问政十几年未果,是谁的失败?
2022-03-31刘成婧
刘成婧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广播电视台的民生节目《冰城问政》因再次聚焦居民供暖问题而引发关注。
节目现场,观察嘉宾追问相关责任单位:“我们栏目十几年的时间,年年这个时候做供暖问题专场,屡教不改,屡教屡犯,问题一大堆,投诉一大堆。各区的供暖办你们每年拿13个月工资,年底还有几万元奖金,让你们管半年的事情,管成这个样子,夏天6个月的时间,干啥去了?”
供暖问题讨论了十几年,居民的家却始终暖和不起来,这是节目的失败还是责任单位的失败?关系群众冷暖的事,本该第一时间解决,为何成了“老大难”?
去年8月,海南省海口市某农贸市场的私搭铁皮棚涉嫌违章建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被媒体曝光。当时,海口市海府街道综合执法中队表态,将对违章建筑立案调查、严肃整改,解决群众出行难题。然而,直到去年底,违建铁皮棚仍未拆除。
去年9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宜里镇一饭店经营者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投诉,当地各村委会拖欠饭店招待费近20年。宜里镇调查核实后,承诺与旗财政局等部门沟通申请资金,积极化解。但截至去年12月,镇政府下属科室的3060元欠款还了,可镇辖各村村委会的5.6万余元欠款仍未支付。
表態之后迟迟未见行动,与不讲信用有什么分别?其实不难想到,一提到“整改”,某些单位就犯难,并非难在事情本身,而是不愿触碰一些人的利益,怕得罪人。供暖设施出了问题,自然要让供暖公司出钱出力;违章建筑要拆除,肯定会让搭建者的成本付之东流;让村委会付十几年前欠的款,谁也不愿当这个“冤大头”……
一些干部不敢、不善处理各种矛盾,就索性用“时间跨度长”“历史遗留问题”作挡箭牌,躲避推脱、敷衍塞责。欠账越来越多,“旧账”拖成了坏账、烂账、死账,群众生活质量被拖“垮”了,政府公信力也下降了。
近年来,媒体曝光相关问题的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问政形式多样化发展,从电视问政到微信、微博、网站问政,群众参与监督、反映诉求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值得警惕的是,问政不能仅仅停留在群众“问”、官员“答”的层面。
《冰城问政》节目嘉宾针对哈尔滨供暖问题发言。
在广东省东莞市的“阳光热线问政平台”网站上,一名网友五次反映某学校周边机动车逆行严重、交通混乱的情况,当地交警大队几次答复,将“加大交通违法查处力度,持续整治机动车违法占道停放、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全力维护道路畅通、有序”,但直到去年底,该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这名网友质疑道“不能总是回复在处理,长达两年多的问题却迟迟得不到处理”,他还提到,在高峰期并没有看到交警的身影。我们不由追问,这些看似发自肺腑的承诺,究竟是不是为拖延而使出的权宜之计,而拖延是不是掩盖问题不解决的惯用手法?
可以说,有的干部常年准备着一套烂熟于心的话术,自问不惧任何提问,能自如应对各种场合,可真要解决问题时,却拿不出一点办法,见不到一点行动。在他们心里,说与做是两回事,动动嘴皮子又不用负责,但只要一做事就要担责,甚至有时候“说好”比“做好”更重要,“台前”比“幕后”更出色。因此“言出”之后只要暂时平息了群众的怨气,躲过一时的热度,就未必要“行”。
但他们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群众对干部说过的话也是有记忆的。问政现场的确紧张刺激、效果拉满,但节目效果不等于问政效果,责任单位的失信反而会让问政节目也失去公信力。让干部“言必行、行必果”成为常态,让言而无“行”、行而无果者无处遁形,这是对担当者撑腰,更是对懒政者“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