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作文指导中的“镜像效应”
2022-03-30徐红梅
徐红梅
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的作文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者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对正确认识写作,对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甚至会成为其一生文字创作的动力。“模仿”是一个孩子最初的学习方式,也是引导孩子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更是学生形成独特表达能力的基础。
一、儿童作文中的“镜像”案例与原因分析
张老师是一位刚入职的新教师,他任教三年级语文。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下笔成文。张老师在作文指导环节,用心准备了详细的“文章框架”。从题目的确定,再到三个自然段的范文,都十分详细。可是事与愿违——全班学生的作文内容竟然“高度相似”,这是作文指导的“雷区”啊!学生的仿写如同镜子成像一般,完全丢失了自我的创作活力,掩盖了学生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只是搬运了老师给的范文。张老师本以为能够进行整体提升的作文指导,结果成了错误的源头。
(一)范文出境时间,卡点最近记忆。
初学写作的孩子,虽然缺少作文的“章法”,但并不欠缺鲜活的生活素材。如何让学生自由、自信地表达,又能巧妙避开“忌讳”呢?老师的作前指导,是学生“谋篇布局”的路标,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位张老师在学生下笔之前,不但提供了框架,还精心挑选范文为学生引路。此时,范文的出现,正好卡点学生行文前的最近记忆。因此,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把老师推荐的“范文”当成模板,下意识地在自己创作时进行“高仿”。
(二)作文框架过细,束缚学生思路。
表达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孩子表达的方式也各具特色。而过细过僵的指导,反而会束缚孩子的文章建构,造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如:吸管手工制作活动之后,张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每个自然段的“范式”。
(第一节:开门见山式):今天是星期六,是我们最期待的日子。老师指导我们做手工——吸管制作眼镜。
(第一节:声音开头式)如: “真厉害!”“真好看!”三(2)班的教室里传出一阵阵呼唤声。原来,他们在做“吸管眼镜”呢!
(第二节:总分式)开始做手工了!我……第一步……(写出过程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第二步……(写出过程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第三步……第四步……我的“吸管眼镜”成功了。我看看我的同桌,他的“吸管眼镜”……
(结尾)这节课,让我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收获更多。
本来是一番好意,为何成了“败也萧何”呢?问题就在于“扶和放”的节奏没有掌控好。
(三)重视临渊观鱼,轻视授之以渔。
课标倡导“让孩子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而张老师的指导,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表达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框架内写作。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语文学习的路径,出现高仿作品纯属必然。
范文中的形式和语言,的确有可取之处。但是,这就像百花园里的一朵花,色彩艳丽、芬芳无比。但这并不是要求园丁把花园的每一朵花都培育成这个样子。百花齐放,才能满园春色。
徐老师是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她在带领学生进行用废旧纸箱制作“空气大炮”的活动之后,鼓励学生作文的开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写错字没关系,写不通顺也没关系……关键是要有个性的,真实地表达。这样的要求之后,她的学生思维不再受局限,孩子们的作文开篇可谓“丰富多彩”。
开头1:星期六的下午,我非常激动地盼着上学。因为我们每一次去,都会玩出新花样。
开头2:今天下午,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了纸箱、透明胶带、剪刀还有10个空的饮料瓶。不知道老师又要玩什么新花样,我很期待呢。
开头3: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了很多本领。比如:红领巾系活结、扑克牌建楼房、太空泥制作向日葵……今天,我们的老师又会教给我们什么技能呢?
徐老师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表达的勇气,释放了孩子们的天性,放开了它们的手脚。所以,孩子们能够大胆表述,真情流露。因为:最美的花,开在人的心坎里。
二、鏡像行为弊端
(一)镜子效应
镜像效应的含义是: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镜像效应”。这一效应来源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范文用不好就会让学生产生做“镜中我”的意识,走上了“高仿之路”,使作文失去自己的特点。
(二)“镜像”行为弊端
1.创作格式化,背离作文初衷
有些老师强迫学生背诵《优秀作文选》,每次写作文,许多学生总喜欢翻阅作文书,好像没有作文书就没办法写作。教孩子们写日记,孩子们也喜欢抄一些作文片段蒙混过关。如此,孩子们没有生活感悟,或者忽略生活经历,强迫自己虚构一些故事,硬挤一丝感情,结果文章不伦不类,驴唇不对马嘴。
人的感知系统就像一面镜子,把感觉到的外在世界映射到大脑中去,然后由大脑评价和指挥日常生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素材,让他们阅读甚至背诵“范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的作文就出现了“雷同”现象,内容几乎是范文镜子般的再现。教师应该警惕作文指导中的“镜像效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有条理地表达。
2.表达程式化,抑制语言发展
小学生眼中的世界和成年人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事物的语言表述具有年龄化的特征。老师要善于发现,并且予以认可。比如,一幅图画呈现的画面,孩子在整体观察后,提取的信息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二年级的孩子们观察了一幅“雨中兔子顶着蘑菇回家”的图片之后,为图画配置的题目各有特色,从中可以观察到孩子们的关注点和思维角度的不同:“下雨天”“奇怪的一天”“割草”“挡雨”“聪明的小兔”……
纵观这些题目,有些孩子从画面表面出发,从天气角度拟题;有些孩子从天气变化出发,想象画面之前是晴天;有些孩子从小兔子做的事情考量;而有些孩子则关注到兔子的聪明才智……陶行知在《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中提出:老师要解放兒童的双眼、大脑、双手、嘴、空间、时间。
育人的最好境界是释放孩子的“成长力”,而不是给孩子套上“模板”,长成一样的“桃李”。当我们解放了儿童的大脑,富有个性化的鲜活的语言就喷涌而出了。
三、儿童作文中“镜像”行为的应对策略
1.在学习评比中凸显精神鼓励
虽说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比赛,但是比赛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不得不说,在学习中起到了非比寻常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讲,比赛,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定期举行作文比赛,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好机会。每次比赛要确立一个主题,比如三月:桃花杯;五月:劳动杯……孩子们写得好的,奖励“写作星”,发放小奖状,并对孩子的作文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分享——群里转发、张贴到墙报栏、班内传阅。
2.在评价中引发内在学习动机
在表扬同学作文的优点时,要找准写得好的因素。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引发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 ,引导儿童关注作文本身。
例如:作文《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中,学生这样描写:
片段一:爸爸想:儿子应该在他自己的房间里。于是,爸爸打开儿子的门,儿子的笑声一下子飞了出来,撞得爸爸几乎打个趔趄。
片段二:儿子不敢违抗爸爸,垂头丧气地走出房间。爸爸看着儿子的书,心想:怪不得儿子忘记了吃饭时间。
片段三:妈妈问儿子:“儿子,你爸爸哪儿去了?”儿子说:“我不知道呀,难道爸爸没有跟在我后面?”
……
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片段中值得学习的点:一是小作者观察敏锐,写出了人物的神态,如“垂头丧气”。二是准确使用动词,如“飞”字写出了儿子笑声的音量和欢快……
作文的本质功能是交流与表达,是从表达主体出发的,所以,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意愿,让学生进入“我眼观世界,我手写我心”的美妙境界。
3.在引导中提高学生谋篇布局能力
再如人物外貌片段仿写,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让学生知晓仿写过程,“仿”的思路。
人物外貌片段例文:他,中等个子,瘦得让人担心。大大的脑门上,三根又细又软的头发随风飘摇。一双机灵的眼睛,在脏兮兮的脸上咕噜噜地转着。(《三毛》)
学生仿写:她,中等个子,胖的让人发笑。圆圆的脑袋上,一头又黑又亮的头发让人羡慕。眼睛不大,却透着灵气。一副粉红边框的眼镜,架在高珽的鼻梁上,显得很有学问。《我的同桌》
这样的片段仿写,在学习了人物外貌描写“整体到部分”“部分从上至下顺序”的技巧后,学生的作文就有了“活力”。除了片段,全文构思也是如此。同学们在聆听了老师讲解的例文《我的快手爷爷》之后,马小跳同学的作文《减肥》,围绕“亲情”这个中心意思,写出了一家人在哥哥减肥这件事上的彼此理解和付出,展现了浓浓的亲情。
……
我的哥哥因为“微胖”的外形,一连几次“相亲”都不成功。因此,减肥——成为家人的“秘密话题”。
奶奶是一家的“厨师长”,她做的菜特别好吃。红烧排骨、牛肉烧土豆、炒面筋、炸肉圆……对于全家人来说,吃饭就是一种享受。可是,自从哥哥相亲失利后,奶奶便开始戴上老花镜,钻研起小红书上的食谱来。她还再三嘱咐爷爷这位菜篮子采购员,必须按照她的指令买菜。
爸爸是个货车司机,在家时间不规律。他通过车队的同事,打听“减肥健身”的偏方。有的建议“中药减肥”,一个月可以减重50斤左右;有的建议去针灸来得快;更有甚者建议去抽脂……爸爸觉得这些策略不太靠谱,无奈之下,他转给妈妈一笔专用资金,用于改变哥哥的“外形”。
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好不容易把哥哥培养“出手”,成了一名公职人员。近两年她重点关注了哥哥的“内在素质”,而忽略了哥哥的外在形象。看着哥哥发福的身材,妈妈心里暗暗着急。一方面“嫌弃”着哥哥的体重,一方面又每天询问哥哥想吃啥。
我作为弟弟,是哥哥的小跟班。在哥哥减肥健身这件事上,我绝对支持。于是,我想邀请哥哥加入我的足球小队。当我悄悄走进哥哥的房间,看到一身汗臭的运动服放在凳子上。正当我准备离开时,发现哥哥的书桌左上角放着一张健身卡,上面写着:非练不可!
在作文单元的结构化训练中,学生作文的水平一步步提升,能力一层层落实;在品读例文的过程中,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自己的作文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了谋篇布局的作文思维品质,积淀了文化底蕴。知识在场、技能在场、生命在场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欢喜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