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写景,妙笔生花
2022-03-30汪雪梅
汪雪梅
景物描写主要是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中的景色、物体、设施等进行形象描绘。和景物描写有关的是环境描写,通常来说,景物描写与环境描写是作为相同的概念被人们提及与应用的。不论是社会建筑、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物,被关注与解读时,就具备了人为因素,即当景物描写被巧妙地运用于作文中时,景物就赋予了作者的精神与情感,就成了人格化的景物。
一、景物描写的特征分析
1.景物的外形特征
许多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可以窥见作者的想法。每种景物都各具特点,如春雨、春草自然与秋冬的雨和秋冬的草不同,依据景物的外形特征,可以推断出文章表达的情感。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文中对于小草的描写,是通过“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表现的,其中的“钻”表现了小草的力量与坚韧,“偷偷”则又表现了静静的,有谁也不知道的意思。这就显示出作者对于春草的描写极其自然,表现了其不容易被人注意的特点,但又充满了顽强的精神以及惊人的生命力。同时,文中的“嫩嫩的”则表现了小草的质感,呈现出了新生活的状态;“绿绿的”则给人清新的感觉;“一大片的一大片的满是”好像是在描写春草的数量,实则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在描写春雨时,主要应抓住春雨轻盈、细密的特点,通过描写方式的多种变化,由静至动、由物至人、由近至远。例如《春》中如此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先生正面写“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表现了春雨次数较多且时间较长的特征;“可别恼”则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比喻句,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雨的特点。这是“博喻”的手法,也就是对相同的事物进行描述时,连着用了多个比喻,且要求多个比喻可以做到相互映衬与补充,以形象且生动地描写事物。文中的“博喻”用到的“花针”“牛毛”“细丝”三个事物都满足相同的特点,也就是纤细。牛毛描写的是稠密细,花针描写的则是闪烁的细,细丝描写的则是绵长的细,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春雨的特点,即细密、绵长且闪烁。然后,文中又以“一层薄烟”对春雨进行比喻,形象且生动地表现了春雨细密的景象。在景物描写后,作者又用到了间接描写,如树叶儿“绿的发亮”等,让读者仿佛看到春雨润物的春景;后面又描写了傍晚的灯光呈现的“黄晕”,这些都是人在春雨中能够见到的景象,虽然不是直接写雨,但是经过对其他景物的刻画,则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春雨的细密。在描写行走缓慢的男人、地里工作的农民时,则是置于特定环境,而住房是与“安静”对应的,通过侧面描写的安静与和平,表现出下雨的天气特点。
2.景物的色彩特征
表达情绪和感情时,通常可以用景物的不同颜色进行呈现,不同的颜色展示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在描写色彩时,可以通过温和朴素或者艳丽清晰的景物,表达怜爱和喜悦的情感。例如,用“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描写紫藤萝,用“嫩嫩的”“绿绿的”描写小草,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描写桃花、杏花、梨花。与之相反,若想充分表现人物的悲伤和痛苦,或者惊恐和惧怕的情感,就可以在描写景物时,增加些阴冷刺眼、灰暗杂乱的色彩。
3.景物的风味特征
景物描写还可从味觉和嗅觉出发,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闻到了甜蜜的芬芳,可能会传达出愉悦的心情;闻到了浑浊肮脏的气味,就会表达出讨厌的感觉。在描写景物时,也会写到气味,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花儿带有甜味儿,微风吹过,送来了缕缕清香”。这些气味描写,能传达出愉悦的心情。在阅读时,若能用心感受,就能体会到作者通过描写气味抒发的情感,这属于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的重要窗口。描写风景其实也是抒情,是实际感受的反映。例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像要绽开似的。”这些景物描写都呈现出了整个场景的独特魅力,且充分表现了作者看风景时的情感。
朱自清的《春》中,主要从人的感官出发,由听觉、视觉、触觉至嗅觉,对无色、无味、无形的春风进行了声色俱全的描写。在描写春花时,主要采取“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进行描写;在描写春风时,则是抓住“风”无形的特点,从人的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出发。例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其中的“吹面不寒楊柳风”,主要描写了春风。第一,由触觉出发,通常可以给人两种感觉,一种是“吹面不寒”,也就是不像寒冬的冷风那样刺骨,也不像夏天的热风那样炙热,更多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另一种是“杨柳风”,主要指吹柳枝的风,会让人在脑海中形成联想,给人一种柔顺的感觉。第二,嗅觉方面的描写,能够让人体会到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及花香,相关描述都很容易理解,但“酝酿”一词则需要细细品味。“酝酿”的原意主要指造酒时具体发酵的过程,通过发酵,酒香会越来越浓烈;而将其用来描写春风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混合了花香,经过春天阳光的照射,就像在酿酒,越来越浓郁且醇厚。第三,听觉角度的表达。在对春风进行描写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响。文段通过明亮的笛声与清脆的鸟声,与春风互相应和,用有声之物衬托出了无声的春风。
通过上述分析,就能看出朱自清先生主要是从嗅觉、触觉、听觉三方面出发,对春风的特点进行了描写。
二、景物描写在作文中妙用的方法
景物描写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有重要作用。景物描写巧妙地运用在作文中,须关注景物描写的妙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概貌描写方法
所谓概貌描写,指通过简练的文字描写景物的缩影或者全貌。彦廷的《写作》中明确指出,生活中,大家常常会有种感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整体印象留在脑海中,或许大部分人面对这种印象式的记忆不够具体,但是肯定是十分深刻的。就概括描写来说,主要是把人对于事物以及环境的整体印象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很典型的例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一段主要是对百草园中丰富景物的描写,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表现了景物的特点,以此展现出儿时乐园的整体模样。这一段对于百草园整体的印象虽然是略写,但是,却能依据对短短泥墙根的一个地方描写,表现了对作者的印象及其感受进行表达。由此可知,对整体印象的描写,属于概括貌描写的一个典型特征。
2.定点换景法
定点换景法主要指是在固定的观察点上依据相应的顺序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就能依据相应的顺序,描写出景物。运用定点换景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最主要的就是选择好具体的观察点,若观察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其描写出来的景物状态表述出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尽相同的。学习定点换景法的描写方法时,可以根据景物的情境设置问题,不断解决写作中的问题,并形成个性化、独特的观点,以便深刻体会景物的精髓,学会定点换景的描写方法。
3.定景换点法
定景换点法通常是和定点换景法相反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写作时中,景物是不变的,也就是描写的对象是固定的,但是对相同景物的观察角度会出现改变化,可由远近高低等的各个角度对景物进行观察和描写,以获得深刻的形象,并对景物的整体形成更加完善的感知和认识。
4.移步换景法
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有很多,主要指在作文中以“走”一步“看”一景的方式,对看到的景物进行描写。这些景物通常是互相独立且内含联系的,并形成了完整的印象。由此可知,与定点换景法的描写手法不同,移步換景更多只是局限在具体的观察点;也与定景换点法不同,主要是面对相同的景物,选择不同的观察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一般来说,移步换景法的具体观察点通常是变化的,更加关注依次描写。
以《小石潭记》中的一段为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一段主要从小丘向西行走一路的见闻开始描写,主要把小石潭作为观察点,围绕小石潭不断的移动变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这就是典型的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
5.选景侧重法
选景侧重法主要指突出描写的对象的某一方面,也就是侧重对某一重点景物或景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描写,对其他景物或景物的其他特点则会简略带过,有时甚至会忽略不写。以《三峡》为例,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笔墨,对三峡的安静及壮丽风光进行描写。文章把山作为重点描写对象,并突出表现了云的特点。在描写三峡的奇峰异景时,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可谓形象生动,把七百里三峡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描写春天、冬天的场景时,运用了“素”“影”“清”等;描写秋景时,运用了“寒”“凄”“悲伤”等词句,把景物蕴含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