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饰风格与《服装美学》思辨

2022-03-30鹿振荣

西部皮革 2022年4期
关键词:目光服饰美学

鹿振荣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1 服饰风格与服装的TPO 原则

当人们选择服装的时候,他们在选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确要分情况讨论,要看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地域、群体、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爱好的人们,往往会有不同方面的考虑。这服装设计领域的研究中,通过穿衣的TPO(time,place,object)原则,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在TPO 原则的背后,若我们不讨论被动选择的情况,只讨论拥有自主选择权的人们,在抛除价格的影响后,是根据什么做出选择的,那问题就变得纯粹许多。问题便是:当个体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个体需求选择服装的时,引导个体对一件服装做出选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合适”可能是更多人的答案。但这个合适到底是指什么方面呢,又少有人可以总结,只是归为一种“感觉”。然而,当我们深入去了服装、设计以及艺术,就会发现一个,解释这个“合适”和“感觉”的答案,即风格。

服饰风格这个概念,虽然在服装设计的专业领域内已有所普及,但在大众的认知中依然是比较陌生的概念。个体对服装的选择更多的被“美”这个概念所影响,而这里的“美”更多的是基于“基本形式美”的范畴,显有上升到服装美学的层面,在哲学范围内加以讨论。若要理解服装美学,单靠对服装本身的表象化的物理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服装与美的两面性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2 服装与美的两面性

单从服饰方面来看永恒不变的就铸就了今天的经典,而短暂的、偶然的则是无时不在的流行。波德莱尔认为“人类关于美的观念被铭刻在他的全部服饰中,使他的衣服有褶皱,或者挺阔平直,使他的动作圆活,或者齐整,时间长了甚至会渗透到他的面部的线条中去,人最终会像他愿意的样子。”《服装美学》一书中的这句话与我的观念不谋而合让我十分受感染。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坚信,人今天的样子是昨天的自己塑造的。无论是穿着喜好、娱乐爱好、动作语言、肌肉线条和面部的模样,这无一例外都是人本身操控的,铸造的,一切都是人们心灵的使然。而这心灵在《美学》这本书的解释中包含了许多的方面。无论为欲望、为表现主动还是被动归根结底都是人为了得到某种意义上的满足。而这些过程把每个人塑造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样子。因此,个体在生活中不同的经历的影响下,有的人变得温柔而内心坚定,精致且有主见,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简约精致又能表达强硬态度的normcore 风格的服饰(图1);有的人变得敏感压抑,他们选择通过低调暗黑的服饰,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图2);而有的人乐天活跃,喜欢趣味搞怪的穿衣风格(图3)。

3 穿衣需求与他者的目光

人们通过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服饰,或者选择具有某种风格的服饰来满足自己的穿着需求,这种满足是基于什么之上的一种结论呢?美丽的装饰物其本身并不足以带给人满足或者享受,但是在社会却变成了重要的东西。就像是货币,它本身其实也并不足以带给人满足,但因为流通交易使它为人们带来了利益,这才使人获得了满足和享受。放在服装上,道理也一样,只有当服装参与到社交当中,被接受和点评或被赞赏肯定的时候,服装的存在价值才得以体现,变得生动。而这价值的体现与它赖以生存的载体是密不可分的,于是“他者的目光”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服装美学》一书中有一句话:“文化也就是在人类对于他者目光的反应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起初读到这里,我并没有全盘接受,反复琢磨恍然发现其实是我不敢相信“他者的目光”竟然具有如此大的能量。他者的目光就像监考官一样存在着,不仅仅是穿衣打扮,人类一切的行为,一切的创作,无一不在接受着监考官的考察。大到国家活动,小到买菜做饭,他者的目光无处不在,并且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服饰风格是让个体完全暴露在他者目光下的鲜明符号,或者换个角度来看,又是让个体在他者目光中互相区别的重要符号。

4 不同维度的服装及其属性

服装从不同维度可以有多种分类的方式,而从哲学的角度,杨道圣老师在《服装美学》一书中按照从宗教服装到政治服装再到时装、作为消费品的服装进行了排序,令人深受启发。而笔者作为服装从业者,对以上内容关系的理解总结为:宗教服装代表着神圣的地位,它强调服装、肉体、灵魂的统一,他所传达的美学是心灵层面的。政治服装可以说借助了宗教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这时它所传达的服装内容已不那么纯粹,它牵扯了能力或权利的表现。若宗教是奉命于天主、神灵,那么政治则是奉命于帝王。因此服饰风格在这两个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宗教元素或政治关系的影响,或者说要具备一定的宗教、政治属性以服务于对应环境的需求。

时装,之所以称之为“时”装,很显然,关于时间的这一点是被强调的。它适时而变的特点也成为其不变的特色。而关于服装变化的因素,安妮霍兰德所归纳的三个因素引人深思。流行是一种通往幻想的交通工具,而这幻想也就是一种无形的欲望都源于无意识的渴望。因此他把决定时装变化的因素第一点归纳为:寻求视觉愉悦的无意识的渴望。这个因素体现在服饰风格的感染力对个体选择的影响上。人会被与自己具有共性的事物所吸引,不自觉地找寻令自己视觉愉悦的东西,这便是一种无意识的渴望。关于第二点:永久的怀旧情结,也在书里也找到了它的答案。人们习惯将过去的事物、情节完美化,自己创造出过去很美好的完美假象,因此,过去的服饰也同样容易引起人们新的想象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从而燃起人们追求美的渴望,于是怀旧的风气便伴随着我们日子的前进,“过去”成为“现在”的伙伴一般无时不在。而关于性的元素,我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了,甚至对美的渴望也好,怀旧的情结也好,均是受“性”所操控。关于美的三条标准,时装只追求“必须使感官愉快”的生理条件这点也说明了性的因素在服装变化中的主导地位。近几年在时装风格中出现的normcore(性冷淡风)便是对性的因素在服装中的主导地位的完美诠释。女性乐于接受这种“女权”倾向的风格,至少在穿上这一风格的服饰时,能感受到不在女性穿衣这件事上被贴上“媚男”标签的抚慰。

服装在生活中拥有多元的角色,除了前文提到的作为展示个体的重要符号、体现宗教或政治目的、抑或是永久的情怀,它在人的生活需求中的本色即是作为消费品。人的消费需求无非两种,一种是绝对需要的,不可取代,一种是相对性的,也就是满足人的优越感的需求。现代社会,我们的消费动力其实更多的都是被后者所牵引的,绝对的需求已经不会给大多数消费者带来困扰。然而,“优越感”这种无形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如果你问一个人,想要什么,他可能有一个答案,但你若接着问他,有了这个还想要什么,他依然还有答案,继续下去,他依然有更多的答案等着回答你,而不会足够了。欲望是自由的就像畅想是每个人的权利。而一旦这些欲望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人们便习惯于产生欲望了。更何况,我们身边还有如此多的刺激和诱惑,试图令即使没什么欲望的人也陷入其中。

关于决定着人们对于服装的消费的两种事物,我认为与其说是决定,不如用牵引来表达。以服装杂志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和服装商店,他们在消费者与服装之间扮演着类似“媒婆”的角色,将消费者引入,也将商品介绍出去。我们常常会被广告中的情节所吸引,阳光、沙滩、海浪、躺椅等等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场景,还有某商品。当作为可能性(现代的消费观念里,商品与消费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宽泛的自由的,人人都可能是某商品的消费者)消费者的我们看到这美好的画面,便很容易将自己也联想进画面中,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过着如此生活的主角。商店也是同样,商场里形形色色的店面装修,走在其中仿佛从一个过渡穿梭到另一国度。有的让你感觉浪漫,有的令你感到甜蜜,有的豪华庄严,就像你是王子公主,而销售小姐是仆人一般,有的如童话世界,充满新奇的色彩…这一切都令人陶醉、迷幻。好像你拥有了这件商品便拥有了这样的生活一样。但事实却是,你付了费,被礼貌地送出后,你将很快发现自己被打回原形。然而当你再次走进他,你依然无法抗拒这种诱惑的魅力。

5 被粉墨化的服饰风格

从激发消费力的角度来看,服饰风格是被粉墨化的。个体与服饰之间并非纯粹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而是都化作被消费主义选中的角色。无论是服饰杂志还是时尚发布,都免不了通过过度包装和诱导对消费者进行一番“洗脑”,只需一点文化做基础,加上情感模式的轰炸混合着仿佛鲜活存在的细节点缀的描述,足以让任何一个有正常物欲的人(尤其是女人)萌生“我要拥有它”的强烈欲望。而这些强有力的说辞里一定少不了“名义”:地理,“年代”:某个令人怀旧的时期,或是“文艺”艺术的、哲学的等被列入到“高大上”行列的元素。

因此,对于书中用“一种极端严肃又过分轻浮的存在”来形容书写服饰,我认为再合适不过了。不过作为以制造流行为目的的一种存在,书写服饰“在其位谋其事”的原则还是把握得相当到位的。对于情境的制造、职业的描述、都在可以避免一些方面,仿佛是在铺一条通往人间天堂的路,人间天堂的设计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瑕疵的,因此在条路必须是无比通畅和令人愉悦的,当然不能够出现违反交规的车辆和令人扫兴的雷雨天。

服装杂志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生活场景,将商品自然地放入其中,而拥有它的人责备设定为每一个渴望得到商品的人。另外,媒体、广告在一旁煽情造势,使人们内心的渴望随着越来越繁荣的购物场景和越来越绚烂的商品的普及与日俱增。当这些牵引者已经将某种服装流行的原因归因于消费者,而非生产者,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就越发变得理所当然了。结合现实中的消费现象不难发现,不少商家打出“由你主宰”等类似寓意的广告语,试图令进入商店的消费者产生我是主角,是领导者的自我优越感,陷入到虚拟的特权当中,而忽略掉了自己要为这种满足感买单的事实。商家和媒体如此一唱一和,作为商品的服装的地位也日益被提升,使得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研究它的领域中来,不得不说,这也是文化产业兴盛的一种表现。

消费社会产生出一种建立于拥有,而非做、制造或存在的沉思的态度。而这种拥有是一种象征性的控制,这种象征性的东西是虚幻的,从不存在。从不存在的拥有的或者说控制的感觉却再一次让人不自觉地赋予它宗教般的尊崇,从而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被谈及。

作为设计师作品的服装,则更多的是个人情感和认识的表达。当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对身体的管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也上升到服装艺术的地步。设计师也被冠以艺术家的头衔。而美、艺术、杰作都是一种价值赋予的结果。而这一切价值的赋予,都基于制造者所设定的“他者的目光”。一切又回到原点:当人们选择服装时,他在选择什么?合适-风格-需求-满足-他者的目光。

6 设计的“轮回”

现象解答现象,问题解决问题。就如同宇宙,太阳月亮地球以及无数的行星,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宇宙中运行,相互解释着对方,相互适应着,满足着,却不会相互打搅,构成一个和谐的体系。回到服装本身,人们常说的“时尚是一个轮回”、“看不懂时尚”等观点,似乎也无须佐证或加以辩论,如果只从基本形式美的角度来看,兴许还有辩论美丑的余地,但若将服饰风格、个体需求、他者的目光以及结合服装美学来讨论,恐怕不是任何一种结论可以加以概括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的这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谓绝妙。

猜你喜欢

目光服饰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您的目光 我的成长
动物“闯”入服饰界
父亲的目光
请别告诉她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外婆的美学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背后的目光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