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残缺美”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2022-03-30张倩
张倩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1 概述
1.1 “残缺美”的来源
“残缺美”来源于日本的“侘寂之美”。日本诸多思想家和研究者都曾阐释过关于“侘寂”的本质含义。“侘”原指“出世离群”“刻苦俭朴地与大自然独居”,“寂”原指“孤寂”“清瘦”“凋零”[1]。“寂”是指存在于纯朴自然和原始粗犷的不完整之中[2]。现代词典的收录当中,对“侘寂”也有着诸多释义。日本的Weblio 辞书日汉双语词典中,对“侘び”的中文翻译为“闲寂、恬静、惆怅、愁寂”。概念解释为“孤独、静态的气氛、享受宁静生活的情趣,享受幽静的境界”。对“寂び”的直接释义为“低沉、苍老,进一步延伸为幽雅、朴素优美”,概念解释为“古雅的风趣、朴素优美、安静而雅致的事物”。美国艺术家李欧纳·科仁曾经在其著作的《Wabi-sabi 侘寂之美》一书中描述了侘寂的起源——“侘寂”的精神和道德原则的最初灵感来自于道教和中国禅宗中关于朴素、自然的观念。而侘寂的精神状态和物质意识源于荒凉和忧郁的气氛,以及极简主义在九世纪和十世纪中国诗歌和单色水墨画中的表现。
1.2 “残缺美”的内涵
“残缺”本身是指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它的词义与寓意圆满的“完整、美好、完全”等词汇相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残缺”二字的释义为“缺损”和“不完整”。也即是说,“残缺”是一种局部的缺失,是一种非完形的状态,但在有些时候,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是局部的整合。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中提出了“一在万之中,万在一之中”[2],“完整”和“残缺”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残缺”这种原本不平衡、不完整的形式在完形法则的作用下,在局部与整体、不完美与完美之间的对比中,无意间强化了整体,做到了激发人的情绪,使人感觉到追求完美的需要,于是使人自发地联想完整的样貌。
1.3 “残缺美”的艺术特征
1.3.1 不完美之美
“残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从古至今,艺术家们为了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创作当中不断地追求卓越与完美。但本身“不完美”的形态却能够帮助创作者们突破固有的设计模式,用“不完美”的外在形态折射出“完美”的内在含义,更好地传达设计师的思想进而达到设计的目的。不完美之美,也正是残缺美的艺术特征之一。如古代斑驳的碑刻及各时期留存的古印章,它们尽管有着各种残缺之处,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这种美感更多的是来源于它残缺的“不完美”中所承载的历史演化印记。在现代篆刻工艺中,“人为残缺”的创作方法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新刻的印,一般使用敲打、用刻刀戳击、推、搓等方式,甚至用刀柄锤击的方法,制造人为残缺的艺术效果。
1.3.2 自然原始之美
时间带来的残旧和偶然间的破损往往是无法仿造的,它是自然规律的真实写照。黑川雅之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材质该有的样子,不矫饰、不刻意、不加任何的杂念,把无限的联想和感悟隐藏在材质背后,自然的伟力远远高于人工的雕琢”[3]。残缺美也即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美,是对原始、纯朴、随意的追求,是一种简约、朴素的原始之美。比利时室内设计师阿塞尔•维伍德,热衷于自然、安静、原始的艺术品,他的设计总是体现出寂静、淳朴的生命气息。在纽约格林威治酒店的设计改造项目中,阿塞尔维伍德提出用侘寂中的理念,去传达朴素与谦逊的生活态度。整个设计风格与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背道而驰,随处可见“残缺”的形态:裸露的水泥地面、油漆剥落的墙壁、破旧磨损的家具等。整体氛围简单、温暖而安静,极力还原了质朴乡村主义的古朴状态。阿塞尔的设计再现了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却带给人极为放松舒适的体验,成为室内设计成功的典范。
1.3.3 细节之美
黑川雅之在《日本人的八个审美意识》中也提出了“用细微处审视世界、宇宙,感受自己与周围融为一体,细节包含一切”[3]。李欧纳·科仁提出:“伟大总是隐藏在不显眼和令人忽略的细节中”[1]。从一定程度上讲,细节是对整体精华的浓缩,也是对精神内涵的灵性展现。残缺美特殊的表现形式,将一些精髓和精神内涵都注入到细节的表现当中,既使得整体的表达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又升华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因而残缺美是一种细枝末节中透露着精确考量的细节之美。比如金缮工艺这一种古老的工艺,本质上来讲就是用天然材质进行对残缺器物的修补,在利用大漆粘合器物的碎片时,用金粉在裂痕处加以装饰,这样修补过后的器物不仅更加牢固,并且在金粉的映衬下带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原本破开的裂痕经过修补转变为了一条条独特形态的脉络,不经意间成为了装饰器物的图案,为原本的器物形态增添了一份精致的细节之美。
1.3.4 内在之美
铃木大拙说过:“有缺陷的事物都更能表达精神。因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将注意力转向形式本身而忽视内部的真实”[2]。残缺美崇尚的是回归简单、自然古朴、摒弃外在的表现形式,注重的是精神上“内在”的圆满。残缺的形态更促使观者对残缺原貌产生怀念与遐想,对完整的形态进行重构和整合,使观者更容易接近艺术的真实内涵,因此残缺美也是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内在之美。无印良品的设计师原研哉曾提出,侘寂之美源于日常生活,简化外形而注重物体的使用功能是无印良品最大的特点。众所周知,无印良品的简约、朴素特质从产品配色、造型一直延伸到店面风格、室内陈列等多个方面。这种一切从简的形式,从外在上看似乎是一种装饰“缺失”的表现,但无印良品将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内在价值的体现上。
2 “残缺美”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2.1 “残缺美”在服装面料中的体现
“残缺美”注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表达。面料作为服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设计过程中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于残缺美在面料中的呈现,有着多种方式的诠释。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认为最好的材料就是以最自然的方式去创造那些材料,他摒弃使用人工添加剂加工的化学纤维面料,并认为那样就是等于扼杀了一块织物的自然特性。为了展现面料本身的自然外观,山本耀司还会将刚织好的衣料放置两年,任其自然皱缩,之后再制成衣服。此外,也会将面料故意弄脏、揉皱、撕破。在Yohji Yamamoto 2020春夏系列中(图1)就运用了解构的方式,并且将局部的面料进行撕破、挖空处理,打造碎片化拼贴的残缺效果,堆叠的繁复中却显得乱中有序。细腻织造的羊毛外套结合粗犷、随性的结构造型,表达出了残缺美中不完美之美的特性,精妙的剪裁中也体现出了其充满“诗意”的表达。
THE CICADAHOOD SHOP是一家商店兼产品开发工作室,其在2017 年推出了CICADAHOOD HERITAGE COLLECTION复古运动长袖洗水版的卫衣系列,这种洗水版复古运动卫衣的灵感就来自侘寂中的“残缺美”。意在表达出一种古朴、自然、不依循常规的美。CICADAHOOD 采用了独有的洗水旧化工艺,打造出旧物一般的复古效果。在技术处理上,让卫衣与印度尼西亚火山石充分接触,碰撞出自然、不规则的旧化痕迹。在卫衣的领口、袖口等部位,随处可见类似洗到发白、经受磨损和时光旧化的肌理,整体服装呈现出独特的“时间距离”。CICADAHOOD 借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衣物久经沧桑的岁月感,升华本真、朴素、谦逊的灵感主题。
2.2 “残缺美”在服装工艺中的体现
残缺美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服装的结构与工艺处理当中。2016 年Valentino(华伦天奴)与艺术家Vanessa Beecroft 携手创作了一季Rockstud Untitled 荟萃系列(图2),此系列概念就来自日本的侘寂美学。这次主题汲取了侘寂中残缺美代表的短暂、残缺、不完美的理念,在工艺与结构的处理上借鉴了日本的传统手工艺——金缮工艺。借用金缮工艺中破后重组的理念,将其运用在服装的制作过程中,摒弃传统针线缝制,用先行拆开再用铆钉调节嵌合这一形式,将衣服的各个衣片进行连接。每款服装选用金色铆钉替代针缝线迹,以略显不完美的手工制作出略显残缺的美感。可以说是将残缺美的本质转化为了时尚精神,赋予每件服装独一无二的特质。
被称为“解构鬼才”的比利时服装设计师Maison Margiela,擅长在服装结构的拆解与重组之间打造服装的新型形态。立体的剪裁、平面的装饰线条、不对称的拼接等是他擅长的手法。在2017年春夏巴黎时装秀上,他发布了一系列黑色为主色调的服装产品。整个系列延续其一贯的解构风潮,被拆解的袖子、交叉的门襟、镂空的底摆、夸张的肩部等,都带给整体效果神秘怪诞的色彩。原本完整的服装造型在解构的处理下显得残缺而不完整,这种无规则的搭配流露出一种自然、随性的美,袖口暴露在外的毛边也彰显出一丝粗犷、原始的美。
2.3 “残缺美”在服装色彩中的体现
原研哉在《白》一书中写道:“对颜色的理解不仅是通过我们的视觉感官,而是要通过我们所有的感官。”[4]可见,色彩的表达是对内在感官和精神的表达。在服装设计当中,色彩的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国产时装品牌Initial,品牌的理念是寻求自己的本真,追求简约、舒适的理想生活。在设计的均衡、节制中创造具有脱俗、静寂的美学观念。从Initial 的店面装修中也可以看出,整体风格有种“古旧”的岁月感,在配色上多采用低饱和、低明度的暗色调设计,经典款以基本的灰白黑、墨绿、深蓝等为主。Initial 摒传统的华丽、鲜艳、繁琐与奢华,所以刻意避免使用高调的色彩,整体品牌形象在色彩的“缺失”中强调了服饰的内在之美。
设计师马可多年在中国偏远的乡村进行民艺调研和思考、创作,力求在靠双手和土地生存的民艺之中找到世界的本质和真相。她设计的服装在色彩上颇有一股拙朴之感,没有明亮的色彩,整体暗沉而微妙。并且染料也源于大自然中的植物,采用古老的方法提取汁液进行染色,整件服装的色彩通过染色时的次数不同和手工操作之间的差异产生微妙的变化。正如其表现的主题“无用之土地”(如图3),服装色彩的基调为大地色彩,色调浓郁而厚重,因手工染色产生的微妙差异带给整体服装一种不规则的、斑驳的肌理,但却展现出一种原始、淳朴的美感。
3 结语
“残缺美”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但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的心灵都持久地需要物质以外的给养。MUJI 咨询委员会的平面设计总监原研哉说:“高速发展的繁华时代过后,一个低成长时期又会拥有怎样的价值观,这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不得不回答的问题”[5]。随着时代的更迭,“残缺美”的精神内涵仍然会延续,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思想家的推动下,它会与当下的文化精神结合并创新。服装作为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事物,它近乎于我们的第二层皮肤,可以作为最直接的交流途径去传播设计思想。残缺在一定意义上是最自然真实的写照,将残缺这种古老的美学与现代美学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形式和精神内核,可以让服装回归它原始质朴的自然样式,不再单纯追求视觉感官的刺激,而是多感官地感受服装中时间洗炼出的真实的美,进而提醒人们真实的生活在当下,关注生活的本质,不过分执着于物质与形式,而在不完美中找到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