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震旦纪地层—构造特征*
2022-03-30段云江黄少英罗彩明王振鸿磊袁姚琨张星蒋俊周思宇
段云江 黄少英 罗彩明 王振鸿 娄 洪 石 磊袁 瑞 姚琨 张星 蒋俊 周思宇 张 文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新疆库尔勒 841000)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从南华纪—新近纪,经历了多旋回复杂构造演化(贾承造,1997)。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塔里木板块及其周缘地区经历了古亚洲洋盆的开启、俯冲和增生,以及周缘板块之间的碰撞,使塔里木板块周缘发生强烈的造山作用,发生多期构造和岩浆事件(许志琴等,2011;周肖贝等,2012)(图1)。
图1 塔里木盆地构造划分与震旦系地质点分布图Fig.1 Map showing the tectonic divisio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locations of the Sinian outcrops and drill cores
震旦系是塔里木盆地较早的一套沉积盖层,以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覆盖于变质基底或南华系之上,其构造格局对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以后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石书缘等,2017)。长期以来,对塔里木盆地震旦纪时期盆地类型以及成盆构造背景的研究一直处于探索求证阶段。前人通过塔里木盆地周缘震旦系露头资料、局部钻井资料以及早期地震资料,开展了层序、构造—沉积演化、石油地质特征等一系列研究(宋立勋等,1990;李怀坤等,1991;汤良杰,1994;Xu et al.,2005;何金有等,2007;张增辉等,2007;王宇等,2010;Torsvik et al.,2012;Zhang et al.,2013;杨云坤等,2014;冯许魁等,2015;周肖贝等,2015;石开波等,2016;石书缘等,2017;杨鑫等,2017;沈安江等,2018;陈永权等,2019)。对于震旦纪盆地构造背景、盆地类型以及沉积体系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其整体为拉张背景下,发育东、西两支裂谷,发育滨海、陆棚、半深海相沉积(汤良杰,1994;周肖贝等,2015;石开波等,2016;任荣等,2017;石书缘等,2017;杨鑫等,2017;沈安江等,2018;陈永权等,2019)。但是,对于盆地内部构造和原型盆地的恢复研究相对较薄弱。随着深层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中深1井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储层中发现了原生油气藏之后(王招明等,2014),深刻认识到开展盆地震旦纪构造格局、盆地原型以及古地理特征的研究,来指导寻找寒武系盐下烃源岩、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深层钻井数量的增多,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高,野外露头研究的精细化,以及测年技术、非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的应用等,有利于深化盆地震旦纪构造格局以及古地理特征的研究。
本文基于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的野外露头地质剖面的研究,通过盆内钻遇震旦系的数口探井连井剖面,全盆地42条地震大剖面以及重点区块的二维地震资料和塔北、塔中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的解译,同时借助测年资料、非地震资料,对震旦系的分布特征,构造格局,典型构造样式以及古地理特征进行探讨。
1 震旦纪构造背景
塔里木盆地内部震旦系是继承性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沉积(贾承造,1997;邬光辉等,2012;Xu et al.,2013;严威等,2018)。南华纪塔里木板块受到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的影响而发生漂移,向冈瓦纳超大陆靠近(Ma et al.,2013;严威等,2018)。在冈瓦纳超大陆的汇聚过程中,塔里木板块受到挤压遭受抬升剥蚀(邬光辉等,2012),形成大型的区域不整合。
Ge et al.(2012)认为震旦纪塔里木板块已进入与冈瓦纳超大陆聚敛期的汇聚板块边缘,而震旦纪火成岩则是在板块碰撞后的伸展作用下,引发的陆内小型岩浆活动。地震剖面上未见到震旦系发育深大断陷构造,推测在火成岩活动之后,震旦系可能进入稳定的弱伸展环境,在盆地内部形成大型碳酸盐岩台地。
现今盆地内部的地震剖面显示,盆地北部地区震旦系与盆地基底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而在塔中—塔西南地区则是寒武系与前寒武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这种差异似乎表明盆地北部和南部构造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存在差异。震旦纪之前塔里木板块遭受挤压抬升,南部地区构造活动持续时间和强度要大于北部地区,剥蚀或者缺失地层更多,形成更大型的基底古隆起,最终演化成古陆。
综上所述,塔里木板块前寒武纪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活动,前南华系沉积前已形成统一的克拉通变质基底。塔里木盆地晚新元古代发育前南华纪、前震旦纪及前寒武纪3期大型的角度不整合。
2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发育特征
2.1 盆缘露头区震旦系发育特征
塔里木盆地腹地为沙漠覆盖区,震旦系仅出露于盆地周缘,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柯坪一带、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和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而在盆地东南缘未发现有震旦系出露(图1)。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角度不整合于阿克苏群结晶基底之上,与其上覆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图2a)。震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苏盖特布拉克组和奇格布拉克组(表1),苏盖特布拉克组发育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为滨岸相沉积,岩性为粗砂岩、细砂岩;上段为潮坪相沉积,岩性为泥岩夹薄层砂岩。奇格布拉克组与苏盖特布拉克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发育一套中缓坡浅滩—内缓坡潮坪相的碳酸盐岩(石开波等,2016)。苏盖特布拉克组与下伏南华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震旦系在该区很少发育风化壳,似表明塔里木板块在初始拉张伸展阶段形成一些小的、孤立的沉积中心(图2c)。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震旦系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南华系雨塘组之上,与其上覆泥盆系奇自拉夫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宋立勋等,1990)。震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库尔卡克组和克孜苏胡木组(表1),库尔卡克组为滨岸—陆棚相沉积,发育薄层砂岩、页岩互层,与上覆克孜苏胡木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克孜苏胡木组为潮坪相沉积,发育两个岩性段,下部为泥质粉砂岩、白云岩互层,上部为白云岩(高林志等,2013;崔海峰等,2016)(图2b)。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震旦系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南华系汉格尔乔克组之上,与其上覆寒武系西山布拉克组不整合接触(图2d)。震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扎摩克提组、育肯沟组、水泉组及汉格尔乔克组(表1),下震旦统为碎屑岩沉积,北区岩性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南区岩性为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上震旦统水泉组为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北区下部岩性为泥粉晶砾屑云岩、泥质灰岩、泥岩,上部为泥岩夹泥晶灰岩,为混积陆棚沉积;南区岩性为泥晶白云岩、泥岩,为混积潮坪相沉积。汉格尔乔克组下部发育冰碛岩,上部为白云岩,为冰川沉积—潮间带沉积,对应Gaskier冰期事件(高林志等,2010;赵彦彦等,2011)。
图2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西南缘、东北缘震旦系分布及典型特征Fig.2 Distribution of Sinian outcrops and typic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west margin,the southwest margin and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arim Basin
表1 塔里木盆地周缘露头震旦系地层划分对比Table 1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mparison of Sinian in outcrops around Tarim Basin
2.2 盆内震旦系发育特征
震旦系在盆地内分布广泛,主要沉积于盆地北部,具有克拉通内坳陷的宽缓分布特征。盆地内部塔北地区、巴楚—塔中地区、塔东地区都有井钻遇震旦系,而塔西南—塔东南地区目前未有井钻遇震旦系。
盆地北部震旦系分布面积约20.3×104km2,坳陷中部位于库南1井—满参1井一带,沉积厚度达1 400 m。塔北地区,震旦系稳定分布,厚度变化较小,往南部地层埋深逐渐增加,与上覆寒武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局部发育正断层,对上覆寒武系膏盐岩的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震旦系底界为一套连续的中—强振幅地震反射波组,可以连续追踪对比,高部位震旦系顶部为弱连续的丘状反射,具有分期次、幕式沉积的特征。
塔北地区星火1井钻遇15 m厚的苏盖特布拉克组紫红色泥岩,241 m厚的奇格布拉克组泥晶灰岩,桥古1井钻遇74 m厚的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图3a)。地震剖面显示塔北地区震旦系分布稳定,整体上从北西向东南埋深增加,厚度没有大的变化,与上覆寒武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局部发育正断层,继承了南华纪裂谷时期拉张断陷沉积特点。塔北地区的北部由于后期构造抬升地层遭受剥蚀,中生代地层直接覆盖于前震旦系基底之上(图4a)。从岩性特征及地震相分析,震旦纪塔北地区为中缓坡浅滩及滩间沉积,发育一套厚度稳定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由于海西晚期天山洋的闭合以及喜山期南天山的隆升,塔北地区遭受抬升剥蚀,北部地区的震旦系局部缺失。
塔北地区为继承性古隆起发育的位置,震旦系顶部发育一套鲕粒白云岩、藻云岩,局部地区形成一套风化壳,与上覆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形成优质的储盖组合。受后期构造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油气持续充注,是震旦系油气勘探的优选领域。
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同1井、方1井、和4井都钻遇震旦系(图3b),同1井钻遇63 m震旦系,岩性为砂泥岩夹火成岩;方1井钻遇237 m震旦系苏盖特布拉克组,岩性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岩年龄为621±19 Ma;和4井钻遇70 m震旦系,岩性为喷发岩。在巴楚隆起的北部阿瓦提凹陷和南部麦盖提斜坡的地震剖面具有明显的震旦系反射特征,说明在南华纪巴楚地区为火山岩喷发区域,仅在其边界部位震旦系沉积很薄,而其南北两侧为南华纪裂谷沉降中心(杨云坤等,2014;冯许魁等,2015;周肖贝等,2015;石开波等,2016;严威等,2018),震旦系沉积很厚。
塔中隆起目前没有探井钻遇震旦系。地震剖面显示塔中隆起北部具有明显的震旦系反射特征,而塔中隆起在南华纪为构造高部位,无震旦系沉积,推测为裂谷发育期断陷上盘抬升剥蚀的基底(图4c)。
塔东地区塔东1井、塔东2井、东探1井和尉犁1井都钻遇震旦系(图3a、图3b),塔东1井钻遇91.3 m砂屑白云岩,未钻穿震旦系,而塔东2井仅钻遇24 m白云岩,其下为前震旦系花岗岩。东探1井钻遇800 m震旦系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地震剖面上显示塔东1井、塔东2井和东探1井处于裂谷的边缘位置,震旦系向北部超覆尖灭或者在后期构造活动中遭受抬升剥蚀,与上覆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图4b,图5b)。满加尔凹陷北部尉犁1井钻遇344 m震旦系,自下而上岩性由泥岩、粉砂岩转变为泥质灰岩。地震剖面上显示该区震旦系分布稳定。据此可以推断,南华纪塔东地区发育大陆边缘裂谷(周肖贝等,2015),满加尔凹陷为裂陷中心,接受震旦系沉积。而塔东低凸起为古陆发育位置或其边界,处于构造高部位,因此不发育震旦纪早期沉积,地震剖面上震旦系向南部尖灭。
图3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地层对比(井位见图1)Fig.3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Sinian in the Tarim Basin(wells location as shown in Fig.1)
根据盆地西南缘震旦系的分布特征,结合二维地震测线,推测盆地南部震旦系可能有较薄的滨浅海相沉积并沿盆地边缘分布,与寒武系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
塔西南地区目前未有钻遇震旦系的探井,但地震剖面上能够识别出震旦系反射特征,震旦系由喀什—叶城凹陷向麦盖提斜坡超覆尖灭(图4d,图5a)。在玛南工区,寒武系直接覆盖于前寒武系变质岩基底上,未见震旦系。塔西南地区震旦系埋藏较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因此对该区震旦系分布的刻画有待深化认识。
图4 塔里木盆地内部震旦系地震反射特征(剖面位置见图1)Fig.4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inian in the Tarim Basin(profiles location as shown in Fig.1)
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内部震旦系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和西南部。北部由阿瓦提—满加尔凹陷—满西低凸起一带向巴楚—塔中隆起一带尖灭;东部由满加尔凹陷向塔东隆起厚度减小;西南部主要分布于喀什—叶城凹陷,向麦盖提斜坡变薄。
3 震旦纪构造特征
3.1 震旦纪构造样式
利用全盆地42条大剖面以及数块三维地震资料、多条二维地震资料,采用“构造分区、结构建模”的思路,对塔里木盆地中新元古界地质结构特征进行系统解释,结合盆地周缘地质露头资料和盆内钻井资料分析,取得一些认识。认为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具有南北分区的构造特征,发育地堑型、伸展断陷型、多米诺型和反转型4种构造样式。
(1)构造分区
塔里木盆地盆缘震旦系出露比较齐全,而井下大多数钻遇不全,塔北、塔中、巴楚、塔东均钻遇古隆起。塔北隆起上的温参1井、星火1井下的震旦系直接超覆在变质基底之上,地震剖面显示震旦系向塔北基底隆起呈明显超覆的特征(图4a,图5a)。塔中—塔西南地区的震旦系遭受大面积剥蚀,麦盖提斜坡的地震系剖面显示前寒武系基底隆起,寒武系由南向北向基底隆起超覆减薄(图5a)。南华纪晚期—震旦纪早期塔里木板块北部岩浆活动强烈,650~630 Ma的火成岩广泛分布,而南部地区主要检测到寒武纪530~510 Ma的岩浆事件,可能揭示震旦纪初期北部构造活动强,震旦纪末南部构造活动较强(许志琴等,2011;邬光辉等,2012)。
图5 塔里木盆地南北向和东西向地震大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Fig.5 The seismic profile across the north-south and the west-east in the Tarim Basin(profiles location as shown in Fig.1)
中深1、楚探1都是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古元古代花岗岩之上,说明在前南华纪塔里木变质基底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近东西走向的中央基底隆起。盆地的非地震资料显示,南部北东向的高磁异常带也可能是长期的基底隆起区,并在航磁与MT资料上有响应(侯遵泽等,2011;邬光辉等,2012;李文山等,2014)。因此,在南北向强烈的俯冲—碰撞作用,在统一变质基底形成过程中,塔里木板块形成塔北与中央基底隆起。
塔北地区震旦系超覆作用明显,地震剖面具有自北向南加厚的特征,轮台断隆震旦系的缺失可能是海西期构造抬升剥蚀作用造成的。塔中地区虽然尚未钻遇南华—震旦系沉积岩系,东部塔参1井、中深1井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南华纪早期与古元古代花岗岩之上,但地震剖面显示存在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的底超顶削特征(图5b)。巴楚—麦盖提地区方1井、同1井、舒探1井、和4井钻遇震旦系,地震剖面显现前寒武纪具有基底隆起特征,可能存在基底内幕的褶皱造山作用。
塔西南地区目前没有探井钻遇震旦系,地震剖面具有明显的震旦系反射特征,震旦系由西南坳陷向麦盖提斜坡超覆(图5a)。震旦系分布范围相对塔北地区较小,可能由于南部强烈的弧—陆俯冲碰撞而发生强烈的造山作用导致震旦系抬升剥蚀(王洪浩等,2013;周肖贝等,2015;严威等,2018)。
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震旦纪具有南北分区的构造特征。以巴楚—塔中—塔东基底古隆起为界,把震旦系分为南北两区,发育伸展应力作用下的断坳沉积体系。由于构造活动时间和强度存在差异,因此南北两区震旦系的构造变形过程及构造样式存在差异。
(2)构造样式
1)地堑型和伸展断陷型
震旦纪塔里木盆地处于大陆裂谷环境(汤良杰,1994;周肖贝等,2015),在伸展拉张应力作用下形成一系列正断层,纵向上具有“断坳”双层结构特征。南华纪发育断陷盆地,震旦纪发育坳陷盆地。断陷盆地通常受到边界断层活动的控制形成深大地堑与伸展正断层,伴随断裂活动的停止,发育宽缓坳陷,在纵向上形成“牛头状”二元结构(图6a、图6b)。受地震资料的限制,目前对南华系的断陷形态认识不清,但震旦系地震反射特征清晰,往往在其下发育南华系的断陷。在地堑中南华系的断陷受到两侧断层的共同作用,与上覆的震旦系多呈对称状结构。满加尔地区在寒武系加厚的坳陷之下,发育震旦系的坳陷,震旦系加厚的区域通常就是南华系断陷的主体部位。在伸展断陷型中震旦系呈宽缓席状,透镜状展布。地震反射出现发散结构,呈断续—较连续、较强反射与杂乱反射。
受边界主控断层的控制南华系的断陷往往形成窄而深的地堑、伸展断陷。震旦系的坳陷受基准面升降的控制,形成大面积宽缓的浅坳。因此,南华—震旦系的二元结构具有上部坳陷宽而浅,下部断陷窄而深的结构特征。
断陷往往发育在狭长的地带,彼此之间是分隔的,随着断陷的扩张直至坳陷期才连为一体。因此,断陷的肩隆部位为古地貌高部位,缺失断陷的早期沉积。而塔里木古老克拉通并没有完全裂开,近局部的热点活动不足以形成广泛连通的断陷分布,但震旦系坳陷通常大面积分布,具有连续可追踪对比的地震反射。
2)多米诺型
“多米诺式”构造样式主要由一系列同倾的正断层组成,其本质是由于受到拉张应力作用,导致地层发生阶梯状的下降,犹如一叠书被推倒,形成具有多米诺骨牌的形状。其最显著特点是这一系列的正断层不受边界断层的控制。
震旦纪塔里木盆地北部满加尔凹陷出现坳拉谷(周肖贝等,2012;杨云坤等,2014;冯许魁等,2015),震旦系厚度由凹陷中部向南北两侧变薄尖灭,在凹陷南部缓斜坡部位形成一系列呈阶梯状向凹陷中部扩展的北倾正断层,该断裂上盘震旦系厚度较下盘大(图6c)。
“多米诺式”构造样式主要发育于满加尔凹陷向塔北隆起、塔中隆起和塔东隆起延伸的斜坡部位,为南华纪裂谷早期发育的位置,震旦纪继承性发展,广泛接受沉积。震旦系底界地震反射特征清楚,为一套中—强振幅、中—高频地震反射波组,断点清楚、断距往凹陷中部逐渐加大,推测该系列正断层控制着震旦系的沉积。
3)反转型
反转型构造模式主要发育于塔中地区,控制着塔北地区震旦系南缘的尖灭。震旦纪塔里木盆地处于伸展拉张的应力环境,塔中地区发育自北向南超覆的箕状断陷,缓坡部位发育一系列正断层。加里东中晚期塔里木盆地从伸展构造状态进入挤压构造环境,塔中地区北部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向北东方向逆冲抬升,形成控制塔中隆起北部边界的断裂,断裂向西南方向倾斜,断距较大。边界断层往南发育两排北倾的逆冲反转断层,断距不大(图6d)。
图6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构造样式分类图Fig.6 The classification map of Sinian structural patterns in Tarim Basin
震旦纪发育的正断层在加里东期遭受改造和破坏,形成一系列逆冲反转断裂,局部地区震旦系遭受剥蚀。现今塔中隆起构造带大部分缺失震旦系,仅在北部边缘及塔中隆起下斜坡区保存有震旦系。
3.2 震旦纪构造演化特征
(1)板块边界与盆地边界的外延
由于板块碰撞缩短以及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现今塔里木盆地的范围远小于震旦纪时的板块面积(贾承造,1997)。南天山、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都属于塔里木板块的一部分(贾承造,1999),并且大部分区域都已卷入造山带(Xu et al.,2013)。
塔里木板块统一的结晶基底形成于南华系沉积前(邬光辉等,2012),南华纪初期发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之前,塔里木板块周缘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碰撞与造山事件,使古陆进一步固结并全面隆升,南华系与前南华系形成大型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利用平衡恢复技术,塔里木板块现今南北造山带及其冲断带的缩短量为50%~150%(冯许魁等,2015)。因此,对震旦纪古地理的研究需要考虑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外延,盆地原型外围已经卷入造山带或者遭受抬升剥蚀消亡。
(2)断裂特征
震旦纪,塔里木盆地是在南华纪裂谷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坳陷盆地,盆地北部的满加尔凹陷由北西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基底正断层控制,两组断层都向北倾,自前震旦系基底向上断至奥陶系,断层上盘地层相对下盘地层较厚,控制着震旦系沉积。塔中为台地边缘斜坡,主要发育北倾的张性断裂。在台盆区地震解释中也发现一些正断层和断陷,揭示了早期成盆过程中的伸展构造(周肖贝等,2015)。塔东地区发育局部小型正断层,后期出现反转,由于断层规模小,断距约150 m,因此尚未能形成控制震旦系沉积的边界主控断层。断裂活动集中于下部,向上逐渐停止活动,只有少数断层在寒武纪仍有活动。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处于南西—北东向的拉张应力环境,同时受到盆地东南缘古隆起活动的影响,造成盆内复杂的应力场环境,震旦系断裂系统主要以北西向、北东向为主的正断层(周肖贝等,2015;石开波等,2016;陈永权等,2019)。
(3)构造演化特征
南华纪塔里木板块位于Rodinia超大陆的边缘(北纬40°左右),其南缘位于超大陆边缘。震旦纪塔里木板块北缘位于陆内裂谷(北纬27°左右),南缘位于大陆边缘(高林志等,2010;周肖贝等,2012;崔海峰等,2016)。从南华纪到震旦纪塔里木板块发生逆时针旋转。通过锆石SHRIMPU-Pb法对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的火山岩年龄进行测试,并对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化指标进行分析,认为该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南华纪早期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开始裂解(赵彦彦等,2011)。
南华纪塔里木板块处于伸展、分裂初期,其北缘并未裂解离开澳洲西北缘,南缘逐渐发展为弧后裂谷。南华纪时期以阿满海岸沉积期为界,发育东、西两个沉积区(张增辉等,2007)。从盆缘地表露头来看,该时期存在多期冰碛岩,夹碎屑岩和火成岩。早震旦世随着Morinoan冰期的结束,塔里木地区在板块漂移的作用下已远离Rodinia超大陆,并开始靠近Gondwana超大陆(Ge et al.,2012)。塔里木板块出现分离不整合,发育海相沉积。从野外露头和地震剖面可以看到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东北缘和西南缘都残留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裂谷沉积,裂谷发育的时间和范围有所差异。早震旦世塔里木板块开始进入弧—陆俯冲—增生构造环境。盆地内部形成连为一体的中部克拉通内坳陷,进入坳陷期沉积(胡宗全等,2013;周肖贝等,2015)。阿克苏地区发生强烈的隆升,尤尔美那克组与上、下地层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但没有明显的褶皱变形,也没有显著的造山作用。
虽然剥蚀量难以准确恢复,但是震旦系从满加尔向南北超覆的特征是清楚的,塔中与塔北一样在震旦纪早期也存在基底隆起(图5a,图6c),并没有完全没入水下,是早震旦世滨浅海的沉积物源区。地震解释发现,满东地区震旦系发育小型的断陷或坳陷,中部沉积厚度较大,形成克拉通内坳陷(图5b)。在阿瓦提与柯坪地区震旦系减薄,可能是水下隆起分隔。
随着裂谷体系的发展,塔里木板块周缘经历了从浅水环境向深水环境的过渡,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和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都可见到深水陆棚相沉积(陈永权等,2019)。说明塔里木板块从超大陆中裂解后遭受海水的侵蚀,海水逐渐向巴楚—塔中—塔东隆起古陆和塔北隆起古陆入侵,发育震旦纪时期的坳陷沉积体系。震旦纪期间,受到俯冲板块后退和俯冲带向洋迁移的作用,塔里木北部裂谷进入坳陷阶段并向被动陆缘演化,而南部裂谷分支成为拗拉槽。
4 结 论
(1)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主要分布在北部坳陷区,并向巴楚—塔中—塔东基底古隆起尖灭,西南部震旦纪晚期构造活动强烈,长期处于隆起剥蚀区,仅在坳陷中心残留部分地层。
(2)塔里木板块震旦纪发育伸展—挤压构造旋回,经历坳陷期—挤压抬升期构造演变,盆地南北缘差异明显,具有南北分区的构造特征;发育地堑、伸展断陷型、多米诺型和反转型4种构造样式。
(3)震旦纪塔里木板块在聚合Rodinia超大陆过程中,由大陆裂谷转向克拉通内坳陷,以弱伸展滨浅海相沉积为主,形成板内坳陷,北部形成库车弧后盆地与塔北隆起的南北分带格局,南部为被动陆缘,逐渐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