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2022-03-30
作为江苏外籍人口密集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很多外籍人士的第二故乡,因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氛围,多年来,园区留下了大批外国友人,中西文化交融,为“新苏州”提供了无限可能。
苏州新加坡俱乐部,新加坡人的心灵家园
在园区,有这样一类人群,亚洲面孔,他们大多会讲普通话,很多人还参与过园区的早期建设,他们有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苏州新加坡俱乐部。其实早在园区开发建设第二年,那些最初来这里工作的新加坡人便发起成立了这个俱乐部,它是新加坡人在苏州的一个圈子。
近三十年来,有些人可能已经离开苏州,圈子里的成员虽然经历了几轮交替更新,会员也从最多时候的400多名,到现在的200多名,但组织依然非常活跃。这个圈子里的人有一个共性:来到园区后,都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苏州新加坡俱乐部会长洪健德,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SSD)副总裁,他说当自己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发现这里跟之前听到的不太一样。
“以前我对园区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认为这里大概就是一个新的工业园,集聚了很多厂区和工厂。但其实这里除了有产业,还有美丽的湖泊,完善的居住设施,邻里中心等城市的社区商业,城市规划的井井有条,我看到了新加坡的影子,园区甚至在一些硬件条件上已经超过新加坡很多。金鸡湖畔聚集了众多国际知名五星级酒店,也能很好地满足俱乐部的活动。大概来这里工作了半年,我就爱上了这座城市。”
2002年,张自由经总公司派驻,担任丰源科技机械(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从此定居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让彼此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些年,他经常参加新加坡俱乐部以及园区外企协会组织的活动,见证了园区的飞速发展。
此时的园区,在他眼中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了。他说:“现在园区有很多商场,新开的苏州中心就能满足‘吃喝玩乐’所有需求,尤其是商场里还有溜冰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国际化教育氛围,为“新苏州”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来中国的飞机上,Renata认识了从美国回苏州的海归人才,聊天中得知对方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儿子目前在波士顿读书,学成后有计划回到苏州工作。如今,在很多人眼中,苏州已不仅仅是那个小家碧玉的江南水乡,也是一座现代感浓浓的国际化都市。对此,Renata感同身受。身为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外方校长,她眼中的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双语教育,很好地融合了中国的义务教育与国际化的IB课程,让学生在本土文化认同与开阔的国际化思维中找到更好的平衡。从事国际教育工作多年,Renata对苏州国际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雨后生机勃勃的草坪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教练和肤色各异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奔跑、欢笑、互相竞争又互相协助,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射门。苏州黑豹足球青训营是一个由外国人创办的足球青训营,将欧洲足球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足球教练,在教授足球战术的同时还将英语听说融入到日常训练之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足球智慧、领略文化碰撞、开阔视野。
U-Learn Suzhou(苏州育伦教育)拥有十分强大的老外圈,从2009年开始为园区公立学校提供了超过200名外籍老师。此外,育伦教育还联合社区举办各种文化浸润交流活动,包粽子、练习书法、做月饼、剪纸……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不亦乐乎。
中西文化交融,园区的国际化教育氛围,为“新苏州”提供了无限可能。
国际化人士集聚,多元文化的碰撞
来自美国的Michael加入了自由水岸社区的乒乓球俱乐部,为了更好地融入圈子,他专门请了外教学习中文。对他来说,园区这座城市虽然很年轻,但太有吸引力了,尤其是每年五六月份,金鸡湖畔举办的龙舟赛。他说:“仿佛整个园区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一场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在一座国际氛围浓厚的城市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实在是太有趣的体验了!”
来自委内瑞拉的Mavares是一名画家和室内设计师,大概五六年前受邀参加“56大渔之夜”的派对后,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这些年也一直在寻找当地有意思的圈子。她说:“艺术是需要交流的,一个人会比较封闭,我很喜欢参加展览,跟同行探讨艺术,恰巧园区的各个美术馆、艺术机构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来自加拿大的Pierre曾是加拿大乒乓球国家队专业运动员,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运动员出身的他,每天会坚持锻炼,他对园区的公共设施赞不绝口:“这里的公园设施很完善,有很多健身步道,在这里跑步是种享受;城市里还有很多自行车道,我有时候会骑共享单车出去买东西,非常便利。”
其实,上述三位朋友是千千万万外籍友人在园区的生活缩影,多元文化在这座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新城碰撞,演奏出悦耳动听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