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硅谷”,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如何补齐短板
2022-03-30辛金国
辛金国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旨在统筹力量打造以创新推动发展、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的一块科创热土,是杭州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必然选择。近年来,城西科创大走廊坚定地朝着战略目标发展,在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建立国际水准的创新共同体的同时,引领浙江创新发展,在规划引领、产业培育、人才集聚、生态营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走廊面临哪些短板和挑战
硅谷,也称圣塔克拉拉谷。圣塔克拉拉市位于硅谷的心脏地带,是重要的硅谷组成部分,以电子与计算机业闻名。尽管世界各国高新技术实力随着时间推移迅速发展扩大,但仍无法撼动硅谷作为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开创者和中心地位。与硅谷相比,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面临以下挑战:
重大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硅谷具有极强的科创竞争优势。从区位上看,斯坦福大学、圣塔克拉拉大学等拥有雄厚科研技术的世界及美国国内顶尖大学均在硅谷附近。从结构上看,硅谷不仅集聚了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中小公司,还同时拥有Google、Facebook、Intel、Apple等行业巨鳄,能够实现科研—技术—生产一条链。比肩“硅谷”,大走廊以下方面有待提升。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标我国国内北京、上海、合肥、深圳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杭州世界级研究大学数量明显不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后,能带来科技赋能的世界级引擎企业不多。二是科技原创能力。绝大部分創新基本还处于应用层面,是一种“应用创新”,只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大多还是“模仿”和“复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真正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从0到1”突破的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硬核科技成果稀缺。
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亟待优化。硅谷的成功秘诀之一,是构建了“政府—大学—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一是政府介入。在硅谷早期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的主导引领作用是硅谷成功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政府、非盈利机构对硅谷园区内各大高校科研项目的资金直接投资,孵化器建设和一系列服务支持及政策保障。二是企业和大学共同发展。以信任为基石,推动硅谷区域协同创新合作,企业与高校顶级专家深入交流,了解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也为企业带来技术储备,互利互惠。三是政策保障。有关区域协同创新中的利益问题得到了重视,例如各法律政策重点保护创造者的知识产权。比肩“硅谷”,大走廊的协同创新机制亟待优化。一是生态建设。杭州云城、紫金港、青山湖等科技城创新生态建设不均衡,人才、技术、数据、创投资金国际化流动缺乏便利性,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二是一体化统筹力度。大走廊各科技城之间、各行政区划之间,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制度体系不尽相同,科技创新政策供给的协同性、精准性不高,财政投入体制、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评价等政策有待进一步突破。三是资源共享渠道。企业与高校在运行机制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单打独斗、协同形式固定且单一的情况。
面临的外部挑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比肩“硅谷”,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多重挑战。一是国内创新资源争夺甚为激烈。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深圳已被国家定位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都、西安、南京等主要城市也在加紧发力追赶进程,这些城市和地方往往具备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级自创区、高新区、自贸区体制叠加优势,在集聚创新要素上具备更多政策优势。二是空间资源“瓶颈”亟需突破。大走廊所在的城市西部地区是杭州的生态安全屏障,可供利用的建设用地有限,现有建设用地趋于饱和,新产业、新平台、新机构发展空间保障制约突出。三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存在“断点”“堵点”。城西科创大走廊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多集中在业态与商业模式的创新,算法、芯片、人工智能等安全可控的前沿技术水平不高,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等产业基础还不够扎实,科技型头部企业群尚未形成,亟需锻造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人才优势的世界先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如何补齐短板
加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持浙江大学高峰学科、顶尖学科等学科群建设,支持其与西湖大学一起,共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支持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在杭高校冲击“双一流”梯队。二是深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进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优先建设,推动“磁场测量和惯性测量”、维护新一代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以及多维超级感知等重大科技基础装置建设。三是整合实验室资源构建多层次新型实验室。支持之江、西湖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其建成国家实验室,同时围绕新型材料、“互联网+”、生命健康等领域,新增规划构建国家与省部重点实验室。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打造科技创新梯队。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针对独角兽企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力度;支持综合实力强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平台企业对跨地区行业的资源进行整合,支持传统行业龙头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新构建经营和商业模式,打造全球平台经济创新发展高地。二是做强现代产业集群。谋划推动“医—药—养”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浙江省对标国际水平的“医—药—养”产业群和生命健康科创高地;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几个重点领域,突破现有核心技术,加大对关键部件的研制投入,建设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和国内智能装备研发产业化基地,实现行业向数字化的转型;加快推进城市5G建设等信息化建设,布局一批未来工厂。三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跟进数字科技前沿应用的发展趋势,加强有关方面的基础学科探索,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等产业链的建设探索,打造国际化的数字科技产业群。
支持原创性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一是大力支持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项目的开展。包括各基金项目、国家级及省部“计划”项目,各实验室及“高校—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等数字科学相关的技术性研究,推动并取得原创性重大成果。二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围绕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及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基础软件等重点产业领域,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三是超前布局标志性前沿科技领域。对接国家战略和浙江省发展重大需求,组织开展数字科技前沿相关的基础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盘活科技创新要素,构建科技创新要素共享机制。一是推动大走廊创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争取国家支持大走廊在人才引进、市场化评价、双向流动、股权激励、成果转化、金融扶持等领域进行改革试点。二是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打造集聚“创新资源—创新资本—创新人才”的高效载体,实现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共享与集聚。三是建设一批创新技术服务综合体,构筑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平台支撑、机制创新、构建全市域全周期孵化链等;开拓“高校—企业”“城市—高校”合作新局面,实现“发展—创新—生态”交互新模式。
整合“高校—企业—政府”力量,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一是构建科研成果转移及其产业化通道,密切联系各优等高校、科研机构、基金机构等,打造适宜科技创新发展的优质生态环境。发挥政府引导积极作用,根据前沿发展现状与趋势,合理、有针对性地分配各类资源至各研究平台,推动“高校—企业”之间科技成果的有序流动;提供创业培训与企业创新支持,在促进企业与高校合作发展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二是对外开放吸纳国际化资本。积极鼓励境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中心與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合作,寻求共建高层次合作创新组织的新模式,以国际化思维带动发展。三是发挥市场机制能动性,乘借市场优势加快形成创新体系。形成高校等科研机构到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贯通的科创联合机制,加速高新产业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集聚发展。
加快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一是考虑并结合科创大走廊人群及产业布局特点,快速补齐区域教育供给短板,实行大走廊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二是合理有序分配并引入优质“国内+国际”基础教育资源,推动老校、名校对新校的扶持办学,鼓励国际学校与区域学校的对接合作;三是加强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引进高端医疗人才,打造国内领先的专业化医院,完善综合性医院在区域内的规划建设,同时匹配好社会生活所需的卫生服务中心与康复中心,实现“智慧就医”“智慧养老”的生活保障;实施多元化人才住房保障制度,规划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积极争取共有产权房制度在大走廊试点,加快完善人才安居体系。
强化人才资源要素保障水平。一是加强财政专项扶持,省、市、区财政加大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大走廊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引进风投基金,辅以政策,建立大走廊科技创新创业基金,由省、市和三区共同出资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城西科创大走廊联合基金;三是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支持省股权交易中心在大走廊推出“科技创新板”,构建知识产权质押、保险、证券化相关金融体系,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试点;四是创新土地要素保障机制,实行大走廊空间和指标由省级单列下达,优先保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基础工程等创新策源地建设的用地需求,保障新模式下各产业、机构、平台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杭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