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新模式研究
2022-03-29李一文
李一文
(南开大学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前 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高位,油气安全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有鉴于此,拓展与阿拉伯产油国油气合作已经上升为中国能源安全国家战略。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首次提出了“油气+”合作新模式和“1+2+3”合作格局,将油气合作置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首要地位[1]461-464。2018年7月10日习主席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再次强调:“要继续推进‘油气+’合作新模式,深化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储运等全产业链合作,打造互利共赢、长期友好的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2]尽管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中—阿油气合作进行过有益探索,形成了比较有价值的观点和成果,但至今鲜有人对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新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相关成果暂付阙如。本文拟对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实施“油气+”合作新模式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路径做一初浅的探索,为我国企业深化与中东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提供参考。
“油气+”合作新模式代表一种新型国际油气合作模式,它以油气合作为平台让油气产业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在新领域形成新的发展生态。“油气+”被认为是创新2.0下油气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
中国倡导和推动与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新模式意在打破传统油气合作模式,开拓合作新领域,挖掘合作新潜力,“加强双方上、中、下游整个油气产业链合作,创新贸易投资机制,拓展合作新空间,构建互利、安全、可靠、长期友好的中阿能源战略合作关系”[1]463,提升与阿拉伯国家合作档次,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发展竞争”[1]461-463。中国推动“油气+”合作新模式的动机是借此“成为中东发展的促进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器,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以及“中东民心交融的伙伴”[1]461。“油气+”国际合作研究是一个涉及地缘政治、资源经济、国际关系和公共外交等多学科的复杂课题。因此,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新模式具有较好的现实应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一、中—阿“油气+”合作:紧迫性与现实挑战
目前,我国的油气供应形势十分严峻,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影响国内经济正常运行。2017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2018年又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我国对外油气依存度上升到46%[3],其中对中东油气依存度超过40%,中东油气已成为我国油气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据统计,到2021年7月中国已成为中东石油的主要买家,油气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依赖中东阿拉伯产油国,这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4]151。
对于开发和利用中东油气资源问题,中国国内历来存有争议。中东局势复杂,动荡不安,许多国内专家主张尽快实施油气资源进口多元化,不要太依赖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5]。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从能源供应的现实角度看,中东油气毫无疑问是中国油气的主要海外进口来源,其他地区的资源只能作为战略补充[6]。虽然油气资源进口多元化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安全战略,但当务之急不是考虑如何减少对阿拉伯产油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而是要探讨如何加强与中东阿拉伯产油国的能源外交,做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中东油气的大文章。
创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新模式,以油气合作为先导,深化和扩大与阿拉伯产油国相关领域的合作是我国能源外交的不二选择。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加强中—阿双方经济往来,巩固油气合作成果,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惠,实现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目的。因此,探索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新模式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一)中国与阿拉伯产油国传统的油气合作模式遭遇瓶颈,需要创新合作方式
中东阿拉伯国家是世界油气资源富集区,也是中国对外油气合作的重点。但中东阿拉伯油气产业大多是由西方大型国际油气企业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一套具有西方特色的完善的国际管控体系,属于高端优质油气市场,因此无论是当地的技术专家还是管理人员,抑或是普通员工都对西方管理体制有很强认同感。而作为后来者,中国油气企业在阿拉伯国家经常受到西方国际油气公司的打压和制约,或被产油国刁难和排挤,举步维艰,即使在项目招标中中标也会面临高溢价风险。中国与阿拉伯产油国油气的传统合作方式已受到严重挑战。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包括沙特在内的阿拉伯产油国很多油气田项目已经被多次勘探,好的项目获取难度较大。油气本来就是阿拉伯人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因此,从自身安全角度看,除非受到国际政治、外交、经济和技术等特殊形势的胁迫,阿拉伯产油国很难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外国石油公司共同分享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油气资源已经成为他们参与国际政治和外交的筹码。为了获得更大更好的油气开发项目,我国需要与阿拉伯产油国在政治、外交等方面进行强有力合作。“油气+”合作新模式可以扩大和加深中国与阿拉伯产油国之间的信任,在相互信任中夯实合作基础,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二)美国对我国能源安全特别是中东能源安全的潜在威胁不可低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在中东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中东更是“一强独大”。政治方面,海湾战争以来中东阿拉伯国家进一步倒向美国,有的甚至唯美国马首是瞻;军事方面,美国在阿拉伯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建有军事基地,设有中东美军中央司令部和海军第五舰队,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和埃及等国签订有军事合作协议,定期与他们举行双边或多边军事演习;从经济角度看,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阿拉伯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援助和投资来源国。
当前,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美国视中国为其主要竞争对手。在未来中美关系中,石油和天然气可能成为影响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又一个重大不确定因素[7]。美国极有可能以石油和天然气为战略手段“卡中国脖子”,会同有关国家在阿拉伯产油国制造麻烦,阻挠和抑制中国与阿拉伯产油国的合作,干涉中国与主要油气进口来源国如沙特、伊朗等国的正常油气贸易,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油气进口供给和运输渠道的安全。为了破除中东能源危机,过去10年来我国大力布局,不断破局,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国在中东“一强独大”的深刻影响。
美国不仅影响着阿拉伯产油国政治、经济、外交和油气交易,而且控制着中东重要的油气通道,特别是波斯湾和马六甲海峡。中国2/3以上的进口油气要从东线波斯湾和马六甲海峡海路输入,维系着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3的沿海地区的经济运转,主要起着战略配合作用的南线(中缅石油管线)、西线(中亚油气管线)和北线(中俄石油管线),无论在现实性上还是经济性上都还承担不了供应中国油气进口的重任。出波斯湾往东的海路运输线目前仍然在美国实际控制之下。2021年2月,美国在阿联酋海岸扣押了一艘伊朗油轮,其载运的大约200万桶石油被美国卖掉,价值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8]。这件事反映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问题,即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被美国紧紧控制,即便是在家门口,伊朗也只能任人宰割。在美国中东霸权的影响下,中国面临中东油气供应中断的风险极高[9]。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
(三)中东阿拉伯产油国的油气供应不确定性因素多,需要我国创新合作方式
长期以来,中东局势动荡、矛盾复杂多变,产油国油气供应不仅常常受到民族、宗教、政治与政策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也深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年来发生的伊拉克毁约事件很能说明问题。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低迷,石油价格跌至历史最低价,伊拉克经济损失惨重。于是2020年12月伊拉克和中国紧急达成了一项价值高达140亿元人民币的长期石油合作协议,也就是用“贷款换石油”,中国先行支付了一年的预付款给伊拉克救急。然而2021年2月下旬开始,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3连涨,由原来的每桶49美元上涨至60美元。伊拉克看到转机,立即决定与中国中止合约[10]。伊拉克毁约给我国原油加工业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和损失。但石油生意向来是卖家独大,买方基本无话语权。因此,确保阿拉伯产油国油气稳定和安全供应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中阿双方具有开启“油气+”合作新模式、深化和扩大合作的强烈愿望
当前中东一些主要阿拉伯产油国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且面临着巨大的西方民主改革压力。中东国家越来越希望引进其他国际力量来平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给自身提供更均衡的发展选择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们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合作。他们深知与中国结成重要合作伙伴,建立密切经济关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国积极维护该地区和平与稳定,保护产油国安全和利益的重要基础[4]38。这为中—阿双方开启“油气+”合作新模式提供了政治保障。截止2020年,中国已经与18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不断深化在油气、核能、电力等领域的合作。未来,中阿双方将进一步加强资源能源等“油气+”合作,推进互联互通,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共建油气合作共同体。
二、中—阿“油气+”合作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客观地说,中国和阿拉伯产油国不单单是油气买卖关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相互“帮助对方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油气产业合作基础上,开启“油气+”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与油气相关的双边贸易、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技术、交通、金融、人才培养、油气产业园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工程服务、军事与安保、交通运输、期货市场、社会责任承担以及互联网等方面(见图 1)。
图1 中国—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新模式实现路径
(一)“油气+基础设施”合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可以帮助阿拉伯产油国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中阿双方可以加强油气管道等设施建设,首先建设新的油气管道、液化天然气储备设施,重点加强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改善油气储运等物流设施,构建跨境管道跨国安全机制;其次加快建设与油气运输相关的海港、机场、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提高油气运输效率和保障水平;中—阿双方还应该加快建设与石油冶炼加工有关的基础设施如电能和新能源基础设施。
(二)“油气+装备制造”合作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石油装备制造体系,具备强大的研发、加工、制造、销售和服务能力,整体水平居全球前列。中国石油设备制造产品涵盖钻井、石油生产、电力、钢管、炼油化工、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和测井8大类180多个产品,服务对象涵盖石油勘探开发、油气输送、炼油化工等上、中、下游业务领域,出口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潜力巨大①。
中国油气企业应积极参与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项目的工程建设,推动油气重大装备制造合作,提高阿拉伯国家油气工程服务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成套设备出口,再到“装备+服务一体化”的合作新模式,延伸和优化价值链,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新的发展动力。
(三)“油气+科学技术”合作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可以围绕油气合作的实际需要,发挥我国油气资源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合作,开展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的跨国联合研究,构建“油气+”科技合作新机制;与阿拉伯国家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联盟,在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促进科技人员的交流,共同应对重大科技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例如加强不同地质条件的油气区块勘探开发技术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在项目合作中推动中国技术走向全球。
(四)“油气+期货市场”合作
中国是一个油气消费大国,为了维持国际油气的稳定供应必须加快油气期货市场建设,建立和开放属于自己的油气期货市场,争取和掌握国际油气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权,从而影响国际油气价格。一旦中国的油气期货价格成为国际油气价格的重要参考值,那么与中国有关的国际油气交易价格就有可能不受国际资本的操纵与控制。中国应该加快油气期货交易规则的建设,加快推进上海油气交易中心、上海原油期货交易所等交易功能建设,在扩大与阿拉伯产油国油气贸易规模的同时,建立区域油气消费市场的交易平台,鼓励更多油气企业尝试油气交易以人民币结算,即“油气人民币”结算,确保交易各方实现互利共赢的长期可持续合作[11]。
(五)“油气+商品贸易”合作
近年来,中国和阿拉伯产油国贸易发展很快,贸易模式基本上是“油气换工业制成品”。到2019年中国已成为中东9个阿拉伯国家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从2004年的367亿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2 664亿美元,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工业制成品重要出口市场和原油供应地②。这为双方“油气+”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中—阿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中国长期处于入超和逆差地位③。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以及阿拉伯各国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的加深,以回购方式与主要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开展油气贸易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即阿拉伯主要油气出口国在出口油气给中国的同时,以油气收入进口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以油气贸易带动中国产品出口,返回石油美元来保持贸易平衡。
(六)“油气+产业园”合作
中国要充分考虑一些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加强下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利益优先、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延伸油气合作产业链,在阿拉伯国家建设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经贸合作区,重点合作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油气化工园区,努力提升合作水平,这样既能促进阿拉伯国家油气产业调整和优化,更能带动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12]。中国也可以鼓励阿拉伯产油国来中国兴办油气产业园,建立大型石油储备基地,利用我国近海岛屿进行石油储存合作,为稳定和扩大石油贸易创造更好条件。
(七)“油气+人才培养”合作
阿拉伯国家虽然都将油气资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但他们同时面临油气资源工业体系不健全以及人才、技术、设备缺口的困境,这为我国在与他们开展油气资源国际科技合作中提供了输出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良好机遇。我国具有数量较多、办学历史久、实力较强的石油院校(曾隶属于原国家石油工业部的高校有9所),这些高校在油气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聚集了一大批油气资源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中国可以打造“油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阿拉伯国家油气产业人才培养合作,扩大招收阿拉伯国家留学生的规模和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培养重点放在油气专业培训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上。例如,中国石油公司在与阿联酋陆海项目合作中,每年出资资助5名学生来中国著名石油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采用典型的中国石油行业传、帮、带、教、用模式,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提高了当地雇员技术水平,到2019年中国培养的技术人才已占当地技术人员57%[13]。
(八)“油气+安保”合作
从中方看,确保油气的稳定供应以及海陆路运输的安全与畅通,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安全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加强与阿拉伯油气资源国开展安保国际合作,构建形式多样、保障有力的安保体系。一方面,发挥油气资源合作区域属地自身安保力量的作用,招募当地人组建海外保安公司,增强海外安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政府组织、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海外安保企业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国营或合营等多种方式建立专业安保公司实体,加强国内安保企业建设,提升国内安保企业危机防范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此外,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民间安保公司的优势,发挥国内民间安保公司在油气资源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解决一些在油气资源国际合作中不宜以国家形式处理的安保问题。
(九)“油气+军事”合作
“军事力量走出去”是大国利益拓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油气资源国际合作的战略需要。我国在与阿拉伯国家开展油气资源合作中,要有效维护国家利益,除积极开展经济领域的合作和进行法理斗争外,还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支撑,否则我国的安全利益与合法权益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也会流于空谈。现实需要我国为油气资源国际合作安全拓展必要的军事力量,我们既可以选择派军舰进行护航,也可以选择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切实保护油气资源交通安全。
(十)“油气+社会责任”合作
近年来,中国油气企业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在阿拉伯国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利用公司的技术、设备、资源等优势,积极参与当地公共卫生、通讯、交通、环境保护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当地社区改善生活环境,为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比如2019年中国石化沙特公司培训沙特员工2 754人,为员工购买医疗和社会保险700万沙特内亚尔,向慈善机构捐款50万沙特内亚尔[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伊拉克始终坚持在施工地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大型公益项目,涉及当地医疗、交通、教育、体育、电力设施等民生领域,总计费用超过500万美元[14]。这种“油气+社会责任”合作模式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十一)“油气+自由贸易区”合作
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政治形势也很特殊。为进一步挖掘双方油气贸易合作潜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应尽快采取措施促进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谈判取得新进展,尽快建成自由贸易区,共建和共享自由、便捷、现代化的区域自由贸易体系及成果。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最终签署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海湾国家在油气领域的贸易和投资。中阿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双方企业在自由贸易区进行自由贸易,减少甚至消除了贸易壁垒,扩大和做好合作的“蛋糕”;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促进油气及石化贸易新平衡;创新贸易模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以新模式推动传统油气石化行业贸易增长。
(十二)“油气+工程服务”合作
阿拉伯国家拥有巨大的石油工程市场,每年有大量的油气勘探、生产和建设项目。但阿拉伯产油国大多技术水平低,劳动力不足。而我国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总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拥有一大批高素质、高效率的劳动者,在石油工程服务方面优势明显。目前,中国石油公司已经打开了阿拉伯国家石油工程承包市场,还可以进一步扩大物探、测井、钻井、修井、炼油、化工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中国拥有强大的炼油化工项目管理能力,在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拥有一批善于拼搏、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可为阿拉伯国家大型炼油化工项目提供全套优质EPC服务。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公司已在多个阿拉伯国家开展了工程承包合作,已成为科威特、沙特等国最大的国际地球物理承包商和最大的陆上钻井承包商。
(十三)“油气+金融”合作
金融领域是中阿双方可以合作的关键领域。中国可以扩大与阿拉伯国家在油气贸易、工程服务中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网络支付以及支付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阿联酋的迪拜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业,是中东的重要金融中心。目前,一些中国大型石油公司在迪拜都设立了资本运营账户,以方便对中东国家油气投资和贸易,未来来自中国的资本运营量会进一步增加。此外,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与阿联酋同类基金也有合作机会,可以共同为在阿联酋油气投资项目提供融资。2018年7月12日,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埃及国家银行和黎巴嫩法兰萨银行等组成的中阿银行财团正式成立,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此外,2014年海湾阿拉伯国家和约旦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有力推动了参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为中国油气投资进入阿拉伯国家夯实了基础。
(十四)“油气+航空运输”合作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和商品贸易主要是利用海上运输和铁路运输。虽然这两种方式能满足双方的贸易需求,但运输成本高,很多贸易商品并不完全适合这两种方式。根据笔者的调查,航空运输在双方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小,航线相对稀少,运输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就限制了油气和商品贸易往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不是邻国,很难在基础设施和油气管道方面建立互联渠道,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完全可以在“空中走廊”建设上大做文章。目前阿联酋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已经与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建立了“空中走廊”,实现了空中的“设施联通”。未来,这类“空中互联互通”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可以大大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十五)“油气+互联网”合作
当前全球数字化浪潮不断高涨,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柔性化的能源转型趋势越来越明显,“油气+互联网”合作模式为油气行业转型带来了新机遇。中阿双方必须创新油气合作模式,共同构建涵盖资源供应、营销网络、运营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的新型油气贸易发展平台。依托大型油气合作项目、共同拓展油气终端网络,建立油气及石化产业合作的大数据平台,开展油气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新模式合作,构建油气互联互通体系,促进油气产业转型升级。
结 论
中国与阿拉伯产油国油气合作正在由“油气买卖”走向更深层次的“帮助对方成功”的全面合作模式。实施中—阿“油气+”合作新模式,目的是为了拓展和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全面合作;通过油气全产业链的服务创新,助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油气合作从工艺研发、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产品贸易、营销模式的全面转型升级。
中—阿“油气+”合作是破解西方竞争压力的有效手段。从短期看,发达国家仍难以摆脱对阿拉伯国家油气的依赖,中阿双方油气合作继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各种方式在阿拉伯国家进行勘探开发,全方位多渠道开发炼油厂、销售网络和石油储存设施,以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中阿双方应该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利用各自优势强化“油气+”合作,实现油气行业全方位深度合作。
考虑到当前油气行业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和行业低谷期,中—阿“油气+”合作应更加务实,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目标是建设一个不受油价周期性波动和能源市场格局不确定影响的能源合作共同体,维护世界油气市场稳定。到目前为止,中国油气企业在主要阿盟国家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安全、政策和经济风险。合作双方应通过建立风险应对机制,继续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项目驱动机制、信息支持系统和技术支持机制,深化双边合作。
为推动中—阿“油气+”合作新模式高质量发展,建议双方遵循以下原则开展合作:按“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风险防范、互利共赢”的国际能源合作策略开展项目合作[11];不断总结合作经验,不断探索双边合作新领域、新方式、新途径,共创油气合作新模式,共享油气合作新成果,共建油气合作共同体。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于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网——优质石油装备采购平台关于中石油装备制造板块介绍。参见2021.syzbzz.99144.com/article1/93332819_8.html.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官网,参见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关于《2019中阿经贸合作数据统计(综合数据)》。
③数据来源于商务部西亚非洲司,根据中国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官网关于《2010—2019历年中阿经贸合作数据统计》综合数据统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