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2022-03-29侯迷红徐寿军邰继承梁怀宇张庆国孙德智萨如拉

关键词:学期课程体系融合

侯迷红,徐寿军,范 富,邰继承,梁怀宇,张庆国,孙德智,萨如拉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农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通知,文件指出,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建设一流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而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界的热点话题[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高校专业培养体系”、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3]。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办学优势,积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应用型大学办学宗旨是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服务于特定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应用创新人才[5]。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于2000年建立,2001年开始招生;2005年农业资源与环境基础实验室被评为省级合格实验室;2008年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本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20年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近20年的快速发展期,本专业始终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还有很多不足。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与农业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也出现新的格局与特点,尤其是伴随着家庭农场、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企业、生态农业及“互联网+”等新型农业产业的诞生,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对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分析

内蒙古民族大学属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处于弱势地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是填报志愿服从调剂而被转入学,生源质量差,与本校其他非农科专业学生相比较,他们在入学前就对本专业兴趣不高,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学习和从事农业类专业的志向。进入大学后,专业意识淡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对自身专业优势认识不足,不能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学生创业无竞争力,创新创业技能薄弱。针对这种状态,本专业从树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思维,厚积学生实践创新学识,强化学生实践创新技能,为内蒙古东部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服务与科技保障。

2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措施

2.1 树立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尽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就业口径比较宽,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开展专业改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要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创新为引导”的教学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实践创新综合能力,适应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2 构建递进式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创新教学思想,贯通实践创新能力教育主线,遵循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规律,逐步构建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更新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开拓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创新机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贯穿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图1)。

图1 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Fig.1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2.2.1 完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平台课程分为创新创业课程和课外延学两部分。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进行新生研讨与职业发展规划,启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二、四学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第三、五学期开设就业指导;第六学期开设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第七学期开设创新创业实务;第八学期课外延学开设创新创业成果和第二课堂(含社会实践)(图2)。这些课程由学校学生处、就业处(创新创业学院)等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和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的指导教师讲授。

图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Fig.2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ule

2.2.2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多学科交叉融合,即跨越学科界限进行不同学科有效组合,构建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型交叉学科体系,破除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促成基础和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它是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6]。本专业以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与协调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计算机、资源遥感、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复合型实践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2.3 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在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均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环节。在大一至大四每学期的通识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中,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专题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农”,培育深厚的“三农”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帮助树立投身农业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将课程思政写进培养方案。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充分挖掘实践环节中潜在的思政元素,编写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持续改进教学举措,引导学生在实践实操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促成其对个人情感态度、社会责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认可,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如第四学期土壤学课程的实验项目测土配方施肥,从实验的目的意义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7],让学生深深感觉到作为农资人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所在。在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时,进行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任课教师利用专创融合的授课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进专业典型案例,达到专创深度融合。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分为土壤—植物营养类、农业生态环境类和资源遥感信息类等3大类[8],在土壤—植物营养类课程体系教学中可以引入玉米团队的玉米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为典型案例,农业生态环境类可以引入玉米秸秆、牛粪等农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典型案例,资源遥感信息类可以引入基于无人机航测技术的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为典型案例,在专业实践教育中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结合专业优势和地方经济需求,开设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辽市位于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土地沙化严重,影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基于这种形势,第五学期增设“荒漠化治理”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沙地治理与利用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通辽市盐碱耕地面积较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见于这种情况,第五学期增设“盐碱地利用与改良”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盐碱地治理与利用的创新实践与研究,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为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农业新业态发展,在第六学期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无人机航测与信息处理”,引导学生将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于专业实践创新创业途径,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在学院政策引导下,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专业实践平台融入创新教学环节。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师生双向选择,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位专业教师分配4~5名本科生。通过科研将教师科研工作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导师,参与科研,锻炼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借助土壤肥料学实验示范中心、土壤修复与利用研究所、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实践基地等校内实践平台,学生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科研项目实践创新,通过“真题真做”的方法,完成第五学期的学年论文和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可以以导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互联网+”大赛,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创业。

2.3 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对接地方政府、企业需求,通过校院、校企、校地合作共建创新实践基地,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组织校企合作职业资格培训、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参加创新实战竞赛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技能。本专业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和联合培养,与通辽市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华远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科尔沁左翼中旗柳园苗木基地、通辽市溢丰农资有限公司、通辽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开展毕业教育和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 结语

实践创新教学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6]。面对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全面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新农科建设理念与专业现有教育体系相融合是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贯穿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校院”“校地”和“校企”合作,建设包含智慧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新农科建设元素的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将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实践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科人才。

猜你喜欢

学期课程体系融合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融合》
破次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八年级上学期易错题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