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灯工技艺活态化传承研究
2022-03-29李焱赵丹彤贾琦
李焱 赵丹彤 贾琦
摘 要:文章通过对活态化传承概念的界定与内涵阐述,以及对中国传统灯工技艺发展现状的研究,探究中国传统灯工技艺的活态化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社会、高校以及企业的灯工技艺传承情况,对其活态化传承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扩大中国传统灯工技艺活态化传承的范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进程,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关键词:灯工技艺;活态化传承;传承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纺织大学校级科研平台项目(武纺大科[2015]5号)研究成果。
灯工技艺是从国外流传至中国的一项手工艺,传入中国后,逐步发展,从起初的蜻蜓眼到现代精巧的灯工作品,灯工技艺历经了时代的锤炼,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不可或缺的部分。灯工技艺在老一辈灯工人的经营之下,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工艺制品,它承载着独特艺术价值与工艺美感。灯工技艺的活态化传承始终停留在技艺层面,依然是机械性、物质性的传承。其文化意蕴、文化价值、创新理念都有待提升。表象传承是传承的核心基础,内在传承是传承的发展关键。但是基于灯工现代传承情况而论,表象传承面临着难以为续的局面,内在传承更加举步维艰。
一、活态化传承的概念
活态化传承是指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发展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基本特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形式而出现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包含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这五个大方向[1]。这些非遗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动态的方式呈现,依赖传承人口传心授将这种独一无二的技艺继承下来,并且传递活态化文化所蕴含的地域人文、文化意识、精神价值,以及历代传承人的创新实践。因此“活态化传承”通常所传承的是这一类具有活动性、参与性,以及发展性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化传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群众生活中发展传承,由此可以得出口述史也应属于活态化传承的方式之一。顾名思义“口述史”就是口述和历史,《质性研究方法》(第2版)中指出:“口述是指,相对‘文字’概念而言通过一个人或一群人叙述其生命生活经验或生命生活故事以累积文本的方式,历史是指牵涉到事件何时何地发生何人牵涉何时发生等事实以及对这些事实所做的诠释与观点。”[2]活态化传承的过程中,在记录这些活态技艺的时候,皆以口述为主,面对面的叙述技艺的要点,传授自身经验,以此来达到传承的目的。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的传递,形成了纵向的,具有历时性的传播与传承。活态化传承的过程形式与口述史所阐述的内容十分契合,因此口述史适用于活态化传承。
活态化类似的说法有“活态文化”“活态”“活化”“活态流变”,实质上都表达出“活”这一共性。根据相关研究看来,“活”一是指时代的流变,二是指在时代变化中所传授非遗技艺的新创新,三是指传播技艺的新方式在不断的更迭,四是指非遗文化“活着”存在大众的生活中。因此活态化传承不但是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更加凸显大众对于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重视的这种态度与持续的状态。
二、中国传统灯工技艺发展现状
灯工技艺,它从属于玻璃制造技术,是一种软化塑形的工艺,也称为“火中的雕塑”[3],其技艺的原理是热熔,在氧气与液化气混合进入喷灯后,在加热的过程中,使用钳子、镊子等专业性工具对玻璃管或是玻璃棒进行塑形,塑造的手法有吹制、拉伸、弯曲、焊接、切割、缠绕等。中国传统灯工技艺的发展大致分为五個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萌芽期,隋朝时期为发展期,唐宋时期为迅速发展期,直至元明时期开始衰落,到清朝时期,灯工技艺逐渐繁荣[4]。流传至今,以北京和山东博山地区为主要发展地。在北京地区,将灯工统称为“料器”,博山地区称为灯工,据文献资料显示,博山的灯工技艺是从北京传入,继而蓬勃发展。目前,由于灯工技艺的学习周期较长,工艺较为繁琐,需要口传心授来进行传习,并且学习的外部环境较为艰辛,以至于从事灯工技艺的传承人愈加匮乏。灯工技艺的传承就成为了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传统灯工技艺的活态化传承方式
中国的灯工技艺以山东博山、北京地区为行业领先地域,琉璃工艺逐渐成为博山地区的一种大众文化传递。传承的方式多数是家族传承,或是师徒传承,采取传统的传承方式,将灯工技艺手把手的延续下去。随着时代的更替,学校专业领域的扩展,学科逐步完善,学校传承也成为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途径。此外,还有由现代社会需求产生的企业传承,作为灯工行业的经济支柱,是发扬灯工技艺的重要途径。
(一)家族传承
所谓家族传承即是一个家族体系中的家族成员继承其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传承方式之一。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其优势在于,一是保证了技艺传承的精确性,二是保证了技艺的独一性。其劣势则体现在家族传承模式的单一,家族人口的递减,亦或是家族人员不愿继承其技艺,从而致使技艺面临失传。灯工技艺家族传承的代表,例如惯有“琉璃葡萄孙”称号的孙凤军,其子孙磊自幼受熏陶,在其父的影响之下学习了许多的琉璃制作技艺,于1996年正式成为了其父的徒弟[5]。另有“中国石榴王”称号的王乃宝,其子王磊了解其灯工技艺,成为家族产业的管理人,儿媳宋苗则为灯工技艺传承人。北京地区的“料器刑”第六代传承人刑兰香与其丈夫刘长河及两子共同承担着北京料器的制作与传承[6]。 家族传承在技艺传承上始终保持着主导地位,是灯工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
(二)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即拜师收徒,是非血缘关系的一种契约关系,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一种传统传承方式。师徒传承的出现,是由于家族传承已不再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兴起的技艺传承。与家族传承有着共性,这两种传承模式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在灯工技艺传承中,师徒传承的代表,有琉璃灯工传承人任波,他于2018年4月16日,于淄川1954文创园举行了收徒仪式,接收了王学见、王艳、孙武、吕烨、佘雁辉为入室弟子。这种“一对多”的传承形式在现代技艺传承中较为常见。
(三)学校传承
学校传承是以学校为教学场地,聘请专业的授课老师,或是民间大师,为学生传承手工技艺的一种方式。学校的传承方式就是授课,其中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愿加入技艺的学习中去。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院校建立了琉璃艺术研究专业,开设了琉璃吹制技艺、琉璃脱蜡铸造技艺、琉璃灯工技艺以及琉璃冷加工等琉璃相关艺术专业。2000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创建了琉璃艺术工作室。培养了首批琉璃艺术学生[7]。此后,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也都开设了琉璃相关专业[8],并开设了灯工技艺课程,使得灯工技艺在高校中逐步发展壮大。
(四)企业传承
企业传承是企业聘请专业的师傅,进行产品生产与制作,其过程中招聘职工,协助其共同完成产品制作,进而达到技艺的交流与传播。灯工企业传承最早出现在1930年,北京设立了灯工车间,匠人们发挥各自特长,投身创作。直至北京料器厂的建立,工人群体逐渐壮大,灯工技艺逐渐发展。博山地区的灯工企业也较多,多从事加工型制作,将灯工产品销售至国内外。在企业传承方面较为典型的有淄博赛奥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也称“西冶工坊”,另外还有淄博人立文创有限公司,皆促进了琉璃艺术的发展。企业传承分为技术型与文化型,技术型在技艺上十分纯熟,但只能一味的复制创造。文化型虽对灯工进行了传播,在传承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是以产品销路为出发点,营造销售卖点,提高灯工产品的销量。企业传承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灯工技艺的传承问题。
以上都是我国较为传统的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下,显露出了传承优势与弊端。家族传承能保证传承技艺的纯正,丰厚技艺的历史文化积淀。但传承人的逐渐递减,造成了技艺面临失传。师徒传承打破了家族传承的封闭性,扩大了技艺推广的范围,但这种非血缘的传承,会因为师徒关系的变化而对传承技艺造成影响,缺乏传承的稳定性。学校传承在传承人的培养中占据人员优势,以及创新优势。但因学生的流动性较大,转化成传承人的可能性较小。企业传承以经济效应出发,缺乏工匠精神的传递。任何传承方式都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才能推动活态化传承。
四、中国传统灯工技艺
的活态化传承发展的问题与策略
中国传统灯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工业高度发达,逐渐取缔传统技艺。传统灯工技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活态化传承的发展与推动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因此,从现代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发现传统灯工技艺所面临的传承问题,对于灯工技艺的活态化传承如何创新传承提出相应的策略,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发掘,更是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传统灯工技艺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1.灯工活态化传承方式单一化
灯工技艺复杂,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火候和表现技法,并且加热后的玻璃流动性强,灯工创作的作品则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无论是哪一种传承形式,传承人都要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才能将灯工技艺的技巧准确的传递给下一代传承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传习时间长,且过程缓慢。随着传承人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加上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的技艺缺乏认识,保护意识薄弱。单一、传统的传承方式会导致传承断代,直接影响灯工技艺的发展与传承。
2.传承的目标群体片面化
传承目标群体的片面化是从古至今的一个历史问题,自古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家族传承,并且还存在“传男不传女”这种说法。过去技艺传承的目标群体只存在血缘关系之中,随着市场的需求,扩展至师徒传承的形式,一些“外来人”经过拜师学艺,常年作为学徒,日积月累地去获得师傅所传授的灯工技艺,从而出师。但这些“外来人”,要么是家境贫困,亦或是通过亲戚、熟人介绍而学艺谋生。这类传承人,多数继承了技艺,而缺少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创造性思维。在讲求个性化时代下,单单体现技艺的产品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迎合不了大众审美。在学校传承中,学生基数大,其思维跳跃,富有创新能力。加之学校教学体系完备,具有较为完整的培养传承人体系。但教学时间短,教授学生众多,会出现学艺不精的现象。由于传承群体片面化,灯工技艺的传承对接缺乏特定的群体。在灯工技艺的繼承与灯工作品的创新上无法推进。
3.灯工技艺传承发展区域化
灯工技艺的传承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博山两地,这是历史原因所决定。原料决定了琉璃灯工行业的发展,原料供给地也就成为了琉璃灯工的发展地域,因此形成了北京、博山地区琉璃产业化。虽加强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但这种盛况仅限在北京、博山地区。其他地域想发展灯工,第一个局限是在原料供给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二个则是琉璃灯工文化没有从本土地区弘扬到外部地区。大众对灯工的了解以及灯工技艺传承缺乏认识,形成了认知程度两级分化的现状,这就是传承过程中区域化所带来的弊端。
4.民众对于灯工技艺的相关知识缺少普及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普遍缺乏深度认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够,灯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支,人们对于相关的知识更加闻所未闻。在中国,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情况。加上灯工技艺需要在工坊内,辅助相关专业工具,才能得以展示。一方面缺乏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非专业人士进工坊,无法保证其安全性。因此,非艺术类的人群无法科普到其技艺。灯工技艺的传承单一化,以及传承目标群体的片面化,这都是直接影响广大人们群众对灯工技艺的认知程度的原因。
(二)传统灯工技艺活态化传承的策略
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备受国家重视,身处传统技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面临技艺的流失与消逝,对于传统灯工技艺的传承,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设灯工技艺数字化体系
中国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迅速增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向。我国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中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9]灯工技艺可以依托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记录动态的制作工艺,以静态图形和文字对其进行详细说明。采用数字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如实地记录鲜活的传统技艺,让面临失传的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设立网络数字化平台,整合灯工技艺内容,为兴趣爱好者提供专业基础平台,又为灯工传承人提供宣传平台,建设一个良性发展的传承体系。此外,从浏览现实数据库的经验中得出,在建立数字化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更新与维护,传播技艺的途径才能长效发展,让传统灯工技艺在民间生长,普及大众对于灯工技艺的认识。
2.联合“政校企行”共建灯工技艺传承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联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大师建设保护传承体系。按照全国高校所开设的玻璃专业,对接当地政府与企业,聘请灯工行业传承人、工艺大师等开展灯工技艺教育项目。发挥高校产品研发优势、企业生产优势、政府宣传优势、行业大师技术指导优势,联合旅游行业进行文创及周边旅游产品开发,对灯工技艺进行强有力的推广与传播。搭建全国高校间琉璃专业互助模式,结合灯工数字化体系,共享教学资源,极力培养新一代灯工技艺传承人。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活态化传承体系,打破灯工技艺区域化发展的局面。“政校企行”资源的整合,能有效解决传承目标群体的片面化,提升传承群体的各方面能力,同时,又能拓宽灯工产品的销售渠道,为灯工技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支撑。
3.结合现代新媒体拓展灯工技艺传播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自媒体的迅速成长,浮现出了一大批网络博主和明星。这类公众人物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不亚于政府的影响力,在传统技艺传播中,政府可以联合公众人物,充分发揮他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灯工技艺的传播。此外,直播行业的兴起,可以让灯工技艺间接又直观的呈现在大众的生活中。鼓动文化从业者主动挑起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担子,让他们与灯工传承人进行合作,将传统技艺渗入到网络中,凝结传统文化爱好者,发展潜在的传承人。
4.搭建传播平台推动灯工行业发展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人为核心,传播传统文化。搭建传播平台,人人都可以作为传播者,为灯工发展贡献力量。传播平台包括线上与线下,线上通过互联网的便利,借助当下大众所喜爱的生活方式。在公众号、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设立灯工专栏,一方面可以集中传播灯工相关的资讯,例如灯工传承人介绍、灯工技艺、相关比赛、高校灯工课程以及灯工作品展示。为大众全面普及灯工技艺知识,也便于灯工爱好者互相交流。另一方面则开拓了灯工产品销售途径。线下设立灯工体验工坊,增强与大众的互动,将非遗活动深入民众生活。上海玻璃博物馆就设有灯工DIY项目,深受大众喜爱。线上线下的传播平台,是促进灯工技艺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是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五、结语
中国传统灯工技艺的传承与中国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与难题,活态化传承既是传承也是发扬。国家近年提倡传统文化复兴,尽力保护中国传统技艺的流传,更好的守护中华文明。传统的传承模式需要我们持续的坚持下去,灵活的传承模式需要我们持续的探索与挖掘,结合新时代的新变化,因地制宜地去改变传承形式,真正做到“活态化”传承。深入民众、教育、新媒体是活态化传承的新出路,只有充分利用与结合,才能将中国传统特色弘扬与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正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化传承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5.
[2]范明林,吴军,马丹丹.质性研究方法[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8:137.
[3]李俊玲,刘宇.北京料器[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9:46.
[4]李甜甜,贾琦,赵丹彤.中国古代灯工技艺的发展历程与风格差异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1(5):27-31.
[5]三斗.烈焰下的琉璃传承[J].走向世界,2018(31):28-29.
[6]张亚孺.基于身体惯习视域下的博山灯工传承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20.
[7]朱雪.窑火续薪——现代博山琉璃艺术的传承问题研究[D].南京:山东艺术学院,2015.
[8]郑江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博山灯工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9.
[9]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04-27.
作者简介:
李焱,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赵丹彤,硕士,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玻璃艺术研究、服装与服饰设计。
通讯作者:贾琦,硕士,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可持续服装与服饰设计、服饰文化研究、玻璃艺术研究。
编辑:姜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