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区域
2022-03-29
评选标准
■ 适应区域经济特点构建职教发展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
■ 政府主导作用突出,统筹力度大,效果明显
■ 发展经验受到广泛关注和肯定
■ 对国家职业教育整体改革发展有示范带动意义
上 榜
湖南省
吉林省长春市
浙江省温台两市
河南省
河北省保定市
贵州省
重庆市永川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
10.四川省南充市
入 围
江苏省南京市
安徽省
山东省青岛市
甘肃省兰州市
陕西省
江西省南昌市
青海省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
上海市
10.江苏省太仓市
湖南省
入选理由 服务“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精准对接优势产业,实现专业布局全覆盖,弘扬楚怡职教传统,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湖南职业教育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新担当。
亮 点 着力打造“院校集群+功能板块”“专业集群+产业链”的产教深度融合生态系统,办好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建立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广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来湖南职业院校新建创新平台629个,累计培养贫困家庭学生16.43万人,输送毕业生200余万人,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实现职教专业布局“全方位覆盖,精细化对接”。长株潭地区重点布局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的特色专业集群;环洞庭湖地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航运物流等特色专业集群等,根据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对各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进行合理划分。通过“撤、转、并、增”等措施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十三五”期间,湖南职业院校精准对接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全省职业院校新增专业点973个,撤销专业点628个;重点对接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湘绣、湘瓷、湘菜、湘茶、湘旅等151个特色产业学院;对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三大产业集群,共设置专业点1781个,占专业点总数近四成。
探索产教融合制度,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积极推动校企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共同教学、共同考核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目前,已立项国家产教融合工程项目57个;累计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216个、技术创新平台413个;已有64个省级职教集团,参与的规模企业达1280余家,其中有10家集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位列全国第3。
弘扬楚怡职教传统,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楚怡”行动计划,建设楚怡智库、楚怡文化传承基地、楚怡博物馆,定期开设楚怡职教讲堂、楚怡校长论坛、楚怡职教传统研讨会;同时启动“楚怡”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遴选20所“湖南省楚怡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和200个楚怡特色专业(群),新建或改扩建14所楚怡中职学校;认定33个楚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挂牌第一批10个楚怡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
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的职教之路,让湖南职业教育多项核心办学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全国职业教育的“第一方阵”。2021年10月,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教育部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意见》,为湖南职业教育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锚定了前进目标。
概 况 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6644.49万人,生产总值46063亿元。全省现有职业院校715所,在校生152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74所,在校生70.29万人;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641所,在校生82.2万人。
吉林省长春市
入选理由 高位统筹、科学谋划,通过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职教文化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为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亮 点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紧围绕长春市“四大板块”和“两大基地”建设,精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类型特色日益彰显、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在德技并修、育训并举、产教融合、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强化德技并修,协同育人结硕果。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建成全国首个以职教发展史为脉络的中国职教博物馆,打造全省首个以职教师生“博物思政”为主题的研修基地,成功举办《中华职业教育年鉴》首发式暨首届职业教育助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峰会。组织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少年工匠心向党,青春奋进新时代”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以“技能,让生活更精彩”为主题的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李万君、齐嵩宇等50多名大国工匠走进校园传承工匠精神。
强化育训并举,类型特色见成效。完善技能大赛机制,制定下发《长春市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賽指导意见》,以推进长春市师生技能大赛覆盖率和普及化为抓手,协同推进域内师生技能大赛体制机制建设。发挥社会培训效能,面向企业职工、新型农民、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社会群体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规模近8万人次。营造人才成长氛围,与市人社局、市工信局联合举办“吉聚人才·汇智长春·万人助万企”技能人才招聘会,牵头组织“创业长春·梦想成真”助力新时代长春振兴发展宣传推介会,吸引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助力长春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本地就业率超过80%。
强化产教融合,内涵建设创佳绩。推进职普融通,建立161个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体验项目,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加快项目建设,制定了信仰教育引领工程、优质教育示范工程、智慧教育创新工程、开放教育融合工程四个实施方案,形成14个建设计划,设计37个项目载体,制定25个参考标准。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岗课赛证融通教学体系;验收通过80个市级、50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30所学校的142个1+X试点项目中,有3860名学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9所学校新建15个产业学院,100户企业成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基本形成。
强化开放协作,服务发展上水平。构建终身学习网络,将社区教育纳入全市督政项目,推动社区教育做深做实,社区教育体系实现17个县市区全覆盖。搭建合作发展平台,发挥长春辐射作用,推进长吉、长平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20所中职学校与市属4所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长春市6个县级职教中心与两地县级职教中心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等领域建立深度合作。推进国际交流,支持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德国合作,建设东北地区规模最大、覆盖工种最多、技术领先的AHK国际职业资格考培认证基地;推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编制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英语版立体化教材等。
概 况 吉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工业基地;辖7个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2.47万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906.6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103.12亿元。全市现有职业院校107所,其中高职院校13所,在校生11.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4所,在校生9.4万人。
浙江省温台两市
入选理由 温台两地一体化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良好。两地联手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聚焦产教融合主线,整体推进浙江省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对于加快浙江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和优化升级,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亮 点 2021年1月,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以省部共建的形式,建设温台职教创新高地,着力强化区域协同,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温台样本”。职教高地建设启动后,浙江省教育厅、温台两地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以“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细化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温台两地分别制定“一市一方案”,在此基础上推进职教一体化发展;有关职业院校分别制定“一校一方案”,结合各自特色,推进高地建设。
激发民企参与职业教育新动能。探索行业龙头民企举办职业院校或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温州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瑞立集团独资举办瑞立职业技术学校。探索民办教育机构托管公办职业院校形成“公私合营、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办学新模式,引入上海翔宇教育集团托管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
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方式。鼓励高职院校到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基础良好的县(市、区)办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县(市、区)支柱产业,分别举办温职院永嘉学院和瑞安学院,打造区域连通、师资融通、课程贯通的中高职一体化新模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温台校企综合数据平台建设。打造温台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已汇集9.7万家民营企业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温台职教“数字大脑”,推进职业院校科技供给端与民营企业技术需求端无缝对接。
推进温台职教一体化新发展。温州、台州联合推进职教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共同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学生发展共同体、校企合作共同体、科技研发共同体。目前,温台两市已成立“活力温台”高职大学生双创联盟、温台技工院校(产业)联盟,已举办首届“活力温台”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中职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概 况 温州,浙江省地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2020年,常住人口为957.3万人,全市GDP7585亿元。台州,浙江省地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辖3个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2020年常住人口662.9万人,全市GDP5263亿元。
河南省
入选理由 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技能型社会建设作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战略举措,着力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努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亮 点 河南省是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的“职教大省”,抓住部省共建职教高地契机,河南省深化改革、完善体系、提高质量、服务大局。
聚焦优先发展,营造职教良好环境。河南省将职业教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实施两期职业教育五年攻坚计划,以“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年制定一个文件、每年投入100亿元”的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上台阶。先后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等文件,不断健全完善職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
聚焦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改革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25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组建101个省级职教集团,推动电商实训基地等一批产教融合项目落地,着力打造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深化省属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以学生人数、专业类别等安排生均财政拨款预算的办法。
聚焦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按照“省市共建、地方为主、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先后分三批实施300个省级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项目,6所高职院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重点建设582个实训基地项目。重视教学标准和教材研发,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制订32个省级专业教学标准,编写中职教育18个专业103本校企合作精品教材,探索推行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
聚焦优势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合黄河沿线9省职业院校成立“黄河流域职业教育联盟”,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成立19个基于职业教育专业大类的省级骨干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成立109个行业性、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400多所职业院校、3000余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品开发、技术推广项目4000余项。
概 况 位于中国中部,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157个县(市、区)。2020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9936.55万人,全省生产总值58887.41亿元。全省现有职业院校499所,在校生215.74万人,其中高职院校85所,在校生约72万人;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414所,在校生143.74万人(不含技工学校)。
河北省保定市
入选理由 教育部、河北省共同打造的“品质保定”是教育部党组部署的六个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市级层面的试点,对于探索形成市域职业教育改革新模式意义重大。
亮 点 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优势品牌专业。保定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专业,巩固发展汽车制造、现代服务等优势专业和安国中药、曲阳雕刻等特色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已建成省级骨干专业34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每年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5万余人。截至2021年底,保定市已累计投入26.3亿元,通过新建、改扩建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夯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
对接京津优质职教资源借势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保定借势协同发展,以专业联盟的方式牵头与京津优质职教资源对接。2020年,保定市教育局组织职业学校成立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现代商贸物流、社会文化艺术6个专业联盟,积极对接北京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目前,各专业联盟已分别与北京市丰台区职教中心、北京求实职业学校、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学校开展对接活动,随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全市23所中等职业学校与京津地区117家企事业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协议;21所中职学校与京津地区32所中高职院校达成合作协议;京津保校企共建、校校合作不断取得突破,在联合办学、教师交流培训、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
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保定市各职业院校积极与企业深度融合,优化教学形式,共建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在校内即可模拟企业化管理,进行岗位实习。同时,着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保定学院先后与130余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项目。2021年,全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共与600余家企业开展长期稳定合作,部分学校与企业开展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等深度合作。全市19所开设汽车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保定市长城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就业链和成果转化链。
2021年11月19日,教育部、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 打造品质保定的实施意见》,决定共同开展保定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打造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亮点和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域职业教育改革新模式、新样板。
概 况 位于河北省中心地带、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中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辖5个区、15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2.21万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1143.7万人,生产总值3725亿元。全市现有职业院校44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6所,中职学校38所,中职学校在校生8.9万人。
贵州省
入选理由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率先突破”。緊盯地方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为新型城镇化注入高职院校力量;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激发职业院校发展潜力;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对外开放。
亮 点 举全省之力推动职业教育规划优先、投入优先、保障优先,把职业教育办成脱贫致富“直通车”,贵州先后实施教育“9+3计划”、中职“百校大战”、职教城建设、“中职强基”工程等,累计投入专项经费600亿元,近30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脱贫致富,为广大青年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
以职业教育赋能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技能培训。让数百万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市民在城镇中站稳脚跟,开展果树种植培训、缝纫工培训、农艺工培训、汽车维护培训、电工培训等满足新市民需求、实用性强的培训内容。清镇建成职教城后,强化农业转移人口等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职教城各职业院校与400余家省内外企业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合作共建等方式,累计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约14万人,成为服务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激发职业院校发展潜力。贵州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动“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学生就近找工作”。目前,已有54所职业院校入驻工业园区办学;全省职业院校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服务业的实际需求,明确由31所中高职院校牵头负责、81所中高职院校参与相关产业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扩大国际合作,共育职教人才。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平台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先后成立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创建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中国—柬埔寨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等国际技能培训平台。
2021年12月4日,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面向社会的技能教育网络、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西部农村技能教育示范工程、建立健全技能人才發展制度和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作等方面举措,确保“技能贵州”稳步推进。
概 况 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北接四川和重庆,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全省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市、区)。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3856.21万。全省职业院校231所,在校生85万人。
重庆市永川区
入选理由 作为职教名城,永川构建了齐头并进的永川职教发展格局,形成了在重庆各区县乃至成渝地区保持领先的职教规模,培养了数千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了“产城职创”融合发展样板城市。所开展的探索,被教育部称为“中国职教第四种发展模式”。
亮 点 在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庆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永川区突出政府统筹、投入保障、产教融合、服务大局“四个关键”,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西部职教基地建设。
发挥“政府统筹”关键作用,明确职教发展方向。加大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力度,明确由区教委履行职业教育行业服务职能,在此基础上在永川高新区管委会设立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促进局和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中心,履行职业教育规划建设职能,并重新草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印发《西部职教基地共享优质师资管理办法》,建立优质师资共享网络平台,录入辖区职业院校优质教师、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各行业专家1749名,由区财政对受聘师资个人及提供师资的单位进行奖补,构建“师资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良好职教生态。
抓住“投入保障”关键环节,做大职教发展规模。增加职业教育发展土地供给,2020年以来,为重庆文理学院等7所院校提供扩建用地3942亩。加大财政投入,做好职业教育经费保障,近3年共投入职业教育经费8.47亿元,其中,兑现奖补资金8400余万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新增职业院校2所、校园建筑面积26.3万平方米、实训基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新增职教学生2万余人,辖区17所职业院校学生人数达15万人。
突出“产教融合”关键领域,革新职教培育模式。积极推进“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建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1300个、校企合作项目258个。结合辖区产业发展实际,引导职业院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目前全区职业院校共开设19个专业大类、282个专业类别,其中与永川区主导产业相关专业近60%。
为推动职教资源集聚发展,努力打造“扎根永川、立足成渝、服务西部”的西部职教基地。永川区围绕城市布局,规划“一核一片一圈一镇”西部职教基地四大组团空间布局,即在城东生态科技城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西部职教城核心区;在卫星湖片区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职教特色示范片区;以重庆文理学院、水电职业学院为中心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职教文旅小镇。
概 况 位于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16个镇,常住人口114.89万人。2020年,永川区生产总值1012.4亿元。永川辖区现有中职学校8所,在校生2.9万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入选理由 凭借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多措并举推动区内职业教育发展,夯实推动职教国际化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走出去”战略,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亮 点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走出去”战略,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互信机制,推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标准互认,与东盟国家共创共享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截至目前,广西已成功举办5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近20所职业学校协同企业走出国门。广西职业教育国际化持续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发挥9个国家级中国—东盟人才培训中心(基地)和各高校海外培训基地作用,累计为东盟国家培训经济、医药、艺术、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11149人次;还先后向泰国、老挝等东盟国家院校输送物流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畜牧兽医、铁道工程技术等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
共建东盟示范基地,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桂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等平台作用,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助推广西职业院校整合和聚集优质办学资源,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推动中国和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常态化发展。2020年,广西开展国(境)外人员培训量130803人天;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1316人天。2016-2020年,广西财经学院、桂林旅游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依托国家有关部门建立的中国—东盟人才培训基地(中心),为东盟国家培训专业技术技能人员5000余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0余所院校,通过在境外建立培训基地、建设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开设中国传统医药教学点等方式,帮助东盟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8000余人。2020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柬埔寨设立中国—柬埔寨联合实训基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境外分别设立中泰职业教育合作研究中心、广西交职院东盟国际学院缅甸分院。
探索境外办学,助力企业“走出去”。指导高职院校紧跟产业“走出去”的人才培养需求,立足优势专业、对接国际标准,在东盟国家设立海外分校、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开发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和国际水平专业标准,有效输出优质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近年来,广西职业院校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41个、课程标准196个。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向柬埔寨、越南等东盟国家成功输出水利、灌溉、测量、给排水等水利类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标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先后与老挝、越南、印尼、缅甸等国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试验站等。
概 況 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辖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2020年,自治区常住人口为5012.68万人。自治区现有职业院校316所,在校生146.09万人,其中高职院校44所,在校生约为62.14万人;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272所,在校生83.95万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
入选理由 立足职业教育办学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乡村人才需求,地区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订单式”农技人才培养、援疆帮扶乡村教师培训、农业现代化机械类人才培育等模式与方式,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南疆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亮 点 实施提质培优攻坚行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阿克苏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职业教育,组建成立地区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技能培训提质培优工作领导小组,地委委员会议、行署党组会议多次研究职业教育,专门审定地区17个优势特色专业,以高职医学、农业、理工特色优势专业为向导布局中职专业。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六优化六提高”提质培优攻坚行动、2021校企合作攻坚行动,各职业院校共与305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学徒制培养1596人。
探索“订单式”培养,输送专业对口的农技人才。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发挥农业类专业优势,以专业对接产业,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与合作单位联合培养,根据订单需求培养专业对口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如饲养岗、繁殖岗、育肥技术岗等。学校与兴疆牧歌食品有限公司开展“牧歌精英”试点项目,面向畜禽标准化生产、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岗位,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一直坚持以胡杨精神和柯柯牙精神育人,致力于让学生学到好技能、真技术后,扎根基层、奉献家乡。
培养农业机械技术人才,助力南疆农业现代化。南疆土地辽阔,适合大面积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十分需要农业机械技术人才。库车的农作物以棉花为主,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尤其是植保无人机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棉花的生产效率。为适应本地农业机械化生产需要,阿克苏地区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挥在机械专业方面优势,成立农机专业,下设农机实训室、无人机实训室。该专业将课程设置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对接,开设机械制图、农机具使用与维护、插秧机使用与维护、无人机结构与系统等课程。学校成功申报南疆唯一一家“1+X”无人机驾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考点。3年来,农机专业培养300余名学生,专业就业率达98%,为地区输送了大批农技人才。
概 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地区,地处新疆中部,是由3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区共辖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13.25万平方千米。2020年,地区常住人口为271.44万人;生产总值1315.05亿元。2021年,阿克苏地区拥有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10所中职学校、11所技师学院。
四川省南充市
入选理由 着力推进“双师”共享、基地共建、难题共克、人才共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亮 点 共享双师、共建队伍,抓好骨干力量。南充市健全“双师”队伍管理机制,指导各校制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师年度考核实施细则》《教师职称量化考核实施细则》等文件,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专项资金,鼓励公办中职学校合理分配编制用于外聘兼职教师。目前,全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达到2820人、占比79.41%;外聘教师达到184人、占比4.93%。健全“双师”培养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特别是用人自主权,超过60%的中高职院校可自主到高校遴选优秀毕业生。健全“双师”引领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名师工作室建设,累计建设“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31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2个;南充中专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举措》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共建基地、共设专业,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推动35家企业与28所中高职院校共建校外实训基地5个,支持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全力打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运营基地。聚焦产业定制专业,对接南充“5+5”产业集群,支持21所中高职院校围绕汽车汽配、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定向开设专业16类65个,建成专业点183个。聚焦趋势构建集群,对接“成渝经济圈”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以川东北区域职教城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核心区建设。
共创平台、共克难题,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搭建“产教合作、科教创新、项目推介、学术交流、人才信息”5类平台,共建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园8个。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对接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南充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农业产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机构10个,动物疫病防控与检测、果实品质控制与深加工技术等重点实验室8个。加强教科研成果转化,激励专业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通过互派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破解校企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难题。
概 况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成渝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辖3个区、5个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560.76万人,是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生产总值2601.98亿元。现有职业院校39所,其中高职院校4所,中职学校35所,中职在校生规模为723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