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区域急诊急救平台信息化初步建设及能力提升实践
2022-03-28张华锋路光贤张允忠魏春群窦伟光伦国爱胡本玲刘德义吕文文王焕伦李金辉李小凯
张华锋,路光贤,张允忠,魏春群,赵 佳,窦伟光,伦国爱,胡本玲,刘德义,夏 龙,吕文文,王焕伦,李金辉,李小凯
国家卫健委关于《“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 年)》和《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中明确指出区域医疗是我国居民基本医疗的重要保障,区域急救体系建设是新时代解决医疗体制问题的重大探索和突破,提升急危重病救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捍卫卫生健康的“强基”工程[1-3]。青州市按照救治综合能力方针及参考《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结合当地偏远地区、山区等特点,于2020 年1 月开展急诊急救平台信息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并在救治患者方面取得较大进步,现总结如下:
1 区域急诊急救平台信息化建设
1.1 建立急诊急救体系构架 急诊急救平台体系建设由青州市卫生健康委牵头,由急救联盟、院前120 急救和医疗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组成。医院单位包括核心医院和牵头医院,成员单位包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核心医院是区域最具医学优势的综合性医院,其核心医院急诊科作为急救急诊平台的基地,统筹区域急诊急救医疗资料。牵头医院及成员单位急诊医学科应做到无缝隙连接,同时将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急诊急救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通不同等级医院的信息化差异。建设标准:增添急救设备,如急救车、电除颤,培训基层业务急救骨干水平,升级急救场所,健全急救管理方案、工作流程及规则制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急救网络以及完善村卫生室急救基本知识培训。急诊急救平台信息化体系建设构架见图1。
图1 急诊急救平台信息化体系建设构架
1.2 区域急诊急救平台体系 成立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的区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管理委员会,与120 急救联盟、120 院前急救、各牵头医院合作协议,在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框架下确定基本职责和发展目标;加强信息化及网络建设、实现院前院内急救衔接行为规范、卫生急救点联动制度、优化分级转诊制度,及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中毒救治中心,以便提高急危重病的综合救治能力;同时承担常态化疫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工作。
2 建设内容
2.1 推进两大发展理念(横向+纵向发展) 院前与院内急救平台横向规划、院前与院内急救平台纵向规划[4-6]。在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基础上建立创新型“零通道”,是直接衔接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快速通道,也是整体救治时间能否真正缩短的关键。主要体现为“救命手术、畅通无阻”的“零”空间;“无缝完成、分秒必争”,克服院内延迟的“零”时间;实现“简化流程、化零为整”的“零”流程;成立“大红区”,包括复苏单元、胸痛单元、卒中单元、创伤单元、中毒单元以及急诊手术区、急诊ICU和急诊标准区;提出“移动红区”,配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心肺复苏仪、呼吸机等一系列可移动设备,实现了设备随患者走、随病情移动的管理模式。急诊与院前急救大平台纵向设计。建立“急救从呼叫第一时刻开始”的理念,体现一体化救治,更符合疾病病理生理特点,急诊救治前线前移,可以显著缩短从门诊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打造新型平台急危重病“围”子理念,建立“围创伤期”“围胸痛期”以及“围卒中期”的救治模式;首次提出“创伤急救链”“卒中急救链”“胸痛急救链”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于救治链,实现“网络云+实体医疗物”管理模式,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把以“轴时间”“窗时间”的把控要点贯彻在整个救治过程中。
2.2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依据“五环急救理论”,即现场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重症监护、专科救治,制定急救技术操作规范。院前急救是患者被送达医院救治前,所接受的专业人员现场抢救、转运途中急救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服务活动,是区域急诊急救平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建设一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院内设立复苏单位、成立院内一站式全程管理救治模式及多学科协作救治团队建设。专科急救人员的教育及培训,包括心肺复苏、电除颤技术,医疗急救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及操作规范,定期对各流程进行演练和考核,保证救治质量。从而加强院前、院内及专科急救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
2.3 加强核心医院及牵头医院的作用建设 在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体系下,核心医院主导院前、院内救治体系建设,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分级转移制度及技术管理制度。发挥急诊急救教育培训的引领作用,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急救队伍,强化成员单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推进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可持续发展。率先建立区域性急救医疗服务网,成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多,积极参与或增加急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或新生儿救治中心、中毒救治中心等其他诊疗中心[7-10]。中心建设需配合区域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急诊医学科、相关学科及介入中心等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不断优化救治流程,持续缩短救治时间。牵头医院配合核心医院进行区域医共体的急诊急救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如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疫情防控以及灾害医学救援等适合于基层模块化的医疗教学和培训。乡镇、村成员单位具备基本急诊急救技能和急诊胸痛、卒中、中毒等[11-13]重点病种的初步处理能力,定期选派业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定期进行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2.4 加强急诊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区域医共体急救机构间信息传输和平台高效运转的基础,为实现急诊急救规范化、同质化提供信息保障,统一调配120急救电话,实现院前数字化调度平台与医疗信息互联互动,院前信息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对“胸痛、创伤、卒中”等中心的患者实现“一键启动”,快速进入诊治流程。信息化建设是是县域急诊急救科研和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数据来源。建立急诊急救大平台数据库,可以对院前和院内急救质量和效率进行质控分析、持续改进;可以实现县域急诊急救资源的合理分配,精准的疫情防控;可以为急诊急救规范化、同质化提供信息技术保障。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办公室负责大平台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成立相关信息化团队,有保障信息安全的制度和应急预案。
2.5 云抢救的建设 云抢救是建立在“山东医健通”开发平台上的120 急救中心和急救志愿者协同一体的互联网+急救服务模式,利用5G技术,云救护车、远程会诊系统、胸痛微信群、卒中微信群等,实现患者信息第一时间传输到区域救治中心,达到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平均反应时间。
3 能力提升实践
前期组织地区急救资源的调查显示以下问题:(1)急救资源短缺,尤其在南、北部较明显;(2)城乡急救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急救设备不足、落后;(3)村级卫生室医务人员缺乏基本的急救设备及急救技术;(4)居民自救互救意识差,医疗救治水平无法达到高效有序的开展。青州市于2020 年1 月开展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通过区域急诊急救平台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市域内医疗资源有序共享,逐步形成以信息化为先导,患者有序流动、资源按需调配、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分诊诊疗格局,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内涵,建立青州市独特的急救医疗中心-急救站-急救点三级救治体系。在主要质控指标达标的前提下,持续缩短救治时间。主要指标包括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触-首份心电图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卒中中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来院-溶栓治疗时间以及创伤中心急诊创伤手术实施确定性处置时间等。同时已有19 家各级医疗机构纳入急救网络体系中,完成医共体各单位1500 余名员工的心肺复苏、电除颤[14-16]的培训和考核,对80 名临床医师和40 名药师进行了9个模块的系统培训,不仅缩短了急救资源城乡差别,同时提高了各单位医疗急救的能力。再者利用急救平台信息化体系,通过学校、机关、社区、工地等新闻载体开展“普及急救知识”等活动。
4 讨 论
目前,国际上不同国家有多种不同急诊急救平台模式,急诊急救平台信息化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当前主流的急救模式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这两种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英美模式倾向于消防救护模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迅速”,在该模式的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借助先进快速的急救工具,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而法德模式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救”,该模式更加倾向于就地治疗,通过配套的先进设备快速稳定患者病情,进而实现伤员的快速救治。
近年来,我国由于各地方对急救中心的定位和要求不同,医院对急救科的资源分配和分工不同,各地的院前和院内急救模式不同,整体上说,各级急诊急救体系普遍存在院前和院内信息共享不足及衔接不畅,急救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统一指挥调度,多学科协同效率不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层次不齐等共性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国家为“强基层、补短板”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 体系(试行)(国卫办基层发〔2020〕12)》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 号)》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国家对县域基层急诊急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 年)》,围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资源整合共享提出了十项任务,其中提升急危重病救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五大中心建设这两项任务与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直接相关,而资源整合共享正是急诊急救大平台的核心理念。
我院结合《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有关要求及自身特点,形成两大发展理念,通过政府统筹、医共体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建设以及云建设的发展,全面实现救治体系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同时利用急救平台信息化体系,不断提高区域内急诊急救的覆盖率和合格率,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急诊急救队伍。加强疫情防控及相关知识培训,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统一防控组织形式,对区域内社区、村进行排查、检测、宣教及培训,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服务到位,同时协助承担公共活动应急保障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工作。
5 小 结
急诊急救平台救治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是对传统的急诊医学理念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一个地区综合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展现,为基层的医疗服务编制了一张急救网,以患者为中心,让专科技术向急诊前移、急诊技术向院前前移、院前技术向现场前移、急诊向公众社会前移,加速再加速,最大可能地降低胸痛、卒中、创伤等时间高度依赖性疾病的病死率,提高救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