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研究院”双轨制下的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22-03-28李弘扬陈莉娜杨宇倩吴小健张保军
李弘扬,陈莉娜,杨宇倩,吴小健,张 明,张保军
(西安交通大学:1.基础医学院;2.医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1)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酝酿新一轮重大变革,交叉融合需求凸显。特别是在国家提出“四个面向”的科技创新发展主题下,对于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需求愈发强烈[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工程,也是确保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主战场,研究生培育质量将是高校长期关注的目标。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构建符合研究生教育内在规律和高校自身特点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2]。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处于研究生培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地位,也是整个体系的核心,随着高校的自主权逐渐扩大,其贯穿从招生到学位授予的全过程中各个培养环节及机制不断完善,但是还有不少亟待改革和完善之处[3]。本文基于西安交通大学 “学院/研究院”背景,探索学科交叉下的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体系构建。
1 高校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不利于达成培养目标
新医科的时代背景下,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重要使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需要在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医科人才,满足新时代对医学发展的新需求[4]。国外一流大学已经开展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并将研究生培养目标指向推动学科研究超越传统领域,通过跨学科协作为各个领域培养人才[5]。如哈佛大学联合麻省理工学院对生物医学研究方向学生开设健康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立综合生命科学项目,实现涵盖生物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培养。我国大学通过建立或恢复生物物理学科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等方式,以支持探索医工交叉的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发展模式。但是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尚未针对学科交叉的特性进行优化。
随着学科交叉、研究方向交叉的科研需求出现,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目前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逐渐与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出现矛盾:如研究生招生、研究生中期考核、研究生答辩等环节需要多学科系相互合作;研究生教学的开展、课程的研发和管理需要采用课程负责人制下的多学科系教师合作;单一学科系很难统筹规划面向不同科研方向的研究生科研讲座;由此可见学科划分管理模式下无形之中为导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添加了一道壁垒。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如何更好地管理研究生,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也成为一道难题。
1.2 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反馈机制及监督机制的缺失
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依托于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可以基本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大多数高校都专注于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却对如何执行以及执行情况的监督与反馈缺乏相应的关注,即缺乏保障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有效运作和不断改进的机制[6]。同时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保障关系到行政部门、导师、研究生等多个主体,但是目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时很少能兼顾导师及研究生的合理权益[7]。
随着研究生培养需求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原先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内部保障体系逐渐显露出问题,部分环节如论文审查、答辩等培养环节的组织难以高效开展。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优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时缺乏监督和指导,难以建立高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为师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工作。
1.3 未能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职责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导师要全面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成为学生的学业导师同时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8]。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对我国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以及高校研究生导师质量保障机制提出要求。各高校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政策,用以规范研究生导师的行为与职责。
但是我国高校颁布的文件更多以条款的方式对导师行为进行约束或者指导资格进行考核,以保证研究生导师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很少有对导师如何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明确要求或者指导意见,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大多依赖研究生管理部门来统筹安排。研究生培养单位与研究生的接触一般具有针对性、单一性,即只有在固定的考核环节才会主动介入研究生培养过程,单纯依靠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不能最大程度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作用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2 构建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体系的路径分析
2.1 探索合适管理模式,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第一责任单位,需要强化主体意识,确立主体地位,完善内部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9]。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考虑到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特色、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以及行业标准等因素,特别是发展需要与培养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0]。
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做好与国家层面已有教育管理制度的衔接,配合外部环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监督与反馈机制,进行动态的、灵活的调整;在学校、学院内部实现破除学科壁垒,形成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管理模式,进而寻求校际、校企合作,因地制宜的探索最佳的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2 建立师生反馈制度和督导监督制度
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完善主体责任同时,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等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11]。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生教育各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只有真正激发教育各相关主体尤其是学生和导师两大主体的积极参与、互动并达成共同成长的目的,才可能促成质量跃升[12]。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建立反馈渠道,收集研究生及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优化各项流程或修订规章制度。
研究生督导制度作为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对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从工作理念、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工作内容等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教学督导体系[13]。在监督和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工作中,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收集督导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2.3 重视研究生导师培育与发展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负有对研究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首要责任,在培养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学术道德以及人文关怀情感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将下放的权力还给导师,研究生导师通过行使权力提高和强化自身导师的责任意识,做到权责相符[15]。
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细化研究生培养中的规章制度,制定量化的考核方式或者可执行、可操作的研究生导师职责,提高导师的参与度,增强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避免成为流程执行者,切实做到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3 学院/研究院双轨制下的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3.1 学院/研究院双轨制下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
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依托基础医学院完成建设,转化医学研究院以“强基强医、追求原创、注重转化、服务国家”为主旨,以“四个面向”为指导,凝练研究方向,形成六个研究所。由此在原有学科系主导的学院体系上,新增研究方向主导的研究院体系,即在导师按照自身专业方向所划分的学科系外,再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加入研究院及下属研究所。研究院的建成极大促进了学院原有学科系之间的交流合作,打破原有学科壁垒,为导师提供全新的科研交流平台,实现不同二级学科科研合作,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改革带来契机。基础医学院正逐步推行“学院/研究院”双轨制下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在国家制定的研究生学科培养体系下,寻求培养过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3.1.1 学院/导师交叉主导管理体系搭建
“学院/研究院”管理体系(见图1)旨在从招生到学位授予的全过程中各个培养环节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以配合学科交叉的发展需求,最大化赋予学生和导师自主权。
图1 “学院/研究院”双轨制研究生管理体系
研究生招生、中期考核、论文送审、学位授予工作按照学院体系执行。根据国家制定的研究生招生方向,依托各个学科系执行暑期夏令营、研究生复试、面试、调剂工作,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完成学生招收。中期考核、论文送审、学位授予等关键环节的执行由学院整体负责执行。研究生开题报告、预答辩、答辩的等环节依托于研究所进行,采用研究院审核、研究所报备、导师执行三级工作制。学生进入关键环节考核阶段后,由导师提出申请并向研究所报备,研究所统计整理后统一向研究院进行报备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导师负责执行。导师可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联合其他导师共同完成学生培养过程的指导以及关键环节的整体执行。
双轨制管理下,新的制度及政策安排在学院体系下由学院负责统一执行,较为成熟的环节及学科交叉需求较为强烈的环节安排在研究院体系下采用三级工作制,各个培养环节可以根据研究生培养的需求自由调整。学院体系下的环节工作成熟后,可逐步转移至研究院体系下,研究院体系下的培养环节可根据研究生培养质量及需求,转移至学院体系下由学院统一执行。
3.1.2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完善措施
2021年3月学院/研究院参照上级单位文件,修订并完善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申请实施细则(试行)》,文件中对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做出明确要求。博士研究生及其导师需要根据文件指导,认真执行并完成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考核任务。
同时为保障和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学院/研究院通过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完善计划”,即在规范和改革现有管理体系下,学院/研究院对标国内外一流院校,调研优秀的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制度以及方法,广泛征集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的意见,制定或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学院/研究生根据研究生培养的补充或优化培养环节,制定执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预估实施效果。所有计划向学位委员会、研究生督导专家组进行汇报与讨论,形成较为完备的实施细则,再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进行试行工作,试行期限一般为1~2年。试行期间,学院/研究院需要负责各项试点环节的信息采集,逐步调整优化,并且在试行期限结束后对试行环节进行总结,分析试行成效。再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研究生督导组讨论后,经学院党政联席通过开始正式实施,形成常态化工作。
3.1.3 研究生培养环节试行
目前学院/研究院已开始研究生学术汇报、学院论文审查环节的试行工作。
研究生学术汇报旨在展示科研成果的同时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比学赶帮”的学术氛围,让学科交叉,让学术融合,让学子互鉴。该汇报要求学生在预答辩前完成一次不少于30 min的公开学术汇报,学院邀请校内外同学科的导师作为专家进行点评。全日制学生学术汇报由学院/研究生负责统一安排,同等学力研究生由导师负责安排。
学院论文审查旨在保障和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质量,该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论文撰写后须提交至学院/研究院,学院/研究院将组织两位研究生督导负责对论文的选题、创新性、规范性及论文价值、学生的基础知识及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查评级,给出审查意见。两位督导通过后,方可提交上级单位进行国家论文送审环节。最终形成“导师-学院/研究院-国家”三级论文审查制度,全面保障研究生论文写作质量。
3.2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反馈及监管机制搭建
3.2.1 学术委员会及督导专家保障内部监测
学院/研究院成立研究生学术委员会及督导委员会,根据上级单位文件制定本单位研究生督导工作职责。形成“校-部-院”三级督导制度。全体研究生督导全面参与研究生各个培养环节的监督,本单位研究生督导全面参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体系下的研究生培养环节监督,严格保证研究生培养流程的各个环节规范执行。
学院/研究院研究生督导还参与到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及新开设研究生课程的审核预评估,通过随机听课的方式对研究生课程质量进行监督以及反馈,特别是对新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以及任教不满两年的教师承担的课程进行重点监督,严控研究生课程质量。研究生督导在全面监督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记录发现的问题,定期召开会议,对问题进行集中反馈与讨论,对研究生教学培养及管理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3.2.2 发挥研究生及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性
学院/研究院注重提高导师及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发挥研究生及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研究生及导师可通过多种渠道自由灵活地参与到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的建设中,帮助学院/研究院形成长效反馈机制,促进研究生培养体制的完善。学院/研究院根据研究生及其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研究生管理方式、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最大程度契合研究生培养的需求。
从导师层面,定期举行研究生导师培训会,积极开展导学思政,强化导师立德树人意识,巩固研究生导师责任;举办有关研究生培养的主题交流会,邀请培育出省级或校级优秀毕业生的导师做经验分享,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邀请各个阶段的研究生导师参加访谈或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关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意见或建议。
从学生层面,组建研究生基层干部组织,积极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引导学生提升专业志趣、传承学术思想、投身国家建设;设立研究生论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交流、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创业指导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交流平台;设立邮箱、电话等反馈渠道,收集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与建议,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举办有关研究生培养的主题交流会,收集学生对于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3 导师团队建设与导师责任落实
学院/研究院目前正积极推行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并计划自2022级正式开展试点工作的。该工作要求研究生入学后3个月内,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商议完成导师团队组建,团队成员一般由5名博导组成,应考虑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组建完毕后,向学院报备,学院予以后续工作支持。导师团队通过学术研讨、学术讲座等科研活动形式,促进学科交叉,开拓导师及学生科研方向。导师团队负责制下的研究生其各个环节培养均由研究生导师团队的负责进行考核,并且每年至少向导师团队汇报一次研究进展,由研究生和主导师与导师团队成员协商组织完成。
学院/研究院的管理模式增强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管理的自主权,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对“研究院”体系下各个环节以及研究生导师所需要承担的工作以及工作细则做出明确规定。导师团队负责人安排和落实团队内各个成员职责,各司其职并互相配合实现研究生的精细化培养,更好地落实导师责任。硕士生导师及青年导师以合作导师的身份参与到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为成为博士生导师打好基础。
4 实施成效与面临的问题
由于学院/研究院双轨制下的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试行时间不长,目前各个环节所带来的成效以及暴露的问题尚不明显,因此仅将目前的成效以及问题分析探究。
4.1 实施成效
学院/研究院双轨制下的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规范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学院/研究院的严格要求下,自文件发布以来博士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实现了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督导全面监督的工作模式,受到研究生导师及博士研究生的一致好评。研究生导师督导的参与和指导,帮助青年导师快速学习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工作方法;校外导师的参与促进了学校间导师与学生的学术交流,为导师与学生间的校际合作提供机会;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校内外研究生导师共同审核,从选题环节保障了论文的创新性;学院论文审查环节为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提供学院层面保障,博士研究生可参考研究生督导的审查意见,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保障论文质量。
研究生论坛举办以来,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学生充分利用学院/研究院提供的平台自发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交流、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就业创业指导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研究生思政论坛由学生组织进行党课活动,上党课、学党史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研究生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平台,展示优秀成果,促进师生交流,同时也激励全体研究生向优秀的榜样看齐,积极进取、刻苦钻研;社会实践活动如实验室安全演练、学术实验指导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创新精神;就业创业活动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树立职业意识与培养职业精神。最终研究生通过组织、参与研究生论坛的各项活动,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4.2 存在的问题
4.2.1 研究生督导储备力量不足
学院/研究院双轨制下的研究生培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的研究生培养环节均需要研究生督导的参与,因此研究生督导工作内容大大增加。同时对于学科交叉科研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对研究生督导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学校-医学部-学院”三级督导成员中大部分以年资较高,培养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为主。此外,由于本院涉及11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在各个环节的督导工作难以达到绝对规避。
4.2.2 论文审查环节力度需要增强
自学院论文审查工作启动以来,学院/研究院共计受理21名博士研究生学院论文送审工作,其中学院论文审查一次通过16篇,二次通过4篇,驳回1篇,目前已完成10篇国家论文审查,6篇通过,2篇异议申诉后通过,2篇因创新分不满足要求退回重新申请博士。由此可见学院论文审查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增强研究生论文质量保障力度。
4.3 改进措施
目前,学院/研究院双轨制下的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主要依托研究生督导开展,因此扩充研究生督导队伍,提高研究生督导质量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学院/研究院拟制定研究生督导聘用制度,聘用院内外、校内外研究生导师,担任学院研究生督导组成员,同时为研究生青年导师参与研究生督导工作提供机会,大力培养研究生导师青年骨干。
此外学院/研究生将逐步修订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工作方式,优化研究生督导工作内容,释放研究生督导职责至研究生导师处,实现研究生督导监督和总揽的工作方式。
5 结语
“学院/研究院”双轨制研究生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旨在全面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开展科研学习的学理性、实验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从根源上杜绝学术不端、问题论文的发生,以保障高质量研究生的培育。在该体系下,基础医学院与转化医学院将持续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强化学科交叉合作,优化培养环节,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民族复兴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