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出心裁的诗话

2022-03-28陈延嘉

语文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律诗诗作杜甫

陈延嘉

马世一(1935—2013),山东省陵县人,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曾任长春市第一中学教员、校长,长春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长春市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自学读本》《千家诗选讲》《历代绝句三百首译析》《历代律诗三百首译析》《唐诗三百首译析》《古诗行旅》。其中,《古诗行旅》共四册,把从《诗经》到清代的诗作进行了系统选编和精彩赏析。他说“本书以诗话形式撰写”,此书确有诗话特点,但与前人的诗话不同,此书有着突出的个人特色,是一部独出心裁的古诗赏析精品。其“独出心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栏目设置新颖

《古诗行旅》在原诗下设置了《题解》《释疑》《阅读思路》《今译》《赏析》《阅读延伸》六个栏目。其中,《阅读思路》《阅读延伸》为古代诗话和今之译注、赏析所无

先谈《阅读思路》。这是作者从教多年的经验总结。《题解》和《释疑》栏目旨在使读者大致了解诗的基本意思,扫除文字障碍。之后,作者不立刻进入赏析,而是向读者提出问题,请他们思考。如针对屈原《涉江》提出的三个问题:(1)《涉江》是按屈原被放逐的行程写的,请在各段把表示行程的词语找出来,先弄清屈原被流放的行程路线。(2)第一段写“好奇服”,表明屈原什么品格?与被流放是什么关系?第二段写路途中跋山涉水的艰苦,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这表明屈原的什么品格?第三段写到达目的地后的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第四段引用四个古人典故,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最后一段是“乱曰”,“乱”本是一个音乐术语,乐章末段叫“乱”。这里的“乱曰”在全诗起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先提示读者思考什么,继又指引思考路径,最后找出答案。这是启发式教学在《古诗行旅》中的体现。此其一。其二,提出的问题都是理解该诗的节点。如果读者能认真地思考,找出答案,可以学到赏读一首诗的方法,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

次说《阅读延伸》。本书并不满足于对诗的词义、句子、主旨、写法的注释和赏析,而是随赏析之需要,延伸到相关问题。例如《涉江》,作者先引王逸和汪瑷的评论,接着指出他们二人的理解虽“符合《涉江》原义,但过分看重‘叹’与‘哀’,忽略了屈原同黑暗势力决裂的坚强”,并提出应如何正确理解屈原;又指出其“有自传意义,被称为‘小离骚’,可以与《离骚》对照着读”,指导学习方法。再如,“《渔父》的韵散兼用写法,对后世的‘赋’影响很大……汉代的‘赋’是源于《楚辞》的”,这就涉及文学史、汉赋的来源问题,大大扩展了本书的知识面。又如现实主义,似乎人人都懂,但一般读者很难说清楚。马先生不以高头讲章为准,而以自己的理解指出现实主义的“三大特征”:一是主题思想的人民性,二是题材选择的典型性,三是写作态度的真实性,并以杜甫诗一一证明。这种“延伸”不止于诗本身,又从另一维度加深了读者对诗的认识。

二、诗史脉络清晰

《古诗行旅》按历史朝代分编“诗经”“楚辞”“汉诗”“魏晉南北朝诗”“唐诗”“宋辽金诗”“元明诗”“清诗”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前都有概述,对一个时代的诗歌情况作概貌介绍。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就是一部中国古诗简史。

这部古诗简史并不是干巴巴地写诗的发展过程,而是与诗人诗句结合作生动讲述,在之后的诗篇赏析中又继续深入,互相印证,使抽象变具体。比如,“唐诗”卷首选杜审言《早春游望》,杜审言虽是唐初著名诗人,但从历史看,算不上“大”诗人,选他是因为他乃“唐代格律诗的奠基人之一”;第二首选王勃《思归》,因为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选沈佺期《杂诗》,因为“他讲求声律,对律诗形成有一定影响”;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因为“陈子昂是唐初诗文改革的先驱,倡导‘汉魏风骨’,强调诗歌的社会现实意义,诗风刚健有力,在唐初诗坛独树一帜”。以上这些诗作的入选,都与唐诗的风格和律绝的形成发展有关。再比如,本书选了张籍的《秋思》,说诗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推行者”。众所周知,新乐府运动的正式发动者是白居易、元稹,他们都生在张籍之后。但新乐府运动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非从元、白开始,先说张籍,就指出了这个运动更完整的发展脉络。

此外,在一些大诗人的诗作选择上亦有诗史的体现。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人的诗都选得多,远超其他人。此其一。其二,每个大诗人的诗都按照他们生活轨迹的前后编排,既突出他们的艺术特点,又体现他们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如李白,从他出川的《峨眉山月歌》起;杜甫,从他早期的《望岳》起。而后,依他们生命的节点选有代表性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诗。如讲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书中指出:“后人评杜甫的诗是‘诗史’,这一首是个发端。”

三、篇目选择精当

诗作本乎性情,选诗亦本乎性情。无性情,选诗虽多,不成一家之言;有性情,虽少,亦成一家之言。明代方大年说:“夜光之珠,得隋侯而永其耀;连城之璧,遘卞氏而世其珍。”《古诗行旅》一书可以当之。

所谓选篇精当,首先表现在所选之诗“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时代文化特色”。这个标准,我们从每一册的封底所录之诗句和讲解都能初步发现,但符合此标准者多得不可胜数,选与不选是一个艰难的挑战。《古诗行旅》所选诗作不完全以有名无名为准,而是着眼诗本身及其影响。《古诗行旅》只选了不足七百首诗歌,如果没有鸟瞰中国三千余年诗歌的全局和历史眼光,是做不到的。而马先生无疑有这种修养和眼光。他曾创作《诗脉》,以 280 字之五言诗概括了中国三千多年的诗史;又创作《名篇》,以 360 字之五言诗提炼各个时期作者的名诗,成为一种别样的篇目选择。

其次,选篇精当表现在重视少数民族的诗作。从诗而言,笔者要着重指出,《诗经》不只是汉族的诗集,而是中原和四夷等少数民族诗的合集。少数民族诗作别有特色,是中国古诗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古诗行旅》选入的诗歌中,有南北朝时期北朝耶律弘基(辽道宗,契丹第八位皇帝)的,有元代蒙古族萨都剌的,有金代鲜卑族元好问的;《木兰诗》是鲜卑民歌,《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等等。

最后,选篇精当表现在不弃“小草”。《古诗行旅》选了《偈语》二首,并指出:“这里选了几首僧家诗,不是说它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也不是说它有多大的社会意义,而是见识一下‘另类’诗的不同风格。”在介绍了僧诗的特点而称为“寒山体”后又指出:“诗的种类与风格还是多种多样好,如果一律庄严、一味典雅反而单调乏味了,百花齐放的方针是对的,不仅是花,如果花中有一棵小草迎风摇曳不也挺有情致吗?”这些话说得非常好!笔者引饶宗颐先生的《澄心论萃·泛论禅与艺术》作一点补充:“禅家那些传下来的禅偈,大部分可说是诗,表现于偶然拈花微笑的谈吐之间,禅的世界,几乎亦是诗的世界。”“中国的禅僧和诗几乎是分不开的。”又说:“宋代的诗人,不少从禅家取得灵感。黄山谷写的诗,有的简直是禅偈。”从这个角度看,《古诗行旅》所选的《偈语》、僧志安《绝句》、某尼《悟道诗》等僧诗,成为另一道风景,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小草”,亦有助于其认识“百花”。

四、诗作解读精妙

《古诗行旅》所选之诗皆包含真善美,关键在于如何解读。马世一是名师,知道学生学习的难点、诗的重点,注意揭示流派和风格,讲解也非常生动有趣。他把一生讲诗的经验用在《古诗行旅》中,既弄清宏旨,又注意审美,实现了二者的完美结合。

第一,注释简明扼要,灵活而贴切。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须建立在正确训诂的基础之上。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一句的注释“忍,甘愿”,“实欲邦国活”的注释“活,兴旺”,不拘泥于字书,紧贴诗句之义。

第二,以节外生枝的故事吸引人。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讲过的很多东西都忘记了,但一些生动的细节、故事却记忆犹新,恍如昨日。马世一先生对此有自觉的认识。如他在赏析《诗·邶风·式微》之后补充说:“据《世说新语》载,西汉的经学家郑玄,不仅自己熟读《诗经》,还要求他的奴仆们都要熟读《诗经》,谁要不认真读,要施以鞭挞。有一女婢因此被罚跪在泥水中,另一女婢引用《式微》中的诗句问:‘胡为乎泥中?’被罚的女婢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去向他诉苦,正碰上他发脾气)”这个“节外生枝”的故事,生动证明了“在封建时代,《诗经》是很流行的”。

第三,注意细节。马世一先生虽不以诗名,但古诗、律诗、绝句都写,所以颇知作诗之甘苦。这使得他在教学中或解诗时非常注意挖掘细节。比如他对明代袁宏道《大堤女》中“贪向墙头看车马,不知裙着刺花儿”的解读:“‘贪’字写出少女的活泼,‘不知’二字画出少女的憨态。”

第四,对一些读者似懂非懂的词语作出简洁明 了 的 解 释 。 比 如 ,为 什 么 说 杜 甫 的 诗 是“ 诗史”?不仅因为杜甫写有《三吏》《三别》。《赠卫八处士》写二十年后杜甫与卫八重逢,写个人生活,但书中指出:“篇篇写家事,又篇篇不离国事,家事国事融为一体,诗人深入角色,把时代苦难化为饱蘸血泪的个人悲歌,也成为乱离之世的典型写照,是名副其实的‘诗史’。”这样的解读,使读者对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有了更深入、全面、感性的理解。

第五,教给读者学习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中,本书结合此诗讲了律诗的结构规律——起承转合,使读者对律诗有个自觉认识,又在之后的赏析中陆续指出,以加深理解。马世一先生曾在《历代律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的《前言》中指出:“要想读懂一首绝句或律诗,最基本的方法是从结构入手。这是因为作者在写每首诗之前,总要有个构思过程。他所构思的思路,形诸文字就是結构——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弄清诗的结构,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再去理解诗的内容,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在《古诗行旅·唐代卷》中他再次指出:“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写诗如此,写其他文章同样如此。”所谓“其他文章”,以有人作大报告为例展开具体阐述。古今结合,使读者明白什么叫“入门”,怎么才能“登堂入室”。这比一般的分析内容、写作方法好多了,使读者终身受益。

最后要指出的是,得益于作者深厚的古诗文功底,《古诗行旅》的译文很精彩,准确地译出了诗的原味、韵味,这对读者理解诗意也是极其重要的。

猜你喜欢

律诗诗作杜甫
现象
登高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应该叫胸联
写诗拾趣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绝句
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