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的写作观及其对当代写作教学的启示
2022-03-28刘玮徐林祥
刘玮 徐林祥
【关键词】胡乔木,写作观,写作教学
胡乔木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他一生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许多有历史影响的重要文件,参与编辑修订《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邓小平文选》等众多领导人的文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被公认为“党内第一支笔”。胡乔木也是一位文章大家,他对写作及写作教学问题有独到的看法,与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契合之处。本文将胡乔木散落在文章中的关于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写作过程、写作评价的观点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对当代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写作目的与教学的价值追求
为什么写?这是每位写作者动笔之前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胡乔木针对文章写作中一度片面强调政治的倾向,提出了自己的写作目的观。
1. 写作目的:服务人生、服务社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写作与阶级斗争相联系,宣传政治思想、国家方针政策成为写作的根本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文章过于关注言语表达的思想性,忽视了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以及对真情实感的抒发。同时,为追求文章数量,模仿抄袭现象层出不穷,假大空式的语言屡见不鲜。针对上述问题,胡乔木强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写作亦是如此。他要求将写作目的回归到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上来,时刻关注对人们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注重写作的人生需要和社会需要。
在胡乔木眼中,写作服务人的一生。一方面,胡乔木认为写作是一项人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要像操纵机器一样,熟练掌握写作技巧,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此,在所有文体中胡乔木特别重视应用文的写作,他要求人们学会写新闻,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主持编写的陕甘宁边区《中等国文》教材中就收录了大量记录、书信、日记、契据、表格类文本。这些应用类文章都是由“实用出发而不是由定义和公式出发”[1]。胡乔木希望借此规范语言表达,提高人们的应用文读写能力,以适应工作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胡乔木认为写作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价值观。胡乔木说:“文章要写得好,不在于用句号多不多,也不在于用‘的’不用‘的’,而在于能不能提出问题,在于有没有感情。这和作者的为人很有关系。”[2]胡乔木意识到写作和人们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与其他审美创造活动一样,都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心性,拓宽人的胸襟和视野,让人得到“人格上的进益,思想上的丰饶”[3]。
写作也为社会服务。胡乔木指出,写作能促进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他认为“文章要通顺、要通俗”[4],按人们的说话方式来写作,才能使社会各界都能准确、便捷地传递信息,方便人际交往。不仅如此,胡乔木认为写作还有“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5]的作用。他夸赞鲁迅的作品改善了社会风气,“唤起人民觉悟,推动社会进步”[6];认为正是有这些好的文章,才能使先进的文化广泛传播,并引导社会思想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胡乔木把写作当作服务人生和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聚焦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写作目的观也是对写作片面强调政治倾向的一种纠偏。
2. 写作教学的价值追求:实用与人文并重
当前的写作教学,仍然有以应试为首要或唯一价值追求的情况,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写,写作活动也仅仅存在于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缺少自我表达的意识,写作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也不甚紧密。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育的功利心态影响,还与人们对写作目的的理解以及写作教学中价值追求的偏颇有关。胡乔木的写作目的观强调写作对人生和社会的服务作用,这一目的观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当今写作教学的价值追求。
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写作教学的实用价值。与追求高分作文的应试目的不同,胡乔木认为写作教学的实用价值更体现在对学生未来生活的作用方面。因而,他特别强调依据学生实际生活需要教学写作,鼓励学生多了解社会,掌握“理论知识、实际生活的知识、写作本身的知识”[7],写出合乎规范、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文章。此外,他还重视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主张在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他看来,“这种本领不仅在中学、大学有用,直到学生成了学者都会有用”[8]。
另一方面,写作教学的人文价值也不可忽视。胡乔木指出,教写作就是教做人。他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忠于自己内心,说真话,抒真情,唤醒写作中“人”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胡乔木重视写作中自我表达的观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9]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中“真情实感”“感受、体验和思考”就是强调写作教学的人文价值,以及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
二、写作内容与教学的材料选取
写什么?胡乔木对此有自己的见解,对当今语文教师具有启示意义。
1. 写作内容:源于生活、贴近时代
胡乔木非常重视写作内容的选取。他指出:“无论什么文章,最要紧的莫过于内容,而内容要有新的东西……我们生活中新的事情多得很,只要能钻进生活内部来观察,来寻找,那么,新材料是写不完的……我们还不会从丰富的群众生活中去掘发材料。我们还没有认真去接近群众生活。我们还不善于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去发现群众生活中的新的事情。我们还不善于搜集片断的谈话、零星的事实,加以组织、酝酿,变成自己写作的题材。”[10]在胡乔木看来,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写作内容;只有细致观察人民群众的生活,符合人民群众的语言,反映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作品。
2. 写作教学的材料选取
(1)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之一,没有材料的支撑,只靠简单的写作技巧,写出来的作品终究流于形式。胡乔木十分重视写作材料的客观真实性,以真实生活为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生活中的素材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刻含义。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大多经验感悟也是从书本和他人得来的,他们需要多与社会生活、大自然接触,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从中提炼写作材料;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想和体验,從中获得写作灵感。
(2)从语文教材中获取写作材料
语文教材既是阅读的材料,也是写作的材料。胡乔木在《中等国文》课本中选取很多“朴素平易而内容又贴近时代、贴近边区实际、贴近学生生活”[11]的实用类文章,他认为“有些大作家的行文也常免不了一些语病”[12],一些实用类文章反而适合作为写作的例子让学生模仿。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富有时代气息的实用类文章,这类文章既是极好的写作教学范文,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材料;每篇课文后面的相关链接,也能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写作思路,丰富写作材料。
(3)从阅读思考中积累写作材料
胡乔木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阅读和思考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说:“书(这里且只说好书)给人以知识的门径,让人认识世界和社会的奥秘,扩大人的胸怀和眼界,也给人以高尚的、向上的情操。愈是有系统的大书,所给人的也愈多。”[13]朱镕基总理曾这样评价胡乔木:“他在不断地思考这些问题,他很能够接受新事物,甚至比我们的思想还要开放,我想,这一个特点就使乔木同志的文章能够经常抓住时代的脉搏,提出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一些使人能够深思、很有启发的观点。同时他又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他看了很多的书,很多的材料,因此他的文章具有十分雄辩的论据和令人折服的论证。”[14]胡乔木对新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接受新的思想、积累新的材料。这启发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从中思考新观点,获得新感悟。
三、写作过程与教学的方法指导
怎么写?胡乔木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写作过程观,与当下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些要求相契合,对写作教学仍有借鉴意义。
1. 写作过程:充分准备,一气呵成,多次修改
胡乔木将写作过程概括为“充分准备,一气呵成,反复修改”[15]。这一过程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是平时的积累与训练,为能通顺地写出文字打下基础;二是写作阶段,在搜集材料、消化材料、提炼主题、思考写作内容、安排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一气呵成;三是修改阶段,不断修改,精益求精。胡乔木曾说:“写作之前,既无仔细研究,写作之后,又不慎重修改,稿纸写完,万事大吉,这是不对的。”[16]在胡乔木心中,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过程和艰苦的实践过程,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建议中强调的“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7]等要求不谋而合。
2. 写作教学的方法指导
(1)开展多样练习
胡乔木认为写作练习是必需的。他说:“如果只是学,不练习,这样的学习也是不完全的。”[18]胡乔木提倡活泼多样的写作练习。为此,他列举了很多写作练习的方法:缩写、概括、摘要、记录课堂上的话、改变叙述人称写文章、学打电话等。在所有的写作练习里,他特别强调口语练习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多为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认为学生只有说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反观当下,为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练习还比较少,教师应强化练习意识,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口头以及书面表达练习,从词到句再到篇章,逐步培养学生明确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能力。
(2)重视作前构思
胡乔木很重视写作前的构思,比如确定怎样的题目,选择怎样的文体,安排怎样的结构。具体而言:题目范围要定小点,文章才会写得具体实在;在结构安排上,能突出主题的详写,其他次要部分略写。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安排结构。比如,记叙文有顺叙、倒叙、插叙;议论文有总分(总)、并列、递进;说明文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散文虽然没有固定的结构,却要求形散神不散等。
(3)学习修改方法
胡乔木修改文章堪称一绝,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文章,“从选题到立论,从标题到全篇,从理论到政策,从观点到材料,从谋篇布局到层次结构”[19],他都会仔细地琢磨推敲,力求完美。即使是他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他依然会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细心思量,直到改不动为止。胡乔木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多年后曾有人回忆说:“每每遇到繁重的任务,想偷工减料,敷衍塞责的时候,眼前便浮现出乔木同志改过四次的那篇新闻稿,便觉得有一双慈祥、却是严厉的目光盯着我,使我顿觉汗颜,因而马虎不得,偷懒不得,敷衍不得。”[20]胡乔木对文章修改的态度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四、写作评价标准与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写得怎样?胡乔木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把写作活动当作是作者和读者动态参与的过程:作者写出文章供读者阅读,读者阅读后提出建议,再反馈给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他始终考虑读者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倾听读者的发言。
1. 转变写作评价标准
胡乔木写作时总是思考读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他非常重视学习人民大众的语言,用人民大众的语言来拉近作者和读者间的距离。他提出好文章需要读者来评判,“一要引人看,要有吸引人的力量;二要使人看得懂;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21];要求作者“尽量把文章写得有条理,有兴味,议论风生,文情并茂,万不要让读者看了想打瞌睡”[22]。值得注意的是,胡乔木的“读者意识”不是为迎合读者而写文章,而是希望通过文字传递思想,让读者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从而影响读者的价值判断。
胡乔木说:“对一种人,有一种话。上什么山,唱什么歌。”[23]意即在写作时要明确阅读对象,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递给读者,与读者沟通交流。在写作时要先预想“读者反应”,通过题目、语言、选材吸引读者兴趣,设想“这个选材是否会让读者感兴趣”“怎样让读者易于接受观点”“这种布局是否会让读者惊喜”等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三至四年级)“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4],(七至九年级)“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5],这些要求都是为强化“读者意识”,强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写作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情感交流体验。反观现在的写作教学,学生一般只把老师当作读者,只要作品让老师满意,就是一篇佳作。这无疑是欠妥的。朱自清就曾指出:“写作練习大部分是拿假想的读者作对象,并非拿实际的读者作对象。”“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26]文章的阅读对象不同,写作者的选材和语言组织也会有差异。因此,作者是否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应当列为作文评价的重要标准。
2. 转变写作教学评价方式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教师评价、同伴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在作文评改中得到了运用,但评价主体往往缺乏“读者意识”。胡乔木认为写作评价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共同理解、鉴赏作品,探求文章优化的方法,倡导健康的评价之风。他始终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文章,先肯定他人优点,再提出具体意见,他的评价语言总是充满着人文关怀。教师作为主要评价者,在习作评改时要以读者的身份、用读者的眼光评价学生习作,与学生平等交流;从欣赏、沟通的读者视角评价学生习作,以帮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激发写作热情,缓解写作压力,提高写作能力。
胡乔木已经逝世二十多年了,但他关于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的论述,他提出的写作要满足人生和社会需要、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读者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等思想,对于今天的写作教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