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扑克新娘”:美国淘金潮时的传奇华裔女子

2022-03-28裘伟廷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米斯沃伦酒吧

裘伟廷

对于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的中国人来说,特别在排华年代,生活就是一场赌博。一位名叫波莉的女子,带着女性和华人两个弱势群体身份,克服了诸多困难,凭借她东方式的聪慧与勇气,加上独特的机缘,成功地摆脱奴役身份,成为一个自由人,在太平洋彼岸的异乡扎下根来,从而成就了一段“扑克新娘”的传奇,并化为美国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寻找被称为“扑克新娘”的女子

传说在19世纪美国排华的年代,有一位來自中国的名叫波莉的女子,被人贩子卖给了美国一家酒店的老板。后来,美国白人查理·贝米斯在一场扑克赌博中,从该酒店老板那里赢得了她,两人相爱并结婚。再后来,波莉成功地使自己成为居住的小镇里备受爱戴的人。

在19世纪爱达荷州,波莉或许是生活在那里的中国女子中,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被人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许多年过去了,开始有历史学者试图寻找她,并探索她的生平和足迹。最初系统地搜寻波莉故事的,是一位名叫林露德的华裔美国女作家。生于旧金山唐人街、成长于香港的林露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爱达荷州为写作《美国华人史图鉴》收集资料时,接触到波莉的故事,然后就专门收集关于波莉的资料,并于1981年完成了一本传记小说《千金》。

林露德的这部著作掀起一小股“波莉热”,唤起了许多拓荒者及其后代对波莉的记忆,许多人将自己保留的关于波莉生活的照片、报纸、杂志、未发表的日记寄给她,希望以此记录下波莉,以及自己那逝去的淘金岁月。波莉的生平先是被拍成电视剧;1991年,她还被搬进改编自林露德传记小说的同名电影《千金》。

2010年3月,《纽约时报》推荐书单中有一本追述美国早期华工史的书——《扑克新娘:西部第一个华人》,作者克里斯托弗·科贝特是一名记者兼历史学家,他在此书中记录了在美国西部生活的中国女子波莉·贝米斯的一生。随后,各媒体相继报道和推荐这本书,一时间在美国社会又一次掀起了关注西部主题的热潮。如今,波莉所生活的农场也已经成为历史遗产保护地之一。

沃伦交集着来自各地移民的梦想

爱达荷州沃伦镇海拔1200多米,非常寒冷,在冬天,这里的雪厚得无法通车,使这个小镇与外界隔绝。留在沃伦镇的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大都从事着艰苦的体力劳动,渴望淘到金子,为自己置下一片庄园。他们来沃伦淘金的目的其实差不多,都是为了谋生,继而梦想发财。只是一些人横越大陆,另一些人则跨过太平洋。沃伦镇的人口随着金矿被发现而呈现数量的波动,但中国人被允许进入此地后,他们成为这里的主要人口。

小镇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错落着酒吧、舞厅、旅馆和商店。这些街景,大概就是1872年7月8日波莉被带到这里时,最先看到的。她刚到那里时,有个陌生人和她打招呼:“哈,波莉来了。”并且把查理·贝米斯叫了出来,介绍道:“查理,这是波莉。”从此,波莉正式成为这位中国女子的名字,她也由此认识了查理。

在中国人迁移到爱达荷州的头十年(大部分人来自加利福尼亚,或者从建设太平洋铁路的人中来),仍然受到一定歧视,比如他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每月交4美元“采矿税”。周日,中国小孩不能出门,以防被出来打猎的白人男子当作目标打死。但在美国西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人们都是挣扎着求生存,更容易接纳彼此。比如沃伦镇,地处美国边境,十分荒凉,中国人和白人的生活必须有交集,才能生存:一起在矿下工作、交换补给,甚至参加娱乐活动。波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女奴的身份来到了美国沃伦镇。

波莉的主人是华裔,名叫洪金,当时他管理着沃伦镇的一家酒吧兼赌场。当然洪金并不是镇子上唯一经营酒吧的老板,查理·贝米斯也开了一家酒吧。酒吧是镇子上最热闹的地方,许多白人和华人在这里饮酒作乐。在酒吧里,波莉几乎负责所有的工作:制作食物、打扫卫生、端咖啡、陪客人跳舞等,可她决不卖身。

在那个蛮荒的年代,当其他中国女子来到美国后大多被迫从事色情业时,波莉却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她不得不坚强起来,只有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才能在异国他乡活下去。同时,好强的波莉从未放弃过寻求“自由”。比如每天酒吧打烊后,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波莉会小心地淘洗客人付账时掉在地上的金粉,并将它们妥善收集起来,以期有朝一日可以用金粉来赎身。

所有见过年轻时的波莉的人,他们在描述中大都提到她惊人的美貌,即使到了老年,波莉仍被称为“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其实,波莉令诸多拓荒者印象深刻,更多的是因为她迷人的个性。这个很有性格的中国姑娘,尽管长得很美,却坚持不放低自己。她曾在一个大喊大叫的食客面前挥舞餐刀,嚷着“谁对我的咖啡不满意”,从而成功制止了该食客的发飙。在那个排华的年代,她用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征服了身边的美国牛仔和矿工。

然而,要解决客人因其美貌和魅力而对她提出“过分要求”的危险,却并不轻松。每当波莉的“智慧”不足以化解险情时,她就会从后门逃进查理的酒吧。如果无法逃出,她就喊查理前来救援。查理凭借着好枪法,几次把波莉从险境中救出,据称,查理“从未让她失望”。当得知洪金不同意她赎身时,希望破灭的波莉曾试图用猎枪打死洪金……波莉撑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也幸运地被爱情垂青,她与查理相爱了。

查理·贝米斯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新英格兰名门之后,父亲是医生,因为不满家人的安排,而选择远赴美国西部淘金,后来在沃伦镇开了一间酒吧。他非常有才学,精通法律,且为人诚恳,经常帮助矿工解决争端,因而颇受当地人尊重。查理也极为尊重波莉的选择,始终守护在她身边。这个细心的男人甚至因为波莉身材矮小,而将家里的家具全部改矮、改小,使她起居更方便。在艰苦的环境下,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给予波莉爱与关怀的查理,久而久之成了波莉的依靠。而为波莉赎身的想法,也越来越深地根植于查理的心中。

传说是“扑克”改变了她的命运

由于当时的华人移民,是游离在政治家和记者视野之外的群体,因而对这段历史的生动叙述,尤为难得。不过这些叙述,来自无数拓荒者回忆的拼凑。

波莉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她被称为“扑克新娘”。相传查理和洪金玩扑克赌博,洪金一时兴起,拿自己的“私有财产”波莉作为赌注。命运之神在这一刻给了查理和波莉最大的关照,查理赢得了扑克牌局,他从洪金处将波莉赢到手,使波莉获得了自由!这是西部片所喜欢的牛仔与美人的浪漫故事,真实情况未必如此。当时,波莉和查理两人已经相爱,只是渴望自由的波莉,并没有选择立即成为查理的新娘。坚强独立的她,在查理的酒吧旁边经营了一家小小的寄宿公寓。她一边为矿工洗衣服,一边在缺医少药的当地,用她在中国老家学过的中草药及护理知识,为邻居们治疗简单的疾病。时间长了,波莉深受当地人的尊敬和爱戴,人们称赞她是勤劳善良的女性,许多人都喜欢去她的公寓里做客闲聊。1890年,查理与人结仇,被人打中了一枪,昏迷了十几天,医生已经宣布无力挽救,波莉却始终不放弃希望。她拿编织用的钩针,以自己独创的方式取出查理体内的子弹,为其清洗伤口,并通过中草药治疗和精心护理,奇迹般地拯救了查理的生命。此后,波莉与查理相偎相伴,不离不弃,只是没有一纸婚书的证明。

戏剧化的是,将他们关系合法化的是1892年颁布的《基瑞法案》,该法案称:所有在美谋生的华人均属非法入境者,他们必须领取居留证,没有身份注册的华人将被遣返。1894年8月13日,查理与波莉结婚,这年波莉41岁。两年后,43岁的波莉顺利地拿到了美国居留证。

在鲑鱼河谷生活了50年

波莉初访美国时,正逢西部淘金潮,数千华工赴美求生。随着淘金潮退去,当年来沃伦镇采砂金的几百名华人都不知去向,大多数华工选择回国。于是在美国西北内陆荒原上,便再也难以见到中国人的身影,田野上只留下被大蒸汽挖土机采掘过的坑坑洼洼。

结婚之后,波莉和查理沿着鲑鱼河向下考察,在距离沃伦镇17千米处,他们找到了一处好地方。鲑鱼河两岸山崖陡峭,被称作“不归河”,他们在河谷间找到一小块平地,建了一幢两层小楼,定居下来,并开辟了自己的农场,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据说,查理买下了这块地,不过历史学家并没有发现地产交易记录里有这一笔。至于查理在沃伦镇的酒吧,他雇了人代为管理,而波莉开的那家客栈,已经被她卖掉了。

这段惬意而丰富的农场生活,在一张波莉饲马的照片里,可见一斑:照片背景是雪山青松,遍地皆白,这是冬天的情形。这个峡谷有400多千米长,1800多米深,尽管他们的农场可以耕种的土地仅有15亩,但波莉精心照管,不仅种植了李、桃、葡萄、樱桃、草莓、黑莓、西瓜和各种蔬菜谷物,还养了若干只鸡、鸭以及一头奶牛。而有些他们无法生产或制造的必需品,诸如煤油、棉布、鞋子等,查理就用他们生产的果蔬到城里去交换。

即使离开了沃伦镇,波莉仍未离开人们的生活。这对夫妇因为好客和慷慨而声名远播,查理摆渡人过河不收钱,还把他们带回家来过夜。客人走的时候会带走很多馅饼、蛋糕、水果和蔬菜,送给沃伦镇的老朋友。冬天河流封冻时,附近农场的人以及沃伦镇的老朋友们便纷纷来访,到他们家住上几天,大家通宵达旦地交谈,讲新闻,说故事,打纸牌,这时查理会拿出提琴,让琴声伴着歌声,有时还即兴跳起舞。除了享受波莉的厨艺,客人还能喝到波莉亲手用黑麦和蛇麻草酿制的威士忌酒,于是,贝米斯农场很快就被叫成“波莉的农场”。

1909年,查尔斯·舍普与彼得·克林卡默买了河对面的地。在寂静的山谷里,有邻居是好事,舍普帮波莉写下要买的种子,帮她测量尺寸,订购新的服装。后来他们安了电话,便每天通话,诸如“你今天捡了几个鸡蛋?6个?我捡了10个。”“今天抓了多少鱼?没有抓着?你不行!你们几个周日过来,我来做我今天抓到的大鱼。”……在这里,波莉度过了一生中最安稳平和的时光。

然而,不幸在波莉晚年接连到来。1922年8月的一天,他們的房屋,包括里面的一切财物,全部毁于火灾。舍普在日记中记下了波莉的不幸:“贝米斯的房屋毁于火灾。我用牙齿把查理拖出。失去了泰弟(波莉的狗)。大约在四点钟,我与波莉把老人(指查理)安顿好。困难的时光。未能救出一丁点财物。”当时彼得不在,他从外地一回来,便连夜过河为波莉找回坛子、面粉和30只鸡。火灾发生两个月后,1922年10月22日,被烧伤的查理离开了人世。舍普记道:“贝米斯于凌晨三时逝世。我们在晚饭后安葬了老人。”

几天后,舍普在日记中写道:“波莉去沃伦了,彼得跟她一起去……”喜欢记日记的舍普,在日记中保留了波莉在农场生活的很多细节。但他通常只记事实,未能描述波莉的伤心之情。实际上,彼得之所以把波莉带回去,是因为他觉得波莉和中国人在一起,可能会开心点。不过,显然波莉已经住不惯沃伦镇,她很快就想回农场了。有一天早上,舍普和彼得起来,发现波莉的房屋冒出炊烟,他们划船到对岸,才知道波莉徒步走回来了。

此后,波莉开始了独自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朋友们帮她在河边搭建了新的木屋,并为她制作了床、桌、椅、娱乐用具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还重新拉了电话线。在这栋木屋里,波莉坚持抵御并驱逐着内心的伤痛,凭借着自己乐观、坚强的天性,她仍然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波莉留给后世的历史遗产

为了减轻波莉的悲伤,朋友们把波莉带出木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1923年8月,波莉第一次离开偏僻的农场,乘汽车前往爱达荷州格兰治镇。当她骑马在格兰治镇溜达,访问早年熟识的友人时,在小镇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波莉成为格兰治镇上备受爱戴的人——在那个排华的年代,这尤其不易。

与查理结婚后,波莉在偏僻的鲑鱼河谷农场住了50年,从未坐过汽车,更不知道电影是什么。在格兰治镇,波莉第一次乘火车(不过她早知道有不少华人为铁路出过力),第一次看电影,也第一次看到“说话鸟”(鹦鹉)。这个老太太的出山,成为当地报纸《爱达荷华州自由报》的大新闻,被放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报纸的编辑还采访了她,将乐观又坚强的中国老太太比作“现代的瑞普·凡·温克”(相当于《红楼梦》里的刘姥姥)。

1924年,波莉又到更为现代化的、美国爱达荷州最大的城市——博伊西旅行。在这里,她第一次看到高楼大厦、有轨电车,也第一次乘电梯。波莉评论此次旅行时说:“我丈夫说,我们将看不到铁路,随后他死了。现在我看见大的市区商店,电车在马路中间跑,我喜欢这些,但看得太多使我感到累。”

年近八十的波莉依然很有精神,对生活保持着兴趣,乐于接待客人,并且出去访友,尤其是当小孩子的声音出现在屋里时,她皱巴巴的脸都发光了。1931和1932年的探险者们说,波莉“很有活力”。不过,有人记录道:“她已经忘记如何说中文。”另外,波莉亲眼看见了淘金热和西进运动辉煌成果的一小部分,而这其中也包含着她和查理的贡献。

1933年8月6日,波莉未能起来接邻居的电话——她病了。在颠簸9个小时后,波莉被送到爱达荷州立护理中心,这时她已经意识不清。据护士的女儿说,波莉到这里的时候,她穿着布鞋、棉布裙子,戴着一只铜耳环——另一只已经丢了。护理她的一个护士后来回忆道,当时波莉知道自己太老了,已经很难恢复健康。

在护理中心住了三个月,1933年11月6日下午3:30,波莉去世了。据称,格兰治镇市政委员会成员亲自为她扶棺送葬。她原本想安葬在鲑鱼河边自己的农场,但由于舍普与彼得未能及时赶到,她最终被安葬在了格兰治镇的公墓里,并立了碑,碑上刻着“波莉·贝米斯——1853年9月11日—1933年11月6日”。1933年11月4日,即波莉病逝前两天,《俄勒冈人》报刊载了她的故事,是曾经护理她的护士夏娃·维弗尔写的。此后西北地区许多报纸刊登的波莉讣闻,都引用了这篇文章。

1943年,圣吉尔楚德博物馆接受了彼得捐赠的第一批“波莉藏品”,包括夜礼服上的自制金纽扣、结婚证书、三套衣服、一顶女遮阳帽、一条棕色披肩、许多钩针织品、朋友赠送的银器、几件首饰,还有若干照片,其中一张就是波莉在雪山牧场的照片。爱达荷历史协会还保存着波莉的婚装照片:穿着对襟短袄、绸缎长裙,戴着白手套,完全是西方人的装扮,只有面庞仍然是一张中国妇女的脸。

如今愛达荷州已经把波莉曾经居住过的“波莉庄园”建成了博物馆,并将流经萨尔门河峡谷的一条小溪命名为“波莉溪”。波莉被人用口、用笔、用电影和电视,甚至历史遗产保护之地,镌刻进美国西部历史,让后人永远缅怀这位华裔女性拓荒者的动人事迹。

〔本刊责任编辑  王 艳〕

〔原载《书屋》2021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米斯沃伦酒吧
拉长时间的公平
Wine ahead餐酒吧
大腰怪是不是真的很可怕
大权在手
不能量的秘密
FAN迷离酒吧
Autentista酒吧
冷冷冷,握握手
WAY2酒吧
美国沃伦·阿尔波特基金奖概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