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物价的通信

2022-03-28姬乃甫陈乃进陈芸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物价涨价价格

姬乃甫 陈乃进 陈芸

自从价格改革开始以来,涨价的幽灵就无处不在,困扰着国家和企业,困扰着整个经济建设,时不时引起寻常百姓的惊慌,成了整个改革开放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告诉读者一些关于物价方面的情况,介绍对物价改革的一些看法。

涨得大家有点受不了

改革开放,使人们认识到物价几十年一成不变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这一点认识已经解释不了目前物价上涨过猛的局面。

一位部长级干部说,他家的保姆不敢去买菜,一花就是十元钱一张的大票子,看着眼晕。

一位大学毕业已经三年、每月工资70元的年轻人,26岁不敢谈恋爱,说是没钱谈不起,有了女朋友也不敢带上街,怕到吃饭时间不好办。

一位每月收入67.5元的研究生,每月除吃饭穿衣外,买几本小书都得借钱。

一对每月工资各七八十元的青年夫妇,在城里养不起一个孩子。

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校外去兼课,搞“生活自救”。

一大批企业因原材料涨价而叫苦不迭,反过来又叫喊他们的产品应该涨价。

据有关部门的记录,除了抗美援朝时期的1951年和五六十年代之间的三年困难时期,近3年是共和国成立后物价上涨的第三个高峰时期,而上涨持续时间之长又超过了前两次。

中国社会调查系统的一项调查表明,去年有百分之七十九点九的人对物价上涨不满意。

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1986年因涨价而收入下降的城乡居民户占五分之一,1987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扩大到了五分之二;因物价上涨而入不敷出的城乡居民户占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物价到底涨了多少

价格改革九年,物价上涨九年,群众得出一个公式:价格改革=涨价。这个公式,虽然在理论上是不全面的,但群众认为结果却是如此。

九年来国家正式出台的价格改革到底有哪些呢?这方面的权威人士国家物价局局长成致平回答说,1979年至1986年的八年中,国家对价格进行了6次大调整,3次大放开。

6次大调整是:

——大幅度提高了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各种粮食的收购价平均提高1.2倍,棉花、糖料、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也提高了不少;

——采掘工业产品价格提高百分之五十五,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提高百分之四十五;

——除城镇居民定量供应的粮油、食糖、食盐等未提价外,其他食品价格提高百分之五十九点八,副食品价格提高百分之八十六点二;

——提高了棉布、铝锅、自行车等工业消费品的出厂和销售价格,降低了化纤布、手表、收音机、电子产品及其他部分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但升降相抵,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仍然净提高百分之五左右;

——铁路运价提高百分之二十一点六,水运、空运的价格也有提高;

——大部分进口商品实行代理作价,不少进口商品的国内销价作了调整。

这九年中三次价格大放开是:

——放开了一般轻纺工业品和全部小商品的价格;

——对重工业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国家只管指令性计划内商品价格,指导性计划的商品允许浮动,计划外生产的商品价格全部放开;

——放开了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

以上是国家正式出台的价格改革。但到了去年,国家虽然没有出台什么新的价格改革项目,物价却全面上涨——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百分之七还多,而其中属于国家和地方调价的,只占百分之二左右。

据有关部门统计,1985年以来的三年里,我国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上升百分之二十三点六。这是全国平均数。大中城市尤其是几个大城市,那就涨得凶了。事实上,每一项价格改革的措施出台,都连带引起一批商品的价格上涨,这些却是物价指数所反映不出来的。

涨价的好处到哪儿去了?

一位厂长说,他上班喊着自己的产品要涨价,下班回家又骂别的东西涨了价。

人们总以为国家物价局是涨价的“罪魁祸首”,弄得他们出差在火车上不敢说自己是物价局的。其实,真是冤枉。国家物价局的一位副局长说,每次开物价的会,生产主管部门都闹着要求允许本部门的产品涨价,在有几十个部门参加的会上,物价局的“同盟军”只有全国总工会一家,因为全总代表职工说话,坚决反对涨价。

部门、企业要求自己的产品涨价,并非全无道理,有些产品不涨价,企业就过不了日子,这说明我们的价格关系还远远没有理顺。但是,有一部分叫喊要涨价的人,并非处境如此恶劣,而只是为了向赚钱多的部门看齐。因涨价而多收的钱,落到哪儿去了?

一个简单的道理,谁要求涨价最积极,谁得到的好处可能最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简单、最省力的办法就是涨价,一句话就可以多收成百万千万乃至更多的钱。涨价受害最大的是群众,所有涨价的负担最大部分落到了消费者身上。其次吃亏的是国家,国家每年用于价格补贴的钱达300多亿元。

也不能忽视中间经营者得到的好处。有些物资,放在仓库里没有出门,提货单在一些人手里转了几圈,价格就爬高一大截,甚至翻了几番。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项镜泉提供了一个情况:1984年至1986年3年,每涨价100元,有75元左右因企业成本上升而被沖销了,有15元左右被农民、个体户或其他中间经营者拿走了,7元左右给了企业和银行,国家财政只能拿到3元左右。涨价的好处国家只拿了最小的一头。

几个明显可以避免的

涨价因素

近年大家听熟了一句话:“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目前我国确实是这样一种状况。这就决定了物价上涨的总趋势不可避免。但是,这决不是说物价上涨过猛的局面就不能得到控制,而且现在这局面已经到了非控制不可的时候。

这是国家物价局物价研究所所长路南的分析。

事实正是如此。推动物价上涨的有些原因,是可以解决而且应该解决的。

首先是年年喊要压缩基建规模,但基建规模年年膨胀。去年前3个季度,预算外投资又比上年同期增加1245亿元,增长百分之三十四点五,同期全国新开工项目将近18000个,占总施工个数的三分之一。基建规模一大,原材料就紧张,一紧张就涨价。另外,基本建设投资中有百分之四十要转化为消费基金,于是也带动了消费基金的膨胀。

基建规模扩大,定了的项目银行就得给钱,没钱,只得印票子。票子多了,没有生产出相应的东西,物价岂能不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所长张卓元、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兼价格组组长田源认为,宏观经济失控的根子,在于决策的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转变追求高速度的旧观念。他们的这一看法并非没有根据,目前缺乏科学论证的工程和“首长工程”不在少数。其次,近年来机关、团体和企业单位铺张之风盛行,社会集团购买力扶摇直上。1977年全国社会集团购买力仅有134.7亿元,而1986年就增加到462亿元。看看奔驶在街上的高级小轿车,就可感觉到这种铺张之风。1981年全国集团购买小轿车仅1.5万多辆,1986年就购买11.5万多辆,花去公款50多亿元。

第三,我们有些改革措施,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价,但实行的结果却往往是涨价。诸如:

——国家减少计划分配的平价钢材等物资,相当多的物资转到了计划外,价格提高了一倍;

——商业实行异地产品价格可以浮动的办法,带来了“商品大旅游,价格滚雪球”;

——许多外贸单位抬价争购出口产品,使国内市场价格跟着上涨。

如此等等。

漲价,主要是国营企业在涨,因为国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国营企业才能左右物价。一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垄断行业,擅自提价和滥收费用的情况尤为严重。还有些企业,互相之间串通起来联合涨价,甚至制定出垄断价格,肆意侵犯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实行包干或租赁的企业,更容易乱提价。有关物价的法令和制度未能严格贯彻执行。

第四,粮食和副食品是物价的基础,现在是基础不稳,物价也就不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叶振鹏认为,1983年后,我国农业的比较效益发生倾斜,种粮不如种经济作物,种植业不如养殖业,农副业不如加工业,工业不如建筑业,建筑业不如交通业,交通业不如商业,商业不如服务业,服务业不如长途贩运,养猪的不如杀猪的赚钱多。这一倾斜带来的后果,是农产品价格出现新的不合理,粮价再度成“谷底”,农民不愿种粮。粮食一紧,肉、禽、蛋等副食品必然货缺、价涨。

几乎可以肯定,上述几方面的问题解决了,物价上涨过猛的趋势就可以得到控制。

众说纷纭的价格改革

到底如何看待物价上涨过猛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在京的一些专家,结果是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物价上涨并不可怕,我国经济要起飞,不搞点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有些专家的意见同上述意见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必须以坚持物价基本稳定为前提。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项镜泉说,这几年有一种理论,认为要改革,物价就必然上涨,一讲稳定物价,就认为束缚了改革的手脚,这种理论十分有害。目前,各种价格轮番上涨的状况,一方面反映了宏观经济中总供给同总需求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经济改革中没有很好地坚持稳定物价的方针。

由于物价的上涨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全国总工会最早提出了一个补救物价上涨的办法,就是物价和工资挂钩。劳动人事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同志告诉我们,国家虽然发给职工和居民一定数量的物价补贴,但这种补贴顶不上职工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的支出。

但也有专家认为,工资和物价挂钩并非良策。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种挂钩增加了消费基金,而社会并不能提供相应的商品,又会进一步引起物价上涨,这样就会形成涨价——补贴——再涨价的恶性循环。

虽然专家们各说各的话,但老百姓看这个问题却十分简单:涨价就应增加工资,否则日子就难过。也有人表示宁愿不长工资,也不要涨价。

面对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阵痛,围绕着价格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的经济学家开始对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中的关键地位表示怀疑,认为在所有制关系和企业行为机制没有改变以前,价格改革所带来的负效应远远大于它的正效应。

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持完全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价格改革所以出现困难与挫折,关键在于没有实现价格的“一揽子改革”。也就是说,配套改革没有跟上,错过了价格改革的黄金时期。从总体上看,物价改革仍然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从改革的战略上看,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两条主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战术上看,在不同的时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难易程度,有时着重以价格改革为核心,有时则以企业改革为核心。

结束语

九年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原来我们对价格改革有点理想化,认为很快就能把它理顺,现在看来,并不那么容易。想在一两年内把全部价格理顺,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条件,目前看也难以办到。要想搞一个什么方案,全面来一次价格大调整,一下子把它理顺,也是不可能的。改革不得不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价格改革只有在不影响多数人的利益的情况下,改革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经过采访和思索之后,我们感到价格改革竟是如此复杂,好多问题要一下子说清楚并非易事。看来,经济改革、价格改革,都避免不了要涨价。人为的涨价因素是可以避免的,但经济发展规律的因素是避免不了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价格改革面临着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在照顾到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在我们面前有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一条是继续改革,结果要继续伴随着社会的“阵痛”;

——另一条是不再改革,结果是中国的经济将继续处于严重扭曲和落后陈旧的状况。由于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造成企业外部环境的不均等,使企业改革难以深化;造成计划与市场的割裂,阻碍市场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的间接控制体系难以真正取代直接控制体系。而这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知难而进,继续探索搞好价格改革的途径,才是真正的出路。

(新华社北京1988年1月12日电)

(以上通讯均为原文转载,未作改动)

〔本刊责任编辑   范可可〕

〔原载新华出版社《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

猜你喜欢

物价涨价价格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尿素涨价坐实的两个必要条件
共享单车涨价只能是权宜之计
价格
价格
价格
唉,又涨价了
价格
市场物价
2012,物价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