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计算机自适应技术融入学校心理咨询体系
2022-03-28林靖凯叶若彤李毓秋
林靖凯 叶若彤 李毓秋
摘要:传统心理测验由于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诊断规范度不高、追踪难度大等原因,至今尚未全面融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相比传统纸笔测验的形式,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能够使心理测量与评估在学校咨询体系中运用范围更广,场景更多,操作更便捷。并且,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能够提升心理测量与评估在学校心理咨询体系中的测量精度和效率,有着因人施策、帮助数据挖掘、减轻被试负担等独有的优势。
关键词: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学校心理咨询;均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9-0042-04
一、引言
学校心理咨询(school counseling)是由专业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对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帮助,并对轻微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干预和预防,以促进其适应和发展的过程[1]。当今学校咨询体系越来越关注均衡模式,一个均衡的学校咨询项目,干预和预防同样重要[2]。均衡模式中的预防分为三级(见图1):第一级为关注即将发生的发展需要,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发展性训练和培养,对象是所有学生;第二级为在必要矫正之前,进行诊断,面向特定人群;第三级为在对一对一或团体咨询中已经出现问题的个体进行跟踪,用于预防问题恶化或重现。
均衡模式中的干预可分成三个阶段(见图2):前期诊断,在该阶段对学生的问题要有一个全面的判断,以确保干预过程的工作方向和重心准确;中期反馈与调整,干预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现有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针对干预对象不同的问题发展状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所获得的所有反馈信息综合考量,如果问题解决,则进入下一阶段,即后期评估阶段,如果问题没有解决或加重,抑或发现工作方向错误,则返回上一阶段,重新对问题进行诊断;后期评估,对整体干预效果进行判断,其作用不仅在于评估干预效果的好坏,还在于为整体咨询过程提供改进依据。
从以上“两大模块”和“六个阶段”可以看出,每个阶段都有心理测量发挥作用的空间,将心理测量贯穿于学校咨询的全过程,有利于增强整个咨询体系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心理测量是一种相对客观稳定的手段,能够给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丰富且高效的参考建议,对于咨询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和行为调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在一级预防体系中,要发现即将发生的发展需求,(相互)比较产生的差距和常模比较的差距是学生需求的两大主要部分。要获取这些信息,单纯通过观察是不够客观的,需要用测验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在二级预防体系中,心理测量已经是诊断与评估标准化流程中一个固定的步骤。在三级预防体系中,通过绘制跟踪对象某一心理问题所对应的心理测验结果的各类统计图(如折线图、饼状图等),能够帮助学校咨询工作者清楚形象地看到追踪对象在某一心理问题上多角度连续性的变化过程。
二、传统心理测验的不足
综上,心理测量从预防体系的建立到咨询过程中的反馈,再到咨询效果的评估,对学校咨询的全阶段都有正向、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心理测量至今没有全面融入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在预防体系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开展心理测验,要确保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就需要像学科测验一样组织开展统一的测试,且预防体系要求的是一种持续的监测,那么,定期开展大规模测试便会给学校的考试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非考试科目,在当前繁重的考试竞争背景下,难以真正把如此多的资源划拨给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进行大规模、周期性的统一测验。
(二)诊断规范度不够高
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咨询师)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完善,既缺乏对咨询过程全流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细致的督导,又缺乏对于心理测量与评估能力的训练。当前,我国较为重视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训练,不重视测量技能的培养,使得学校咨询师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对测验的使用不够规范,削弱了测量在学校咨询中的效果,因此也更加忽视测量的作用,导致咨询效果有效性不强。
(三)追踪难度大
追踪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运用心理测验,要求被追踪对象每隔一个固定周期就到一个约定地点进行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教育还不被十分重视的背景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样的要求将给被试带来较大的负担。而且,受心理测验的练习效应的影响,一个测验对同一个体重复使用多次,有可能减弱测验的效度,这样一来,追踪就名存实亡了,虽然被试定期接受心理测量,但心理测量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被试内隐的心理特质,而是反映了被试由于多次接受测验所导致的惯性作答。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总结出,传统心理测验由于耗时长、对施测环境和主试要求高、难以重复多次测量等劣势,导致其在预防体系各个环节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是这些障碍既然是由传统纸笔测验的测量形式造成的,且心理测量在学校咨询的各个环节都有其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那么就能够从测量形式入手,消除传统纸笔测验的弊端,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让心理测量在学校咨询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优势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作为一种新的测量手段,它的诞生正是为了规避传统纸笔测验的一些弊端,解决传统纸笔测验在学校咨询中运用难的问题。计算机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CAT)是心理测量、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充分结合的产物[3]。CAT与传统的“千人一卷”的考试不同,它的目的是为每一个考生安排一场最优的测验[4]。CAT是基于计算机算法的一种测验手段,通过预先建立题库,设定如何选题、何时终止等各种策略,让电脑充当主试,并实时计算被试的特质水平。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能够依据被试的特质水平个性化地从题库中为被试挑选试题,确保在当前选题策略下,挑选出最适合的题目。这种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被试的目标特质进行测量,特别是当运用于各类普查、选拔等大规模测验中,能节约财力、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减轻被试的负担,同时能够通过对题库进行保护,延长测验的使用寿命。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大体流程見图3。
根据上述原理,不难发现,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相比传统纸笔测验,有如下六大优势。
(一)对主试和环境要求较低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让计算机充当主试,有利于测验的标准化,能提升测验的准确性。在学校咨询中采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一方面,能减少学校咨询从业人员测验专业水平高低差异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人力的消耗,而且一旦使用计算机施测,便可以进一步使用各种传感器和监控设备,自动化地实时监测被试状态,在给出测验结果的同时,报告出通过对被试作答过程的监测而得出的关于此次测验可靠度的估算结果。
(二)测验可重复使用
在学校咨询过程中,心理测量反复多次出现,甚至频繁地周期性出现,而且对于个体来说,个体所面对的问题一般是不会随意改变的,所以对于被试的某一个心理特质需要重复多次测量,那么,就要求测量工具能够重复多次利用,但是传统纸笔测验的量表往往在多次对同一个体使用后效果就会大大降低。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施测原理是从题库中选取题目给被试,被试多次使用同一套计算机自适应系统,每一次所完成的题目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并且多次使用同一套系统,其结果是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的,这样就延长了测量工具的寿命,消除了练习效应的影响,实现了测验的重复使用。
(三)缩短测试时间,减轻被试负担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采用针对性、个性化的选题模式,选择对被试最有效的题目,以实现高效施测。传统纸笔测验通常采用一个包括数十题的量表才能完成测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往往仅需要不到十个题目就可以完成测试,并且测量精度更高。相比传统纸笔测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更容易被被试接受。传统的纸笔测验更像正规系统的考试,由于中小学生群体处于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中,平时与众多考试打交道,往往对考试抱着焦虑和恐惧,对于形式与考试很接近的传统纸笔测验,容易把对学科考试的负面情绪迁移到测试中,给心理测验增加了一些额外的干扰因素,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只需要有少数几题的作答便可知道结果,大大减轻了被试的负担。而且计算机自适应测验能够智能地选取预设选题策略下最适合被试的题目,针对性更强,更贴近被试的生活实际或者身心状态,让被试对测验更感兴趣。
(四)测量灵活性大
计算机自适应是基于计算机的测试技术,计算机程序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够灵活地作出调整,类似于手机应用的更新,当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科研领域有任何更有效的算法出现时,只需要对代码作出调整便能够同步更新。另外,还能够根据现实背景和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题库中的题目,防止因题目过时而影响测试效果。
(五)有同时对多种心理特质施测的可能性
传统纸笔测验测量一种心理特质就需要被试完成整个量表所有的题目,很难让被试同时做多个测验,因为多个测验叠加,题量过大容易造成被试疲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计算机自适应技术的应用为同时施测多个心理特质提供了可能,每个特质只需要四五个题目就可以完成测试,可以用很少的题目测量许多特质。心理健康普查往往需要对被试多方面的特质进行全方位筛查,将多个特制的自适应测验集成于一个系统中,就能够做到一次施测多个特质的目的。
(六)容易对被试实现追踪,并挖掘数据中的价值
采用计算机自适应技术进行测量,有利于对数据进行规范管理和使用,对于测量数据,可以较为方便地进行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也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数据可视化操作。例如,生成折线统计图,观察心理特质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引发变化的影响因素。
四、小结
心理测量能够作为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为学校咨询工作服务,当心理测量融入学校咨询的全过程,测试所得的数据能够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平衡好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关系,不完全依赖从业人员的主观判断,为咨询过程带来更多可回溯、可分析的稳定参照。
计算机的介入为学校咨询体系带来的是更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标准化规范化。在如今倡导普查和重视效率的大环境背景下,利用好计算机的优势,能为学校咨询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注入新的动力。计算机的全方位融入,使得学校咨询体系不再依赖纯质性的理论,也能够用数据量化的方式描绘出整个体系的轮廓和样貌,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新迭代。
参考文献
[1]鄭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Stanley B.Baker,Edwin R.Gerler. 21世纪的学校咨询[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程小扬,丁树良,严深海,等. 引入曝光因子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选题策略[M]. 心理学报,2011(2):203-212.
[4]Meijer R R,Nering M L.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overview and Introduction[J].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9,23(3):187–194.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