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希望”新专线

2022-03-28黄万懿张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希望团体辅导初中生

黄万懿 张珺

关键词:希望感;希望疗法;初中生;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9-0036-03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本课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背景,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希望感”这种积极情绪,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

Snyder指出,希望是可以经后天学习而形成的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它包括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和信念(路径思维),和个体对能激发自己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和信念(动力思维)。路径思维是个体对自己找到有效路径来达成目标的能力的信念和认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像“我肯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类内部语言是路径思维的表现。动力思维是启动个体行动,并维持个体选择不同路径坚持前行的自我信念系统。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类似“我能实现目标”“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等自我暗示性语言能够增强动力思维。希望模型理论中的“希望”整合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指出个体能够通过改善思维方式来提高“希望感”。

基于希望疗法理论,本课采用确定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和加强动力思维三个步骤帮助学生获得希望感的提升。在确定目标上,引导学生具体化自己的目标;在提升路径思维上,通过小步子原则分析和分解目标,在电影冥想法的指导下设计实现途径及备选方案;在提升动力思维上,通过对成功状态的设想激励自我,以积极向上的语句进行自我对话。基于以上三方面设计了本课的主体框架。(见图1)

【活动对象】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容易感到沮丧、迷茫、焦虑;另一方面,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部分学生遇到问题不愿向他人求助。同时,八年级学生可塑性强,凡事愿意主动尝试,是训练、培养积极情绪的重要时期。

基于以上学情及相关文献分析,本课选取“希望感”这一积极情绪为主题,旨在通过活动体验与讨论探究相结合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希望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变化,积极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希望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提升;

2.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希望感的增强;

3.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提升希望感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活动方法】

1.教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2.学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活动时间】

40分钟

【活动准备】

课件制作,教具制作,准备绘画材料,视频录制与剪辑。

【活动过程】

一、初体验——接受“希望”新专线邀请

某城市的一些初中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十分无助,于是,该城市中新增了一批“希望号”列车。我们班学生因为在之前的心理课上表现良好,被“希望”新专线建设项目经理选中,作为第一批管理和运营“希望”新专线的负责人。

现在大家收到了“希望”新专线管理局寄来的邀请函,可以参加“希望”新专线的工作路线设计和运行管理工作了。

设计意图:创设“希望”新专线建成并邀请学生参与建设和管理的情境,引入课题。

二、再探究——建立“希望”新专线

(一)设置“希望”站台

1. 困难转化

教师列举“希望”新专线前期调查中出现的一些较为普遍的困境(如成绩难提高、人际关系难处理、和父母沟通不良等),请学生投票选出一个最贴近该市学生实际情况的困难,同时记录一个自己面临的困境,开始设计专线列车的行驶路线。

将困难转化为挑战,把负性语句的对困难的表达转化为正向语句的对达成状态的期待,生成一个清晰、具体的目标,作为“希望”站点。

转换示例:将“我不想/我讨厌……”转化为“我希望我能/我想做到……”

設计意图:了解他人烦恼,获得共鸣,感受将困难转化成可实现的目标带来的积极情绪。

2.确认起始点

学生先各自将困难具体化为可实现的目标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享并互相帮助,确保全体成员的目标都清晰且具体。以当前状态为起点、目标为终点,确认“希望”新专线的起始点。

设计意图:通过朋辈互助,学生设置清晰、具体的目标。

3.生成“希望”站台

根据希望列车的总目标终点,按照小步子原则进行目标分析,通过思考、探索和成员互助,生成合适、有逻辑的小目标。

总结和整理小目标,作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希望”站台。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情况,用直观的形式呈现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增强对目标的控制感。

(二)制作“希望”地图

1. 设计“希望”新专线行驶路线

到达不同“希望”站台及终点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希望”新专线的行驶道路。

学生通过电影冥想法,在脑海中成为主角,感受各个目标实现的方法,想象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及应对方法;觉察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心情和想法,同时感受路径变得清晰时的情绪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电影冥想法,训练学生的路径思维。

2.完成“希望”地图

用想到的方法作为路径连接起“希望”站台,生成“希望”地图,完成“希望”新专线的道路规划。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运用电影冥想法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增强路径思维。

(三)点亮“希望”列车

1.列车修筑完毕

在完成“希望”地图后,明确“希望”新专线的行驶路线。但列车缺少能量无法启动,需要寻找动力来点亮“希望”列车。学生尝试回忆自己是否也有过知道方法但缺少动力的状态。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观看情景剧

学生观看“希望”专线管理局提供的视频资料,找到“通过构想成功状态的场景并进行积极自我鼓励”的方法,增加自己的动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情景剧视频,自主探索增加动力的方法。

3.“赋能”小剧场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构想成功状态,绘出“希望”图景并记录积极语句。完成绘画之后,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在课程开始时写下的困境,并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积极自我对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体验动力的增强。

4.点亮“希望”列车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希望”图景,并将画作贴在“希望”列车上,点亮“希望”列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未来的憧憬,提升希望感水平。

三、共解读——结束修炼之旅

1.唱响《希望之歌》

完成“希望”新专线的路线设计与运行管理基本工作,開启“希望”新专线,师生共同唱响《希望之歌》。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建设“希望”新专线的过程,重温课堂内容。

2.遍撒希望

学生分享自己在“希望”新专线线路设计和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收获。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学生再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设计更多的“希望”站台,扩充“希望”地图,让“希望”新专线的行驶顺利、长久。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在课后学以致用。

【教具设计】

【专家点评】

本课在选题上,选择希望感这一积极情绪,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视角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变化,迎接困难和接受挑战。这一选题以往涉及不多,是一个比较有挑战的选题。

在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选择上,本课依据Snyder提出的希望模型理论及希望疗法,总结出增强学生希望感水平的三个步骤,并化解为可操作的方法,具有专业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方法上,以大卫·库伯的体验式教学理论为基础,创设了贯穿全课的“希望”新专线的情境,切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把学生的感悟、体验、分享贯穿整个课程,引导学生体验希望感的增强,并自主探索提升希望感的方法。

整个课程设计清晰明了、生动有趣,活动过程层层递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对增强学生的希望感有实际的帮助。

点评专家:黄喜珊,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导师组组长,新师范教育教研中心主任,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副主任,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特聘专家。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希望团体辅导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