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落实要素,让想象能力水涨船高

2022-03-28徐绍英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想象能力

徐绍英

【摘 要】想象能力的训练,贯穿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整个过程,是促进和引领学生语文综合性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精读统编版教材中与想象相关的内容,积极探寻想象的资源,推动学生想象能力提升。

【关键词】落实要素 想象能力 整体观照 参透用意

想象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生命意识觉醒的审美需求。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过:“没有了想象,人类就失去了成长的可能。”但想象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和素养,不可能在训练中一蹴而就,而需要紧扣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和用意,借助于多样化的策略加以培养。对照统编版教材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与想象相关的语文要素多维而立体,如何紧扣这些语文要素,推动学生想象能力的生长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整体观照,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纵观统编版语文小学阶段的教材,想象类的训练一共有10次之多,都依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设置,有着明确的方向和既定的目标,保障了编排和实施的连贯性、系统性。这些习作训练,都鼓励学生要大胆想象,学会放飞自己的心灵,而对于“合理”的要求涉及相对较少。比如三年级下册中“奇妙的想象”,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四年级上册中“我和(   )过一天”,要求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四年级下册中“我的奇思妙想”,则要求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六年级上册习作1中的“变形记”,要求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将自己“变形”之后的经历写下来;六年级下册中“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这些习作训练,都将“大胆、新奇”作为第一标准,旨在鼓励学生放飞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统编版编者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助学系统,包括文中旁批、课后练习和“交流平台”,以及习作单元中的习作例文等,都积极指向于学生大胆想象意识的培养,旨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想象,但是在具体的习作策略上并没有进行硬性的指导。由此不难看出,小学阶段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具体习作过程中,学生极有可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不符合情理和逻辑之处,教师都不应该举着“合理”的标准大旗,对学生的想象、创造进行否定,而是要借助于对整套教材的定位,明确这一处所要着力训练的地方,明确相应的标准,提升学生言语表达和想象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参透用意,高效落实语文要素

首先,以想象训练为核心的习作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价值不仅仅指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着力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魅力和乐趣,更进一步唤醒學生的想象意识。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习作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和《我变成了一棵树》,从编者设置的课后习题来看,就可以明显地发现其目标的设定不是指向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不是对人物角色的评价、赏析,而是始终聚焦于作者想象的神奇,并且在推动学生迁移和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唤醒内在的表达欲望。

以教学《宇宙的另一边》的第11自然段为例,可以组织依托于课文的想象惯性:假如要描写宇宙另一边中鲜花、风雪、雨水等,那应该怎样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闭上双眼,在脑海中浮现出花的样子,从花的种子,想象到生根、发芽,再到盛开之后沐浴着阳光雨露。依照课文中想象出来的“宇宙另一边”对于习作的评分标准,也可以相机设定谁想象的花朵越漂亮,谁的习作分数就越高……正是参透并把握作者神奇想象的密码,从而为自身的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

其次,想象类习作单元中的例文要形成明确定位,切勿走向歧途。什么是习作例文?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习作创作过程中借以模仿和借鉴的文章,与教师习作指导课中所使用的范文相当,是编者紧扣学生实际能力和单元训练目标的结合点所精心选择的,为推动学生达成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不能将习作例文与精读课文等同起来,但也绝对不能与略读课文混为一谈。一般情况下,习作例文可以在学生正式动笔之前使用。这个单元中的两篇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和《尾巴它有一只猫》,旨在学生学习精读课文之后,渗透“紧扣特点想象”和“逆向想象”的策略。在学习《一支铅笔的梦想》时,可以紧扣题目进行质疑发问,预测作者后面可能会写些什么,又会怎样去写;在学习《尾巴它有一只猫》中就可以运用“逆向想象”的策略,鼓励学生将想象变得更加有意思,然后根据习作例文所展现出来的方法,引领学生在积极创作的过程中进行构思,将习作例文应该起到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此外,习作例文还可以在教师讲评习作时加以运用,尤其是针对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用习作例文作为评判和指导的范例。比如有的学生想象时,内容写得不够清晰,就可以借助《一支铅笔的梦想》,聚焦作者是怎样将铅笔的梦想写出来的,同时认识到作者还把铅笔想要干什么以及获得的感受描写得更加清晰。如果学生的想象与事物的特点没有丝毫联系,还可以借助这篇习作例文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作者笔下所描写的想象世界,无论变成哪些事物,其形态都与铅笔有着直接的相似之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关于想象的习作单元,其实并不需要侧重于具体方法的提炼和应用,更不能将其作为硬性的目标,而应该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中进一步感受想象的奇妙与乐趣。

三、严格定位,合理把握板块联系

统编版语文习作单元有着统一的板块设置,虽然这些板块有着不同的定位要求和侧重点,但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都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其中所指向的具体目标服务。各个板块之间的编排有着先后的顺序之别,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对这些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重组,在前后关联的思维过程中做到有机融合。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做以下两种方式的调整。

首先,凸显“初试身手”,与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一脉相承。统编版语文习作单元中设置了丰富而多维化的栏目,既有精读课文,也有习作例文;既有“初试身手”,也有“交流平台”,彼此之间都有着基本的教学定位,承载着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标。所谓“初试身手”,就是学生对本单元习作训练的初步尝试,这种训练从何而来?就应该源自对精读课文的学习。比如第一篇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进行了镜面想象,完全将宇宙的另一边想象成与现实世界相反的状态。学习了这一篇课文之后,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完成“初试身手”的第二题,想象周围的人或者动物,如果与瞌睡虫相遇会是怎样的情况呢?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进一步打开想象思维,实现从读到写之间的融合,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在整个习作单元中,“初试身手”和“交流平台”,虽然都是两个相对较小的板块,但其承载的价值和作用,却不能小觑。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和归纳自己所形成的认知性经验,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兴趣,从而为“初试身手”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推动学生高效落实“初试身手”的第一道题。在完成这一道练习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交流平台”中所总结的经验、归纳的方法,打开学生的想象性思维:如果作者可以变成一棵树,让这棵树上长满了各种形态的鸟窝,那你的手指印又可能会变成什么呢?从而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和实践,借助自己初步的体验,推动学生自主性想象的积极落实。

其次,指向最终习作,与精读课文、“初试身手”不谋而合。统编版语文习作单元的标准,就是举全单元之力,帮助学生写好一篇习作。学生在学习习作单元时,起点也不再是处于完全的空白状态。习作课一定要充分彰显出精读课文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掘并运用好从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方法。比如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回顾课文中的内容,针对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内容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内在的表达热情和兴趣,尤其是要针对这两篇课文,洞察作者究竟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将原本蕴藏在脑海中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宇宙的另一边》紧扣彼此之间的倒影这一特点,将宇宙这一边与另一边的对照联系表达得清楚明白;而《我变成了一棵树》,不仅描写了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这一棵树的外形和历程。在这样回归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相机鼓励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并紧扣“初试身手”板块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避免杂乱和无序之态,做到从易到难之间的推进。

想象是三年级训练的重点,更是三年级习作单元设置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积极引领学生大胆想象,推动学生内在思维意识的高效提升,激发学生想象热情,让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乐于想象,积极推动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想象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探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于小学作文指导中的想象和观察研究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浅议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想象力
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学习能力
巧妙利用教材插图,有效培养学生能力
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研究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