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滑动”下的童年:短视频与儿童青少年成长
2022-03-28刘勤学
刘勤学
数字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而言,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电子屏幕前度过的。作为“数字土著”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在充斥着数字科技和技术革新的时代,电子屏幕在其成长路上毋庸置疑地留下了重要印记。基于此,2020年在英國《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数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人类屏幕组计划”,详细记录和分析人们的屏幕使用,以更好地研究数字生活下屏幕使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逐渐渗透现代人的生活缝隙,成为信息“碎片化”“快餐化”时代里最为流行的应用之一。在短视频世界里,每个人既是观众也是主角。短视频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包罗万象的视频内容使得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全民狂欢模式,如今,儿童青少年已经成为活跃于各大短视频平台的重要用户群体之一。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未成年网民中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了49.3%,相较前几年呈现出明显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小学生网民看短视频的比例达到了38.8%;而在初中和高中生网民中,这一比例则达到了约60%。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而言,短视频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获取认可的大舞台。但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盲目模仿、沉迷上瘾及其他相关的成长与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热议。
短视频为何让儿童青少年乐此不疲?
富有“心机”的产品设计。短视频最大的特点在于“短”,其展示时间从15秒、30秒到1分钟、2分钟不等,如此短的时长设置使得儿童青少年在浏览视频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而会反复地浏览观看视频。与此同时,短暂的视频时长也会逐渐模糊儿童青少年在使用短视频APP过程中的时间概念,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刷视频、看视频之中。此外,短视频平台还具有操作门槛低、自由度高的特点,儿童青少年很容易学会浏览和拍摄短视频。滑动翻页之间,各种新奇有趣的短视频便是对儿童青少年“刷屏”这一行为的间歇性强化奖赏,进一步使得他们产生如游戏般的沉浸式快感。
更为重要的是,短视频平台还会通过算法对用户的社会角色、兴趣爱好、产品使用行为等个人信息进行数据化、抽象化的处理。通过分析儿童青少年的生活习惯、日常点赞、观看记录等,短视频APP能够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推送,推荐符合他们观看习惯和个人爱好的视频资源,进而吸引其在短视频平台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满足心理需求。除了短视频平台自身的特点外,儿童青少年使用短视频背后的心理动机也值得深入探讨。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儿童青少年在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后会进一步地追求其他层次和多方面的需求满足。在学术界,有研究者系统地总结了儿童青少年群体使用短视频APP的动机,主要包括获取专业知识及拓展知识面的动机(求知动机)、获得愉快体验的动机(娱乐动机)、获得情感支持以应对负面情绪的动机(情感动机)、表达创意想法增加存在感的动机(表达动机)。一方面,当出生于数字时代的儿童青少年群体对互联网使用产生特定的需求时,短视频能够极大程度地令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当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时,短视频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心理需求满足和补偿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各类短视频App也逐渐成了儿童青少年课余生活的主要活动之一。
寻求压力释放。处于心理发展“疾风骤雨”时期的青少年可能会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诸多不顺,感到心烦意乱。尚未成熟的自控能力和较差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儿童青少年在面对各种压力性生活事件时更容易被短视频所吸引,将短视频APP视为释放压力、逃避现实的出口,从而容易过度使用短视频,甚至对短视频上瘾。
同伴的力量:从众行为。同伴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使用短视频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成为一种潮流象征时,他们很可能会因从众心理而选择去下载和使用短视频。与此同时,如果身边的同龄人都在谈论短视频APP上的热门内容,而自己却不知道时,他们也可能会因此感到与他人“脱节”。而这种无形的社会交往压力,也会促使儿童青少年更多地使用短视频APP以保持与同伴群体的一致性,以便更好地融入群体。
短视频的潜在危害
短视频承载了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如今它不仅是儿童青少年自我表达、联结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学习知识、拓宽视野的“百科全书”。尽管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带来便利,但不恰当的短视频使用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来说,无异于一枚“糖衣炮弹”,看似“甜蜜美好”,实则“危机暗藏”,对其身心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认知发育尚未成熟,其辨别能力相对缺乏。面对各种猎奇、刺激的短视频内容,儿童青少年可能因为从众心理或好奇心理,盲目地跟风模仿一些危险行为,这容易对儿童青少年造成心理或生理上的现实伤害。
妨碍主流价值观形成。短视频平台根据用户兴趣爱好来推送视频的模式可能会加剧儿童青少年“信息茧房”的形成。对儿童青少年而言,长期桎梏于信息茧房中不仅会使得他们的视野更为局限,思想观点更加极端化,还会使得他们已经形成的错误心理、思想被进一步强化,妨碍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此外,短视频APP里的商业元素和消费信息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灵和思维模式,导致其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
取代其他有利活动。根据心理学研究者提出的取代理论,儿童青少年观看屏幕的时间增加,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等的时间则会相应减少。同时,儿童青少年大量的短视频使用还会减少其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的机会,进而影响其语言学习与社会化能力的发展。
引发心理行为问题。有研究显示,长时间观看屏幕与较差的学业成绩和早期认知衰退风险有着密切联系。国外学者进一步发现过度沉迷短视频还会导致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进入大脑,削弱大脑对有用信息的处理能力,甚至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退化等行为问题。
儿童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预防
加强短视频平台管理。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管理,加大视频审核力度,发挥算法优势,保证优质的原创内容,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模式”和“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营造良好的短视频环境。
管理短视频的使用。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接触网络的主要场所,因此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约定屏幕使用时间的方式管理其短视频的使用。例如,借助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管理孩子使用短视频的时段、时长和内容等。在孩子刷短视频时,家长也可以陪伴在旁,这不仅能够及时解答孩子的疑惑,促进亲子交流,还能随时了解短视频内容的正确与否,提高孩子的信息分辨能力。
满足青少年现实生活的心理需求。学校应积极营造和谐、活泼、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家长也要努力形成开放式、互动式的家庭模式以及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让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最大满足。同时,还应注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时,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
在不间歇的滑动短视频中,儿童青少年的童年也慢慢消逝。现如今的数字时代里,“一刀切”地禁止儿童青少年接触短视频显然是不明智、不现实的举措。面对短视频这一新兴的媒介形式,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和辩证的眼光。同时,引导儿童青少年正确使用短视频,真正发挥短视频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也还需要社会、平台、家长、学校等各方通力合作,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