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个性化阅读 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2022-03-27王善东

幸福家庭 2022年21期
关键词:背影个性化文本

■文/王善东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依托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作者、文本产生思维的碰撞,借鉴同伴的经验,并形成深度体验的过程。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构建自由、开放的对话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采用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主动发现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与同伴协作交流,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尊重学生,留有阅读 时间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旨在提升学生的素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引导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文中共写了几次背影?请圈出相关的句子,并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其中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探讨,用“难忘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加以概括。接着,教师让学生跳读课文,勾画出作者流泪的句子,并说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对亲情观察不细致、体验不深刻的特点,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让他们分析“背影”,强化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有利于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二)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

阅读是学生与文字对话的过程,是自主体验、感悟文本深层意蕴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引导他们主动阅读,让学生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比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品味语文,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品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时,能从“钻”的品析中感受小草破土而出的韧劲和小草充满生机的情态;能从“偷偷地”的品析中感受小草的活力,并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喜爱之情。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这幅春景图的品析中积累优美的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二、教授方法,活跃阅读 思维

(一)构建情境,激发灵感

教师要根据内容构建情境,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铺路,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多样的、有趣味的情境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动力,让学生获得形象化的体验和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溜索》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可以运用视频、音乐等形式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境体验,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表达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又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呈现歌词,让学生感受“信天游”的艺术特点。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教学,放手让学生设计游戏、表演角色,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受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知、情、意、行的融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二)适时引导,激活主体意识

个性化阅读能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头脑去理解、运用、创造,获得深刻的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体会,合理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这样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同探讨、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智慧的碰撞,获得深度的体验。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理解能力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合作完成注释的疏通、疑难词句的圈点勾画、疑难语句的朗读、重点词句的解析。各小组写出本组的难题,通过小组共学解答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点拨、释疑、补充,以加深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

(三)设置争议,发展思维

教师要适时引出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思敢问。比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针对文章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前有‘大约’,后有‘的确’,两者看似矛盾对立,那么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教师可以从深度思考的角度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好吃懒做,常去店里喝酒,从初冬至年关,人们一直没见到他,因而猜测他大约死了;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去店里时已失去活动能力,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只有死亡这样的结局;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词连用在一起,能深刻、强烈地表现孔乙己的命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批判,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引导诵读,增强语感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诵读文本,能加深他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欣赏品位,促进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在诵读文本内容时,学生既要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体会节奏、品味情趣,从而形成语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他们查阅背景资料、分析标题、感受意象,形成深度的理解。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月夜》一诗后,教师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鲜明形象与深远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意象的对比进行细细品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增强他们的语感,不断积累语言知识。学生在诵读诗歌时既要读准音色、音律,融入自己的情感,还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三、营造环境,启发深度 思考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工具

将多媒体融入课堂,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形象感受,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视频、图像、声音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具备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与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文本,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生动的图片、动听的音乐能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比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以图片呈现自然垂下的紫藤萝,引导学生观看花瓣的形状,并写出评价的语句。学生在阅读实践、自主分析中说出紫藤萝花的繁盛和茂密。学生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能想象花的香气,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享受自我阅读的快乐。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

教师要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室中悬挂名人名言的字画,让学生接受字画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教师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制定图书漂流制度,让学生与好书相遇,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他们订阅报刊,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对提供的书籍进行把关,让学生推选出图书的负责人,并分类、登记图书。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黑板报、手抄报,向他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目。教师要设计导读栏目,向学生介绍一些新书,引导他们阅读书籍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浓烈厚重的氛围下产生浓浓的阅读趣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讲述故事、参与辩论、读书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关注差异,开展多元 评价

(一)关注差异,梯度提问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认知基础、学习意愿、知识经验与学习习惯,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理解文章创造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自己阅读的文本相结合,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一个词或短语完成填空“_的背影”,有的学生从描写对象的角度补充“父亲的背影”;有的学生从主体事件的角度补充“买橘的背影”;有的学生从散文体裁的角度补充“回忆的背影”或“难忘的背影”;有的学生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补充“感人的背影”“温暖的背影”;等等。教师让学生针对“望着父亲蹒跚的背影”为作者补写一段心理独白,从不同角度还原作者当年看到父亲爬月台买橘的背影时的心理活动。这能够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地理解文本,个性化地体验作者的内在情感。

(二)尊重差异,多元评价

教师要完善教学过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要运用激励评价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之处,通过分层评价让每个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师要将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结合起来,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另外,教师要建立教师、家长、学生多元互评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让他们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要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从主动性、探究性、坚持性、合作性、批判性等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多元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每个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不断进步。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猜你喜欢

背影个性化文本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