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
2022-03-27秦立静
秦立静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然而,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中,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占主流,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偏向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偏向理论;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过于单一。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发现与思考用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和解决,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当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再现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的认识、体验、感受和感悟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在生活中认识的越深刻、体验的越到位,感悟的就越充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深化道德认识。
例如,在教学《课间十分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情境再现。播放课间十分钟的情境视频,帮助学生再现自己的活动情境。二是“七嘴八舌话课间”。组织学生交流诸如“你认为哪些课间活动和课间行为比较好,为什么?”等问题。三是交流感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讲一讲在以后的课间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四是落实行动。伴着下课的铃声组织学生安全、有序地度过快乐的课间十分钟。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能使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
二、模拟生活,获得体验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生活经历单一,真实的生活体验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和常识,如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礼节、紧急情况下的自救方法、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在课堂上创设各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体验、感悟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请帮我一下吧》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场景,分别是“一位同学因為书包内东西杂乱而找不到上课用的文具”“一位同学的鞋带开了,因为不会系鞋带而影响跑步”“一位同学因为胳膊受伤拿东西不方便而苦恼”。笔者先让学生观看这些场景,并引导其由此场景联想自己生活:你是否遇到过同样的困难,当时心里怎么想的?然后让学生交流: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困难?你有哪些生活小妙招可以分享给大家?一名学生说:“把书包分类整理好就不会找不到东西了。”另一名学生则是现场演示起了系鞋带的过程,边系边告诉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他的学生立马跟着学了起来。在观看第三个场景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我可以帮助她。”笔者适时引导:在需要别人帮助时,我们应该怎样说,才能让别人更乐意帮助我们呢?学生立刻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要表达清楚困难、要有礼貌……随后,笔者邀请学生模拟了请别人帮助自己的场景。从体验中收获,即使收获甚微,潜移默化中也在形成强大的力量积蓄在学生的头脑之中。
三、走进生活,学会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学习和实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艾山公园、大汶河公园、植物园等地方去感受家乡山水的美,了解各种植被的种类及生长情况。笔者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调查关于家乡的相关问题。学生自主进行组内分工,明确任务及完成时间,活动中团结合作,通过各种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在实际教育时,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回味生活,学会交流
课堂交流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常用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简单地思维加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交流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能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获取有用的信息,增长见识、拓展思维。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把控好交流的内容,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讨论,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切入点。例如,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观看本班级的一日生活、学习情境回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结合刚才的视频,回顾我们过去的班级生活,你觉得我们在班级里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笔者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由视频勾起生活点滴回忆,在讨论时就有话可说,有的小组还做了简单的记录。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有时会让学生推选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有时则让各组组员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生活。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真正做到“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近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切实地体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生活课程、成为真正育人的课程。
(作者单位:济南市钢城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