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2022-03-27胡凤焕
胡凤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从数感的内涵来看,它是一种感悟,从数感的功能来看,它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
一、在数数中,获取数感
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具体事物,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数数。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十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将数与物对应起来,让学生数一数图画上有几只小鸟、几朵白云等。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数数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同时还要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说一说一个数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初步感悟数的意义。
二、在估数中,渗透数感
学习较大的数时,教师可以用“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成百数大小的感知,让学生数100粒黄豆,估一下教室的学生人数等,在实际比较中发展数感。例如,在教学“大数估算”时,教师可让学生预估书本上有多少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等,估算时大多数学生会自觉地把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份。通过此方法,学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了数的大小的实际意义,对数的感知能力和估算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在比数中,培养数感
一年级的学生通过数数,对数的先后顺序有了清晰的认识,建立起了抽象数的大小的概念。在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用几张卡片组数,看哪组学生组成的数最大。在组数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学生会商量把哪张卡片放在第一位,哪张卡片放在第二位,哪张卡片放在第三位。在讨论思考的整个过程中,學生对数的大小、数的含义、数位有了充分的感受,通过讨论、辨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
四、在生活中,发展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克和千克”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分别找哪些物体用“克”“千克”作单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发展学生良好的数感。
五、在运用中,积累数感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数的世界并学会找数。如让学生观察汽车的牌照、身份证编号的规律和意义及火车票车次号的含义等,进一步体会数的作用,学会用数来表达,发展积累学生的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数数、估数、比数等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作者单位:冠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