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与高陡岩质边坡安全距离的浅析
——以西南山区某风电场风机微观选址为例
2022-03-26张义杨煜
张义,杨煜
(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0 引言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将加速推进国内传统能源的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凸显。风力发电占能源结构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风电场的建设将越来越多。山区风电场选址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高陡边坡的地质情况。因此,客观分析和评价风机与高陡岩质边坡的安全距离,对工程安全运行、成本控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西南山区某风电场风机微观选址为例,开展高陡岩质边坡风机场地稳定性评价,估算风机与高陡岩质边坡的安全距离,为风机的微观选址及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1 工程概况
西南山区某风电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拟定总装机容量80MW(3.2MW*25台),风机轮毂高度为90 m,叶轮直径为140m。拟选10台风机机位东侧陡崖高度40~190m不等,近于直立,主要由二叠系灰岩组成。风机位的稳定性受东侧(陡崖)边坡稳定性和塌滑范围的影响,在不稳定的边坡和塌滑线以内的区域建设时,风机基础存在潜在塌滑失稳、基础开裂变形、风机倾斜(覆)等风险。
2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2.1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场区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川东陷褶束-黔江凹褶束构造单元,区内最主要的构造线是呈北北东的褶皱及伴生断裂。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酉阳幅)》,场地位于濯河坝向斜东翼形成的单斜构造山体。
2.2 地震及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场址的西北方向为黔江断裂带,1856年发生6级小南海地震,为中等全新活动断裂的发震断裂。根据重庆市地震分布图,场址周边地震震级一般小于4级,且频次少,场址属外围地震波及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 50011-201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3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水文气象条件
场区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地形性气候、垂直型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随地势差异变化较大。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较多,雨季长,5~9月降雨量最多。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1205.8mm,历年平均最多降雨量大于1378.3mm,月平均雨量大于172mm,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大于256.3mm。
3.2 地形地貌
场址区域上位于大娄山山脉北东侧与武陵山脉北西侧之间的低、中山区,区内山岭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均呈北北东向延伸,山势陡峻,峡谷众多。场址地貌为构造-溶蚀山地,高程1350m~1610m,高差1500~250m;根据《陆地和海上风电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NB/T 31030-2012)第4.2.1条,场地以中低山地形为主。部分风机场地东侧为灰岩悬崖或陡峻斜坡。
3.3 地层岩性
风机多沿山脊、山梁顶部布置,覆盖层一般较薄,部分地段基岩直接裸露。根据现场地质钻探、踏勘调查和相关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场区主要出露第四系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灰岩。
3.4 地下水条件
场址位于山地,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地面向地表沟谷排泄或沿溶蚀裂隙、溶洞下渗。根据含水层的性质以及地下水在地层中的富集形式和分布特征,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岩溶水两类。
4 风机与高陡岩质边坡安全距离分析与评价
4.1 边坡概况
场址东侧的陡崖呈北北东-南南西向贯穿整个场地,延伸长度大于20km,最大高度约190m,坡角一般70-85度、局部呈直立状。场地位于濯河坝向斜东翼形成的单斜构造山体。岩性主要由二叠系下统的茅口组灰岩组成,中厚层~巨厚层为主,倾向270~305度、倾角25~35度,呈单斜状产出,陡崖坡向90~120度,为逆向坡,中风化为主,岩质较完整,较坚硬。陡崖顶部边缘受到长期差异风化作用,形成孤峰或石柱。坡顶由于上覆残积层红黏土,卸荷裂隙不明显。风机S12、S14等10个机位东侧陡崖高度见表1。
4.2 边坡岩体类别划分及破坏模式分析
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4.1.4、4.1.5条相关规定,构成高陡岩质边坡主要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岩质较坚硬、较完整,边坡岩体类型为Ⅱ类。
陡崖主要由二叠系下统的茅口组灰岩组成,中厚层~巨厚层为主,呈单斜构造产出,为逆向坡。宏观上岩体无大型贯穿岩体的外倾结构面,在局部有被卸荷裂隙和节理裂隙切割形成的不稳定块体,结构面倾向与岩层倾向夹角为钝角,呈反倾状,不稳定块体易脱离母岩失稳。根据现场踏勘和调查访问,陡崖长期稳定、偶尔局部掉块,陡崖崖脚少见崩塌块体,破坏形式为崩塌型,以倾倒式为主。
4.3 坡顶卸荷带宽度的确定
根据研究成果[1],西部地区的地表岩石工程问题主要是“卸荷带”的问题,无外倾结构面岩质边坡最容易出现塌滑的地段,是边坡的顶部。卸荷裂隙使岩体强度降低、渗透性增大、并使各种风化因素更容易侵入坡体,导致边坡出现更大的破坏。因此,确定坡顶卸荷带的宽度成为风机与陡崖边坡安全距离的关键,而坡顶卸荷带与边坡高度又有直接关系。下面从现行规范依据、前人研究成果、邻近工程的案例等三方面,来确定本工程风机的坡顶卸荷带的宽度,以此来确定各风机距离陡崖边坡的安全距离。
4.3.1 现行规范依据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6.3.3条规定,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坡顶无建筑荷载的永久边坡,破裂角可按45。+Φ/2确定,其中Ⅱ类岩体边坡等效内摩擦角按照72度计算。须注意,场地东侧陡崖边坡高度一般大于30m,超过该公式使用条件,依此估算时仅作为参考。
4.3.2 前人研究成果
(1)根据研究成果[2],谷坡卸荷带范围浅表部一般发育范围在0~50m间,在坡体深部(一般水平距边坡边缘100~200m)还发育有深部的卸荷带,表现为典型的深部张裂,包括表生改造和时效变形过程,破坏模式为在拉应力作用下最终发生的剪切破坏,同时具有明显的张裂特性。
卸荷带发育的宽度随边坡高度增加而增大,一般自然情况下,岩石高边坡是稳定的,但作为工程边坡,在开挖、动荷载、水雾等条件下,应避免对边坡的影响和扰动,并采取一定的工程处理措施,以提高其安全储备。
(2)根据研究成果[3],坡顶的卸荷裂隙一般平行于边坡走向,裂隙发育宽度大致为边坡高度的0.2~0.4倍;拉伸裂隙发育的深度,大致为边坡高度的0.2~0.3倍。
(3)根据研究成果[4],以重庆地区典型硬质岩陡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陡崖卸荷带与陡崖坡度、坡高、 结构面倾角、岩体强度的四个因素之间的呈一次线性关系的特点。引用其关于重庆地区典型硬质岩陡崖卸荷带宽度的估算方法。公式如下:
①L=0.8980φ-53.155,即卸荷带宽度与边坡坡度的综合相关关系;
②L=0.1804 H-0.4326,即卸荷带宽度与边坡坡高的综合相关关系;
③L=0.3527 P-0.7086,即卸荷带宽度与边坡岩体强度的综合相关关系。
上述有关卸荷带宽度与高度的拟合公式中,边坡高度数据多为小于或等于100m,大于100m的数据较少。须注意,总体上边坡高度越大,卸荷带宽度越大,发生失稳的概率越大。
4.3.3 邻近工程的案例
邻近的重庆武隆风电场场地也是一侧为陡崖,其岩性主要由砂岩夹泥岩组成,坡面形态为台坎状,坡高一般低于80m。建成风机与陡崖的距离最小约35m[5]。
4.4 安全距离的确定
从上述现行规范依据、前人研究成果、邻近工程案例等资料,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综合确定了本工程风机的坡顶卸荷带的宽度,以此来确定各风机与陡崖边坡的安全距离,如下表:
表1 风机与边坡的关系一览表
备注:①风电机组基础方案暂按圆形扩展基础考虑,基础直径约20m;②地形以现场实测为准;③基础边缘与陡崖距离,即为坡顶卸荷带的宽度。
5 结语
本风机场区地表岩石工程问题主要是“卸荷带”的问题,无外倾结构面岩质边坡最容易出现塌滑的地段是边坡的顶部。确定坡顶卸荷带的宽度成为风机与陡崖边坡安全距离的关键,而坡顶卸荷带与边坡高度又有直接关系。坡顶的卸荷裂隙一般平行于边坡走向,裂隙发育宽度大致为边坡高度的0.2~0.4倍;拉伸裂隙发育的深度,大致为边坡高度的0.2~0.3倍。
根据相关规范、前人研究成果和邻近工程案例等,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综合确定了本工程风机场地的坡顶卸荷带的宽度,以此来确定各风机与陡崖边坡的安全距离,为风机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