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智慧工地精细化协同管理平台架构
2022-03-26刘守宇宋海港周亮朱留洋
刘守宇,宋海港,周亮,朱留洋
(1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16;2重庆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3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八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026)
0 引言
桥梁跨度的增加和结构的复杂化是轨道桥梁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更多新材料、新工艺的加持下,低碳、环保成为政府部门对现代桥梁建设的重要要求,而桥梁建设工程中,过程越来越复杂,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管理并利用项目施工中的工程数据是轨道桥梁项目建设的重要要求。一般来说,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部门、物料供应商等。在数据审查的过程中,各部门的条件各有差别,共享信息的程度较低,掌握的工程资料较少。倘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沟通较少,就会使施工出现偏差,造成工期延误、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减少此类情况发生,就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目前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管理平台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1-6],不仅能够优化数据与信息的传输,还可以清除多余的信息,更加全面和高效地记录整个施工过程。参与建设的各方在管理平台上可随时查看施工进度情况,增强了各个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避免了信息传递延迟、权责不清等问题,降低了工程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施工质量,增强了信息化传输能力。
1 轨道桥梁建设与管理中的指令性控制问题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兴起,具有更加节能、便利等优势的轨道交通方式成为大城市发展的必然条件。而仅仅通过指令性的控制无法有效掌握设计、施工的进度和质量,直接造成了进度上的滞后、工程质量的缺陷。由于轨道交通项目难以有效进行协同,协调不畅常常导致深化设计深度不足、广度不够、工程量测算偏差大等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建造成本的增加、工期的延后,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管理效率,也在各个层级上造成了管理成本的增加,影响各阶段的质量。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强力管控,解决手段落后的问题,成为项目建设管理方面临的挑战。针对轨道交通项目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引入BIM协同管理平台,解决施工现场沟通困难、信息不协调的诸多问题,可为施工管理向着精细化发展提供一种相对有效的方式。
2 工程概况
重庆市轨道交通十号线二期南纪门长江轨道专用桥,位于重庆南滨路站与七星岗站之间,最南边是南滨路站地铁隧道。大桥上跨南滨国际裙楼,并于南滨国际两座塔楼中间穿过,上跨南滨路,跨越长江进入渝中区,上跨滨江公园、长滨路、中兴路、南区路与拟建的雷家坡立交引入七星岗站地铁隧道区间,上游距重庆长江大桥约450m。全桥长1222.35m(含桥台及挡墙范围),主桥采用五跨高低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斜拉桥,跨径布置为(34.5+180.5+480+215.5+94.5)m;引桥采用三跨等截面连续梁桥,跨径布置为(2×70+65)m,主桥及引桥主梁均采用钢箱叠合梁的形式,桥塔为门型桥塔形式,其中南主塔高160m,北主塔高229m。
3 协同管理平台的构建
3.1 系统整体框架的设计
以轨道交通建设过程,尤其是以施工阶段现场信息化、可视化管控为落脚点,开发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7],对系统架构进行设计,形成将BIM技术与智慧工地技术深度融合,面向工程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实施阶段的信息化管控系统。协同平台模型在逻辑设计上包含五个层次,分为标准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各参与方在应用层进行操作,工程项目的各种数据由数据层集成,传输至平台,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
标准层是构成开放式BIM平台基础的模型标准、数据标准及应用标准。数据层、平台层则共同构成了协同工作平台的运行系统,数据层包含有BIM模型数据、GIS数据以及视频监控,各项数据源于工程建设过程的不同阶段,随着工程的进展而变化。在施工管理工作中,各相关主体都可及时提取与共享所需信息,通过数据层对项目各阶段信息数据进行查看与修改,再借由平台层的接入,通过使用BIM的数据共享及信息跟踪等服务,将平台实际应用到项目中去,实时掌握安全隐患动态以及整改情况,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相应的参与方。应用层包括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与协同管理等,管理者可通过PC端或移动端实时掌握工程质量问题和工人安全情况,了解工程的进度状况等。基于BIM+智慧工地集成工作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BIM+智慧工地集成工作平台系统架构
3.2 系统的功能架构
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将BIM模型、智慧工地与施工管理平台融合到一起,打通了各方数据,避免了信息传递延迟、权责不清的问题。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平台方案架构主要包括五方面: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和协同管理。各系统功能,如图2所示。
图2 BIM+智慧工地集成工作平台功能架构
3.2.1 安全管理
运用BIM技术识别各个模块,在平台上展示隐患点、隐患等级和隐患状态,并进行三维可视化,确保现场安全。如果隐患超标,在系统中设定要求,及时修正,并向责任人报告。安全管理控制点和实施点可在平台上标识,合理组织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安全监控。
3.2.2 质量管理
在项目施工前,可以建立该项目的BIM模型,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特性模拟关键施工过程。施工人员根据模拟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可行性,来完善施工方案,同时也能对整个施工环节加深认识。在工程建设中,通过比较BIM模型和现场施工,可以实时验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质量信息可以与现场智能平台进行连接,找出不同级别的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将工程项目的相关施工技术和方案内容添加到平台上,使各方人员都能实时查看、验证质量。施工完毕后,施工单位在平台上进行质量验收,形成验收记录并保存在系统中。
3.2.3 进度管理
项目组成部分通过BIM技术与进度表相连,通过网络图的形式,展示具体的进度和时间。在平台上可以实时监控施工项目的具体进度,进行对比之后,确认进度是否出现偏差,可有效防止过大偏差的产生。
3.2.4 成本管理
运用BIM模型来掌握成本变动的各种因素,规范化的管理使工程投资在设计、施工和运营方面更加合理。通过立体化的建模,将施工的成本信息与实体建筑相互关联。项目的每个阶段对应相应的BIM模型,倘若在施工中发生变化,则依据动态的BIM模型数据库,更新施工的相关信息,共享施工数据。参建各方人员及时掌握施工变更的情况,使施工方案更加合理。
3.2.5 协同管理
通过建立标准模型库的方式,在BIM+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上,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协同。运用互联网,使平台作为媒介协调各单位之间的信息,让各方能够及时掌握施工的具体情况。
3.3 实现桥梁运营平台设计的关键技术
3.3.1 主体与BIM建模及模型维护
以南纪门长江轨道专用桥为例,无论在质量管理方面,还是安全管理方面,均建立施工阶段BIM桥梁模型。主体模型包含基础、桥墩、主塔桥台、钢箱叠合梁、桥面系、景观、机电及导向标示等模型,根据相关资料整合调整优化BIM模型,使模型深度结合图纸,满足项目需求,确保图和模型一致,真实反映设计情况。通过对其进行施工模拟及重点抽查,如发现存在不合格的情况则退回修改,直到达到可以指导现场施工的要求,并且对其进行记录,从而达到为下一个项目提供参考的作用。南纪门长江轨道专用桥BIM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南纪门长江轨道专用桥BIM模型
3.3.2 附属BIM模型建模及模型维护
以南纪门长江轨道专用桥为例,通过建立各阶段桥梁附属BIM模型,从安全管理方面,包含主体范围内场地地形及既有建筑物建模、周边管网建模、施工平面布置建模、施工各类临时设施建模(含预应力体系、临时支架、模板、栈桥、施工平台、安全文明)、施工机械设备建模等,利用BIM模型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查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超出安全等级,若超过等级,则对其进行整改,整改之后再重新模拟。通过反复模拟施工过程使其达到安全等级要求。南纪门长江轨道专用桥施工部分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南纪门长江大桥施工模型
3.3.3 专业整合协调冲突检测
通过整合各专业BIM模型,建立标准的模型库,提交专项技术分析及冲突分析报告,通过平台协同,确保施工前消除所有错漏及隐患,达到施工信息的协同管理,确保各参与方所获得的信息一致,包含设计图面表达问题、普通钢筋与预应力穿束直接碰撞、临时措施设施与设计构件的碰撞等,确保消除图纸错漏,如图5所示。
图5 构件主筋碰撞检查
3.3.4 施工综合评审制度
建立施工综合评审及交底机制,所有施工内容需要在施工1~2月前完成BIM施工综合评审,即在BIM数据支撑下,进行图纸、技术、模型、质量、安全进度等全方位综合评审,消除全部设计错漏碰缺,针对隐患做到提前防范,做到管理前置,防范未然,提升施工管理品质。
综合评审制作、评审组织及跟踪协调,确保达到施工交底、施工指导的目的。从技术、安全和进度层面提出的相关评审要求,见表1。
表1 从技术、安全和进度层面的相关评审要求
4 结语
本文以南纪门长江轨道专用桥为例,构建了包含五个层次的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协同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包含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及协同管理五大功能模块,以BIM模型为载体,建立数据库,利用BIM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以消除安全隐患,帮助项目团队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标准模型库,使工程信息得到了高效的整合与共享,更好地协同各方对项目进行管理,有效提升了轨道交通项目工作管理效率与质量,对其他的轨道桥梁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