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ESG评级现状、比较及展望

2022-03-26王凯张志伟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信息披露可持续发展

王凯 张志伟

【摘要】ESG是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框架, 是一种关注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 ESG评级是ESG发展的关键环节, 而当前全球ESG评级机构数量繁多、背景迥异, 且评级分歧较大, 对同一主体的评级尚难产生共识。 因此, 在梳理国内外14家著名ESG评级机构情况的基础上, 对各评级机构的ESG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ESG评级系统存在信息披露质量差、ESG评级结果不统一、ESG生态系统不完善等核心问题, 并据此提出我国未来ESG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ESG评级;非财务信息;信息披露;可持续发展;评级机构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2)02-0137-7

一、引言

近年来,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世纪商业的主题, 其基本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 。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长期存续的内在要求, 更是保障整个经济社会稳态前进的强大动力。 可持續发展被广泛认可, 并对企业提出了“负责任”的要求。 注重长期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ESG, 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界的具象投影, 使得企业的努力有迹可循。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 是一种关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而非仅仅关注财务绩效的价值理念、投资策略和评价工具, 是用来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价值的重要指标[2] 。 简单来说, ESG是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子, 是用来衡量企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3,4] 。 其中: E关注的是企业所需要的资源、使用的能源、排放的废物以及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5,6] ; S关注的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内外部关系, 以及企业能否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做到协调与平衡; G关注的是包括企业结构、管理层薪酬以及商业道德等在内的内部机制规范性[7,8] 。

立足“品质提升型”新兴经济体定位, 近几年ESG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焦点[9,10] 。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 并首次把“碳达峰”“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把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11-13] 。 ESG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有力抓手。 加快ESG建设, 不仅可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平稳落地, 还能提升我国在国际绿色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话语权, 助推我国在国际交往中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2021年7月18日,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在“ESG中国论坛2021夏季峰会”开幕致辞中指出: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公布将ESG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 同时,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第十一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中指出: “在国际市场体系中, 上市公司的ESG情况将是投资者考虑的首要因素。” 在“碳达峰”“碳中和”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且与我们渐行渐近的今天[14] , ESG已成为国际企业界和金融界的重要管理和投资理念, 是国际主流的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体系,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5,16] 。

实践中, ESG表现为披露、评价和投资等不同环节。 其中, ESG评价是ESG建设的关键环节, 是衡量企业ESG绩效的工具。 通过开展ESG评价, 有利于“以评促改”, 明确企业在ESG实务中需要着重改进和加强的薄弱环节, 推动企业持续深化ESG实践, 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利于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由单向传递升级为双向传导, 促进更多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ESG建设, 推动ESG理念在我国良好健康的发展; 有利于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支持, 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 同时, 可以帮助相关投资机构更科学更理性地对企业进行ESG投资。 因此, 研究ESG评价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鉴于此, 本文先简要介绍国内外14家著名的ESG评级机构, 并对其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梳理, 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著名的ESG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通过ESG评级研究现状分析为我国ESG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促进ESG在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平稳落地。

二、ESG评级机构介绍

随着近几年ESG的快速发展, 全球范围内众多机构都已将ESG作为考量因子纳入自身的研究及投资决策体系中, 许多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及监管机构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政策, 要求上市公司自愿自主或强制性披露ESG相关信息。 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发布的《2020年全球可持续投资回顾》, 截至2020年初, 全球五个最大市场的可持续投资总额已高达35.3万亿美元, 欧洲的ESG投资规模占其资产管理总规模的45%, 美国的这一数字是33%, 而中国只有不到2%, 远低于发达市场水平。 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ESG理念的觉醒, 在ESG投资已成为国际市场主流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ESG评价体系建设也加快了脚步。 目前, 全球ESG评级机构数量已超过600家(中国仅20家左右)。 其中: 国外著名的评级机构有KLD研究分析公司(KLD)、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Sustainalytics、汤森路透、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和Vigeo Eiris等; 国内著名的评级机构有商道融绿、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简称“社投盟”)、嘉实基金、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简称“中财大绿金院”)、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华证”)、润灵环球(RKS)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等。 表1列示了国外7家评级机构的简单介绍及其官方网站网址, 表2列示了国内7家评级机构的简单介绍及其官方网站网址。 网站上有各评级机构详细的ESG评价指标体系介绍, 本部分不再赘述。

三、ESG评级机构ESG评级结果的应用

随着ESG的快速发展, 投资者对于公司在非财务信息方面的判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企业的ESG评级结果, 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依赖ESG评级进行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 本节将系统梳理国内外主流ESG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一)ESG评级结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当前学者们对ESG的定量研究多数建立在一些知名第三方ESG报告和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基础上。 部分学者采用KLD数据库作为研究基础, 探究企业社会责任(CSR)表现: Deng等[17] 以KLD评级指数表示CSR, 并将CSR整体表现纳入企业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中, 研究发现收购方CSR对收购方短期并购绩效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 Davidson等[18] 同样采用KLD数据对CSR进行评分, 以研究物质至上主义的CEO对CSR的影响; Awaysheh等[19] 以KLD数据库的企业社会评级对CSR进行测量, 检验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部分学者采用汤森路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研究基础, 探究企业ESG得分表现: Drempetic等[20] 提出, 现有文献中忽略了对ESG成绩的全面调查, 在利用汤森路透ASSET4 ESG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探究企业规模对企业ESG得分的影响, 并指出目前的ESG得分并不能真实地衡量一家公司的可持续性绩效, ESG得分还取决于提供ESG数据的可用性和公司规模; Rajesh[21] 将ESG得分与可持续性绩效指标相关联, 使用汤森路透提供的ESG得分作为企业ESG的评价框架; Lee等[22] 为了研究企业的ESG评级与财务回报和风险之间的关系, 采用汤森路透ASSET4的ESG评级数据, 构建了多种类型的投资组合, 以确定投资者的一系列风险偏好及其对企业面临的金融机会和风险的总体信心。

部分学者采用其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研究基础: 操群和许骞[2] 等参考联合国责任投资倡议组织(UNPRI)针对ESG的考量因素、Vigeo可持续评级数据库等, 从ESG的三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金融ESG的衡量指标, 为金融机构、组织设立和评判其他企业ESG方面的表现提供了若干借鉴。 晓芳等[23] 以2015年商道融绿公布的上市公司ESG评级数据, 研究了上市公司ESG评级对于审计收费的影响。 Surroca等[24] 基于KLD数据库, 考虑了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和环境五个利益相关者群体, 并使用Sustainalytics平台数据库提供的评分方法按门类和国家进行平均, 计算出企业社会责任绩效。 研究结果发现, 企业责任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不显著, 两者通过无形资源的中介作用形成间接影响关系。 Widyawati[25] 指出, 由于ESG评级的质量存在缺乏透明度和缺乏标准化两个问题, 使得ESG评级的测量质量值得怀疑。 该研究收集了各评级机构2009 ~ 2013年期间关于评级方法的公开披露信息, 以此构建ESG评级的维度。 该研究最终指出四个ESG评级可能对ESG结构有不同的解释, 并在可持续性主题方面有不同的关注点, ESG评级的用户必须选择与应用评级特定情境一致的评级。

(二)ESG评级结果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1. ESG指数产品。 随着ESG投资理念的发展, 国内外主要的ESG評级机构都推出了ESG指数及衍生投资产品。 国外ESG指数产品包括:多米尼400社会指数、富时社会责任指数、Dow Jones系列指数、罗素1000指数、MSCI新兴市场ESG指数和MSCI所有国家世界指数等。 国内ESG指数产品包括:融绿—财新ESG美好50指数、万得·嘉实ESG系列指数、中证华夏银行ESG指数、中证ESG 120策略指数、博时中证可持续发展100指数、中证嘉实沪深300 ESG领先指数和沪深300 ESG指数系列等。

2. 基金理财类产品。 主要有兴全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国内首支ESG投资基金)、Ishares MSCI KLD 400 Social ETF(交易型开放指数基金)、Xtrackers MSCI USA ESG Leaders Equity ETF、华夏理财“ESG固定收益增强型”、兴银理财“财智人生ESG1号”、华夏银行“龙盈ESG固收”和苏州农商银行“锦鲤鱼绿水青山ESG主题”等产品。

3. 其他产品。 2016年, Morningstar(晨星)与Sustainalytics合作, 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可持续投资组合分析; 2018年, 商道融绿与WIND合作, 社投盟与WIND合作; 2019年, 嘉实基金与彭博合作, 使用彭博巴克莱指数开发新产品; 2020年, 华证指数、嘉实基金与WIND合作。 至此, 商道融绿、社投盟、华证、嘉实均在WIND金融终端定期公布上市公司的ESG综合评级结果。 2020年, 新浪财经ESG频道引入社投盟评级数据; 2021年, 商道融绿ESG评级数据正式登录彭博终端, 成为首家数据登录彭博终端的中国本土ESG评级机构; 2021年, 证券时报创新医药部携手润灵评级发布《证券时报——润灵评级医药行业上市公司ESG评估报告》; 2021年, 中证指数公司成为境内首家ESG指数通过IOSCO(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准则独立鉴证的指数机构。

总体来看, 国内ESG评级机构ESG评级结果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推广方面仍需加强。

四、国内外ESG评级机构ESG评价体系的比较

不仅投资者日益依赖ESG评级来获得对公司ESG业绩的第三方评估结果, 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依赖ESG评级进行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26] 。 在ESG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ESG评价体系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便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部分在对各评价体系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将国内外主流ESG评级机构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找到现有ESG评级机构的内在缺陷, 为我国ESG评价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定性比较

根据国外和国内主流ESG评级机构构建的ESG评价体系, 表3、表4列示了国外和国内ESG评价体系的对比情况。

(二)定量比较

为进一步探究ESG评级结果的差异性和权威性, 表5提供了国外主要ESG评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以2017年为基准数据选取年度, 公司总样本为924家。

由表5可以看出, 4家ESG评级机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处于较高水平, 但MSCI和KLD这2家评级机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相对较低。 这表明当前大多数ESG评级机构倾向于对ESG表现较好的企业进行跟踪评级, 而较为通用的MSCI和KLD评价标准更为严格。

近年来, ESG评级机构数量增长迅速, 与ESG评级机构数量众多这一事实所不符的是评级机构ESG评级结果的低相关性。 表6列示了目前国外主流的6家ESG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相关性。 从中可以看出, 各评级机构ESG评级结果的相关性不高, 相关系数总体在0.38 ~ 0.71之间, 平均仅达到0.54左右。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ESG评级发展现状和相关性, 本文根据ESG评级数据的完整度和权威性, 选取华证指数、商道融绿指数和社投盟指数3家评级机构的指数进行研究, 以2019年为基准数据选取年度, 总样本公司为441家。 国内主要ESG评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 国内样本数据较少, 还不到国外样本数据的一半, 且平均值和中位数普遍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水平有待提高, 亟需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并加强对其的监管。

国内市场的ESG投资和评价起步较晚, 三家国内主要评级机构ESG评级结果的平均相关系数只有0.26, 总体在0.13 ~ 0.40之间, 总体相关性较低, 可见ESG评价的分歧同样存在于国内市场。 国内主要ESG评级机构评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检验结果见表8。

(三)比较结果分析

根据国内外评价体系的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可以得出ESG评级存在以下现象: 第一, 国外ESG评价体系发展程度较高, 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有ESG评级研究的社会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有限[29] , 大多数市场主体缺乏对ESG的基本认知, 企业在ESG信息披露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 信息披露质量较差[30] ; 第二, 不同评价体系的结果一致性较低, 相关性不高, 甚至对于一些公司会给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三, 评价体系主要面向部分行业或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 尚未建立完善统一的ESG评价体系,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ESG评级结果存在分歧。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技术、社会背景等。 本文参照Berg等[28] 归纳的ESG评级结果出现分歧来源, 并在表9中列示了导致ESG评级结果分歧的原因, 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原因。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 绿色、低碳、创新既是发展要求, 也是发展机遇。 发展中国家的ESG发展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市场水平, 而我国目前的ESG虽高速发展, 但仍处于初期, 存在一定的不足。 从评级对象来看, 目前大部分ESG评级机构的评级对象为上市公司, 缺少对非上市公司的关注, 无法满足投资者对全市场覆盖的需求。 从评级数据来源来看, 当前我国并未针对ESG相关信息披露提出明确要求, 大量企业也并未进行ESG相关信息的披露, 数据可获得性较低; 已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等公开报告也多以描述性披露为主, 对一些负面指标鲜少涉及, 且不同企业披露数据差别较大。 从评价体系的指标设定来看, 国内ESG指标体系缺少充足的ESG信息披露制度支撐, 也缺乏有组织、有规模的机构来主导建立一套标准、成熟、应用广泛的指标体系, 因此评价过程不透明、指标设定偏定性、评价方法偏主观; 国内ESG评价体系指标照搬国外, 尚未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未能体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要求和乡村振兴等新发展理念。 从评级方法来看, 大部分机构采用指标赋权法, 权重设计主观性强, 不同评级机构对同一指标的赋权差别较大。 从数据库的更新频率来看, 国内目前由机构构建的ESG评级数据及结果的更新频率较低。

(二)建议

自2004年联合国首次提出ESG概念以来, ESG作为一个舶来品已经在原出口国经历了一番唇枪舌战的洗礼。 虽然我国当前ESG整体规模和市场渗透率较小, 但海外资金方的要求、政策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中国国际化进程的需求这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着我国ESG市场的发展。 而要想发展我国ESG市场, 有效的ESG评级不可或缺, 针对上述国内ESG评级的现有问题, 本文提出我国未来ESG发展的几点建议:

1. 提高市场主体的ESG认知。 我国的ESG发展总体上后发于欧美经济体, 但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加大对ESG理念的普及宣传力度, 使更多投资者了解ESG理念的含义和价值, 充分利用已有全球性成果提高企业ESG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通过教育培训, 培育商业个体的ESG意识, 让企业认识到ESG投资可以形成正和博弈; 利用国家强制力保障政策法律和市场环境朝着企业积极拥抱ESG理念的方向发展; 利用政府举措建设强有力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管机构、研究机构, 四位一体, 加强组织之间的协同性和耦合性, 多维发力, 系统推进。

2. 加强ESG信息披露建设。 ESG信息披露是ESG评级的基础, 在充分考虑本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联合相关机构从整体上完善ESG框架, 加快制定统一的ESG信息披露准则, 在适应我国特色国情的基础上主动与国际接轨, 以一定的强制性帮助所有企业建立起ESG的发展理念。

3. 构建中国特色ESG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A股市场业已存在多个ESG评价体系, 但各个评价体系的标准并不统一, 导致其评级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且国际ESG评级机构是远距离研究中国企业, 在对我国企业进行ESG评价时容易“水土不服”, 很难保证能够充分反映我国企业ESG的真实状况。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我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推广ESG理念的同时, 要注重发展培育本土ESG评级机构, 提高本土ESG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 建立中国特色ESG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适合我国的行业规则, 构建中国企业ESG评级数据库, 并根据政策变动情况定期进行调整, 通过迭代的方式提高评估的准确度。 最后, 在实现统一标准和强制披露的前提下, 争取让更多的优秀企业进入 MSCI等国际一流的ESG评级, 让中国ESG评级与国外ESG评级互认, 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ESG开放”。

4. 加強ESG生态系统建设。 ESG是一个系统工程, 企业是ESG生态系统中的主体, 而其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ESG评级机构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等都是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参与者。 要加强ESG生态系统建设, 必须明确各参与方的主要职责。 首先, 政府监管部门要发布企业ESG信息披露要求并以强制力保障其实施。 其次, 理想的生态系统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及强制监管, 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自觉行为, 企业要在ESG理念指导下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及风险管理内控体系, 使可持续发展议题对标企业管理制度。 最后, 要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 使其能为ESG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

综上所述,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ESG就是企业在以自身竞争力为支点的前提下, 推动企业走向辉煌的杠杆。 ESG作为“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战略支撑, 是完善中国特色绿色金融体系众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也是联结我国企业落地“碳中和”举措的重要路径支持。 通过制定合理、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 设计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ESG评价体系, 从而发展中国特色ESG生态系统, 推动中国企业ESG发展, 助力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安国俊,訾文硕.绿色金融推动自贸区可持续发展探讨[ J].财政研究,2020(5):117 ~ 129.

[2] 操群,许骞.金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体系构建研究[ J].金融监管研究,2019(4):95 ~ 111.

[3] 全晶晶,李志远.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J].投资研究,2020(2):147 ~ 158.

[4] 齐岳,赵晨辉,李晓琳等.基于责任投资的ESG理念QDII基金的构建及绩效检测研究[ J].投资研究,2020(4):42 ~ 52.

[5] 单令彬,李丰杉,丁颖涌.企业承担环境责任能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吗?——基于股权资本成本视角[ J].投资研究,2021(2):71 ~ 91.

[6] 李文钊.环境管理体制演进轨迹及其新型设计[ J].改革, 2015(4):69 ~ 80.

[7] 朱武祥,宋勇.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J].经济研究,2001(12):66 ~ 72+92.

[8] 凌士显,刘澳.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管理层激励与企业创新——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J].金融监管研究,2020(9):50 ~ 65.

[9] 金融投资机构经营环境和策略课题组,闫伊铭,苏靖皓等.ESG投资理念及应用前景展望[ J].中国经济报告,2020(1):68 ~ 76.

[10] 盛瑞生.ESG驱动了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J].董事会,2019(11):50 ~ 53.

[11] 平新乔,郑梦圆,曹和平.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与“十四五”时期碳减排政策优化[ J].改革,2020(11):37 ~ 52.

[12] 潘家华,廖茂林,陈素梅.碳中和:中国能走多快?[ J].改革,2021(7):1 ~ 13.

[13]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徐翔,吴舒钰,李稻葵.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十四五”开局之年: 加快完成疫后恢复是重中之重[ J].改革,2021(6):1 ~ 16.

[14] 魏文栋,陈竹君,耿涌等.循环经济助推碳中和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9):1030 ~ 1038.

[15] 中国工商银行绿色金融课题组,张红力,周月秋,殷红等.ESG绿色评级及绿色指数研究[ J].金融论坛,2017(9):3 ~ 14.

[16] 周方召,潘婉颖,付辉.上市公司ESG责任表现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科学决策,2020(11):15 ~ 41.

[17] Deng X., Kang J., Low B. 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takeholder value maximization:Evidence from merger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1):87 ~ 109.

[18] Davidson R. H.,  A. Dey, A. J. Smith. CEO materialism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Accounting Review,2019(1):101 ~ 126.

[19] Awaysheh A., R. A. Heron, T. Perry, J. I. Wils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20(1):965 ~ 987.

[20] Drempetic  S., C. Klein, B. Zwergel. The Influence of firm size on the ESG score: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atings under review[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20(2):333 ~ 360.

[21] Rajesh R.. Exploring the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s of firms usin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score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47):965 ~ 987.

[22] Lee D. D., J. H. Fan, V. S. H. Wong. No more excuses! Performance of ESG-integrated portfolios in Australia[ 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20(61):2407 ~ 2450.

[23] 晓芳,兰凤云,施雯等.上市公司的ESG评级会影响审计收费吗?——基于ESG评级事件的准自然实验[ J].审计研究,2021(3):41 ~ 50.

[24] Surroca J.,  J. A. Tribo, S. Waddock.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role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5):463 ~ 490.

[25] Widyawati L.. Measurement concerns and agreement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ratings[ J].Accounting and Finance, 2020(61):1589 ~ 1623.

[26] 陈宁,孙飞.国内外ESG体系发展比较和我国构建ESG体系的建议[ J].发展研究,2019(3):59 ~ 64.

[27] Liang H., Renneboog 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le fina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Z].Working Paper,2020.

[28] Berg F., Koelbel J. F., Rigobon R.. Aggregate confusion:The divergence of ESG ratings[Z].Working Paper,2020.

[29]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探索符合中国市场特质的ESG投资之路[ J].董事会,2019(9):32 ~ 35.

[30] 孙冬,杨硕,赵雨萱等.ESG表現、财务状况与系统性风险相关性研究——以沪深A股电力上市公司为例[ J].中国环境管理, 2019(2):37 ~ 43.

(责任编辑·校对: 罗萍  刘钰莹)

猜你喜欢

信息披露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税的会计核算与处理
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国内外证券注册制比较研究
商业特许经营法律制度研究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