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筑梦人”
2022-03-26严德本
严德本
“筹集18万元设立专项奖学金的徐爱辉老师……”这是2020年9月6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大山深处走向教育合作凯歌——江苏海安和云南宁蒗的32年教育结对之路》新闻报道中的一句话。这短短18个字,对于海安市立发高级中学的老师们而言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徐爱辉?他这个支教的‘海安舅舅’不仅教书,竟然还筹钱设立了专项奖学金?!”对于立发中学的同事们而言,“立中徐舅舅”的这一举动鲜有人知。
徐爱辉老师是第九批海安支教老师,他给同事们的印象是少言寡语,不善交谈,对学生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家里的同事们从媒体上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才通过他资助的学生和少数几个知情人了解到了他筹钱设立专项奖学金的事。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地处云南、四川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为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32年前,一群海安人来到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创办学校,由此开启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间,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师前赴后继,奔赴小凉山,其中包括了徐爱辉老师在内的20多名立发中学的老师们。
为了让贫寒的学子安心学习,徐爱辉老师2016年来宁蒗支教后,对学生家庭情况深入調查了解,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当地学生的贫困情况。一些同事同学朋友和过去的学生了解情况后,表示他们没有机会来支教,但要为海安和宁蒗的支教事业作一点贡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比起这些孩子要好得多,对他们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在徐爱辉老师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同事加入到了资助学生的队伍中来,周兆勇等立发中学的老师还通过他一对一资助宁蒗各类贫困学生76人,每位学生每年一千元,其中宁蒗民族中学高中生70人(其中三个海安班共计51人),另外有5名初中和小学生及1名大学生。计划共资助约21万余元,目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19万余元。学生们平时都经常和资助人沟通,都给资助人写了感谢信。有3名海安资助人曾全家到宁蒗来看望过被资助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34年间,一批又一批的像支教老师徐爱辉式“海安舅舅”,牺牲了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书写一个个传奇。这群远山深处的“筑梦人”用自己的热情和忠诚,让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像徐爱辉老师这样的新“舅舅”的故事也在精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