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手的是人情温暖

2022-03-26

世界博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商店慈善物品

“自我”或者说“自我意识”,是西方个体及社会心理得以建构和延续的基石,外国人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让人觉得他们“唯我独尊”,但“唯我”的个体理念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大爱无疆的情怀,比如做公益事业。在国外做慈善毫无门槛,参与者不必很富有,也不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捐赠的物品未必是要崭新的,爱心传递的是爱和温暖。不起眼的二手货在慈善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慈善事业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慈善起源于100多年前的美国。1902年,青年牧师埃德加目睹了城市底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在波士顿开始了他的慈善超市之旅。他和伙伴们在富人区挨家挨户宣传,鼓动他们捐赠闲置衣物,然后雇佣失业人员将其修复,再分发给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当时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售卖获赠物品盈利,将所得善款用于支付修缮捐赠品的工人的工资。

另有人认为,英国才是慈善商店的最初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家慈善商店创立于1899年的英国,由伍尔夫汉普顿盲人基金会运营。两次世界大战让这种模式迅速生根发芽。一战时,伦敦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筹款方式,就是由商铺便宜卖出市民捐赠的物资。通过这种方式,一些小商铺为红十字会募集了5万英镑。到二战时,这样的商铺更为普及,红十字会甚至在伦敦的邦德街设立了第一家正式的慈善商店。正是这种将货物转换为现金的结果,使慈善零售业务诞生。

2019年9月,乐施会在英国牛津市郊的一个商业园区开设了一家“超级慈善商店”,其规模是乐施会普通商店的12倍。

在这期间,陆续出现了超过200家类似的店铺,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乐施会慈善商店。乐施会于1948年在牛津宽街开设慈善商店,是以卖二手书起家的。如今,它已是欧洲最大的二手书零售商,在全英开设了100多家旧书店。不仅如此,乐施会还是英国第一家开设专卖音乐产品慈善商店的机构,在英国有1000多个“书籍和音乐银行”。如今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店,在英国本土已超过700家,已发展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之一。

20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进入一次性消费时期,社会文化由战争时期的“制造与修补”转变为“购买和丢弃”,大量物品被捐赠给慈善机构,再由慈善超市出售转为现金。在此后的20年里,许多慈善机构纷纷效仿,开设慈善商店,慈善超市由此得到迅速扩张。如今英国的慈善商店遍地开花,全英大约有1.1万多家,83%在英格兰,9%在苏格兰。

乐施会救济南苏丹遭受饥荒的人们。

慈善事业的运营模式主要是接受、处理和销售市民捐赠的闲置物品,用义卖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提供职业培训和安置就业场所。也有些慈善商店依托于救助儿童、癌症研究等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及基金会,销售所得为对应的项目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慈善商店不是大家扔垃圾的地方,它们对捐赠物品的接受和筛选很严格,捐赠物品由在慈善商店市场经验丰富的人仔细分类,以确定什么东西可以卖,什么不能卖。卖不出去的商品最终可能会卖给破布公司、垃圾收集者和其他个人,毫无价值的物品将被丢弃在垃圾填埋场。在某些地区,对慈善商店的捐赠可以免税,由于税务机关接受捐赠物品的价值作为扣除额,因此捐赠者必须选择一家政府认可的慈善机构经营的商店,而且还需要取得货物收据。

百年来,慈善商店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也逐渐结合当地的文化、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如今,美国“善为”遍布全国,并在世界37个国家中有会员,大部分美国人已经习惯去慈善商店购买日常用品以及捐赠闲置物品。在欧洲很多国家,慈善商店随处可见。亚洲和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二手货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法国巴黎市有一个叫做“以马忤斯”的非营利组织,其成员主要来自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志愿者,每年在凡尔赛展览馆举行盛大的旧货沙龙,义卖所得会被用于资助残障人士,让他们获得新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勇敢生活。在2.2万平方米的展馆里,汇集了全法150个城市收集来的26万吨的二手精品,吸引了2万多位访客。沙龙中物品的价格,平均比市价便宜60%—70%。其中有5万本二手书,从0.5欧元/本起价。要知道,书籍在国外是很贵的,就连学生们上学也只能借阅学校的课本,而不是拥有自己的课本,所以,这个价格绝对暖心。旧货沙龙讓爱淘旧货的民众买得开心,同时又支持了公益,真是一举两得。

近年来,欧元区所面临的通货紧缩威胁引发人们对消费观念的重新思考。德国和奥地利于2012年发起了食物免费分享风潮,有一些回收“二手食品”的非营利组织把目光投向了商店、超市和酒店里那些不够新鲜的、要被丢掉的食品。他们的工作人员会将食物收集起来并进行选择和处理,按需分发给流浪汉、穷人和老人。

德国救济餐桌联合会有6万多名义工,管理着3000多个食品发放点。志愿者们将质量尚好的剩余食物从生产者、经销商和社会各界处收集起来,再定期分发给有迫切需求的人,在食品过度供应和短缺现象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慈善商店对捐赠物品的接受和筛选很严格,捐赠物品由市场经验丰富的员工仔细分类,以确定什么东西可以卖,什么不能卖。

 “善为”在北美有很多家连锁店,其中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这家是全美排名前十的捐赠处,每天会迎来两三百人次捐赠各式各样物品。

二手货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其中一家名为“救济餐桌”的公益组织,每天早上8点开着运货车,沿着固定路线收集超市、面包房、旅馆等即将被丢弃的“二手食品”。运货车开回来以后,四五十个工作人员负责挑选、处理收集的食品,大概有一半还可以吃,剩下的就扔进垃圾箱。他们将旧厂房翻修改造成活动场所,设有专门的食品商店。一些无家可归者、家庭主妇和老人会排队领取免费食品。普通家庭如果需要,也可以象征性地最高付1欧元买这些食品。而街边的二手物赠送文化,也是物资再利用的最直接方式,同时营造了城市居民互助友善的氛围。

“英国长者服务”组织是2009年合并了两个关爱老人的组织后新成立的。它是全英最大的关爱老人的组织,全心致力于提高老人们晚年的幸福和健康。除了开设470家慈善店筹集资金,还下设了170个社区组织。招募的志愿者可在总部、慈善店或社区工作,甚至有上千名志愿者专门负责为老人们钩毛线帽,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英国的慈善商店一年可募集2.7亿英镑的资金,用于医学研究、海外救援、环境保护、生病和贫困儿童救助、动物福利以及帮助无家可归者和残疾人的项目上。

“善为”是美国最大的慈善旧货企业之一,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变废为宝,回馈社会”的故事。“善为”在北美有很多家连锁店,其中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这家是全美排名前十的捐赠处,每天会迎来两三百人次捐赠各式各样物品。捐赠人的善举当然也得到了社会的回报,捐赠处通常会给捐赠者提供税票,作为减税的依据。要问捐赠动机,人们通常会说:“家里的旧东西,如果我能拿它做点什么,总比扔了好。我捐出来,别人就能拿它派上用场,或者有人把它买回去,延长其使用寿命。”

我来加拿大不久,美国五角大楼遭遇空难,经济受到重创,失业率飙升,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微薄的工资只能维持付房租、吃饭等基本开销,花钱给孩子买玩具就显得太奢侈了。然而,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的,在朋友的指点下,我去“善为”在多伦多的一家门市碰运气,因为商店就在我下班的路上,十分顺道。

有一次,我看见一辆粉红色儿童自行车很漂亮,成色又新,标价才5块钱,我就拎回了家。这辆车为我女儿的童年不知带来了多少快乐!夏天晚饭后,她和朋友一起在她们小学校操场上你追我赶地赛车,可真拉风!我还用两三元钱买过二手的溜冰鞋、旱冰鞋、滑板车、雪橇等原价很贵的儿童用品。如果没有二手店,我不知道三五块钱能为女儿带来什么,也许只有一个皮球、一个麦当劳套餐的快乐了。有了二手店撑腰,我敢大胆地说:“贫穷不能限制孩子童年的快乐。”这种存在了百年的公益载体——慈善商店,在全世界传递着平等、尊重和可持续的善意。

在发达国家,也有贫穷现象,比如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市,每10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亚省有7.7万名儿童生活在贫困中。在加拿大,对于单亲母亲或低收入家庭来说,食物和住宿开销占到总收入的70%。卡尔加里为了帮助这个群体,于1992年设立了“有需要的妇女协会”,不仅开设商店,还创办公益项目,并将所有商店收益用于帮助女性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针对单亲母亲、離婚后女性、经济困难者和新移民。它们的货品大多来自市民捐赠的二手货,也有商家捐赠物品,大家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目前,许多国家不仅致力于本国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救助事业,还放眼全球,帮助国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就说说身边的例子吧。我们学校有位教体育和戏剧的男老师,组织了一个名为“给肯尼亚的眼镜”的俱乐部,向全校师生募捐他们派不上用场的眼镜,捐赠给非洲人民。我们家4口人都是“四只眼”,每1—2年都要配新眼镜。在加拿大配眼镜很贵,在“好市多”最低也要100多加元,旧眼镜虽然没用了,可是成色很新,舍不得扔,一年年攒下来占了书桌抽屉的很大空间。我真高兴这一大推的旧眼镜能找到新家,并且能继续为配不起眼镜的非洲人民服务。真是一举三得:既省了我的空间,也省了非洲人的钱,还为地球避免了资源浪费。

我邻居在市政府工作,负责环境研究问题。我的孩子比她的大一两岁,我每年都把孩子穿小了的衣服给她家孩子。她的同事参加了一个支援非洲的活动,她知道我家衣服多,便向我募捐,我给了她两大袋衣服。我邻居的儿子在蒙特梭利小学读书,学校要募集旧衣服做成破布条,我也给了她两小包,家里清爽了,我的心情更是愉快。

国外对二手货的青睐,可能缘于它传递出的正能量。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让人感到莫名的暖心。话说回来,加拿大人真的是很有爱心。我女儿小的时候,我准备回国住一阵子,怕她忘记英文,就想在社区出售的活动中寻一些儿童绘本,当时有很多家都以10分钱一本出售。我想多买几本,并向那户人家说明原因,没想到男女主人都很热情,让我等一等。过了一会儿,男主人从屋里出来,抱了一堆书,还有精装本。他弯下腰来对我女儿说:“希望你回去后没事就读一读,别忘了英文。”他还送给我女儿一些当时流行的天线宝宝等玩具,说他们家孩子大了玩不到这些,希望我女儿喜欢。他们没有华丽的语言,就是简简单单的平常话,但我真的很感动,到今天都记得这些人给过我们的帮助。我也愿意将这种行为传递下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巴黎第三區玛莱区市政厅院子里交易儿童用品的跳蚤市场。

加拿大的孩子们从上小学起就参与很多这样的活动,不仅有爱心,也富有同情心,更愿意参与。我们家孩子也在邻里间募集过食物捐给贫穷国家的儿童,让那里的孩子们也能过个快乐的圣诞节。令人感动的是,邻居们特别支持孩子们的爱心培养。当我们家孩子接过一对老夫妇递上的几袋意大利面和豆子时真诚地道谢,他们却说:“我们也感谢你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非常乐意捐食物!”

我们邻居老奶奶很有意思,有一天她拎了一大袋矿泉水瓶来敲我家门:“我有很多瓶子,我想也许你们家孩子拿去学校能给班级攒点活动经费。”她指的是一种中小学里常搞的募捐活动,就是每个孩子把家里可回收的饮料瓶带去班里,由老师统一送到回收站换取退瓶费。尽管当时儿子的小学并没有这项活动,但我们还是把瓶子收下换取了退瓶费,在之后班里发起募捐活动的时候捐了出去。我女儿上中学时还在同学妈妈的带领下,在她们社区挨家挨户募集饮料瓶,然后那位妈妈带她们一起去退瓶子,让她们把钱交给老师。

募集物品捐给贫穷国家的儿童,加拿大的孩子们从上小学起就经常参与这样的活动,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及同情心。

近几年,我们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迷你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不太大的柜子,有的做成小房子的形状,有的做成树屋,等等,里面是市民捐赠的图书,每个想看书的人都可以去取一本回家阅读。读者通常用自己不看的书去交换,看完后再去换。我的好友爱丽丝·提本在她家门口也做了这样一个迷你图书馆,供邻居和路人使用。她说:“想想看,冬天下雨不方便出门时,喝一杯咖啡,躺在沙发上读读书,多惬意啊!”

我还想告诉大家,在欧美,捡漏也是一种文化。人们会把淘汰下来的旧物品放在自家车道前的空地上,贴一个“免费”字样的牌子,意思是“好使着呢,拿走不谢”。不想要的沙发、自行车、玩具、家具、电视、冰箱、餐具等,就放置在街边,谁想要都可以捡,不会有人看不起捡漏行为,东西的旧主人反而会为自己的“老伙伴”找到新主人而高兴。如果赶巧,当您捡人家东西时被主人看见,主人还会大声对您说声“谢谢”。在国外,拾荒并不可耻。我家淘汰了几把橡木餐椅后,朋友在她家社区散步时看见4把仿皮坐垫实木靠背餐椅挺不错,就回家开车把它们捡来送给我。这几把椅子用到现在还没坏,和我的新餐桌也毫不违和,所以,搬家时我也没舍得扔掉。

这些旧东西并非没有价值,在“你扔我捡”的转手间,我们触摸到的是人情温暖。如果人家的垃圾是我的宝贝,为何要拒绝呢?如果我的垃圾是人家的宝贝,为何不给予呢?

(责编:马南迪)

猜你喜欢

商店慈善物品
二手商店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天边的白云商店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慈善义卖
逛玩具商店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