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低语境文化论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研究
——以《小雅》中“鹿鸣之什”为例

2022-03-25宁小雨张世蓉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关键词:雅各许渊冲文化背景

宁小雨,张世蓉(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作为我国的首部诗歌总集,《诗经》 从各个角度生动展现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古代人民生活,具有高度的文学、文化价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译者对其进行译介。《诗经》英译本版本繁多,其中英国汉学家理雅各(Legge)所译的The She King(1871 年版) 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所译的Book of Poetry(1993 年版) 分别是国外和国内的第一部英语全译本。这两版译本在《诗经》翻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广受好评,属于《诗经》众多英译版本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以往研究中, 有众多研究者根据不同理论从多种角度对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译本进行了对比和比较。相关研究大多数都是从翻译角度入手,对译本中部分意象[1]、名物[2]等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也有部分研究从其他视角分析了两译本差异及其出现的原因,如成芳霞、蒋咪咪[3]结合识解理论探讨了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识解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有研究在分析中提到,有一些译本差异由文化因素引起[4],但总体看来,目前从文化视角解读译本差异的系统探讨仍然有限。此外,现有研究的研究对象和选取例证多以《国风》部分的诗篇为主,对其他篇章的关注相对较少。

翻译不只是词语的翻译,更是文化的交流,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在翻译中的影响。本文以《诗经·小雅》中“鹿鸣之什”十首诗为例,结合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对比研究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译本, 旨在从文化视角解读译本差异。

一、高低语境文化论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提出,人类交际都受语境影响。 语境是指围绕一个事件的信息,它与事件的意义密不可分[5]7。 根据在交际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霍尔在其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一书中将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即HC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即LC culture)。 他认为,在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过程中, 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或内化于个人,极少存在于清晰的、被传递的信息中;而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正好相反,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之中[6]91。高、低语境文化在语境依赖程度和语言表达习惯两个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高语境文化成员在交际中对语境依赖程度高,更善于获取和解读语境信息, 语义通常呈现于言语之外,需要由听话人进行解读;而低语境文化对语境依赖程度低,更重视显性言语信息,语义多通过清晰的语言文字表述。

每一种文化中都同时存在高语境模式和低语境模式,但文化整体会有高语境或低语境的偏向。总体而言,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文化可归类为高语境文化,而美国及大部分西欧国家的文化属于低语境范畴[7]。

二、高低语境文化论与翻译

在翻译领域, 部分研究结合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进行翻译研究, 探讨了译入语与译出语的文化差异带来的一些翻译问题,然后结合实例,对汉英笔译和口译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姜欣等[8]分析了汉语典籍文本这一高语境文化产物在英译中的文化错位和重新定位,并通过例证提出了三种相关的翻译策略。这些研究主要以某一代表性译本为例, 分类探讨面对译入语与译出语文化差异应如何消除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事实上,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之间同样存在文化差异。对于同一作品,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产出不同译本, 这些译本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部分源于文化因素影响。 然而目前运用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分析不同译本之间差异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结合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对比研究《诗经》译本,从文化视角来分析译本差异将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三、译本差异分析

根据霍尔的观点,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典型的高语境特征, 而英国文化更偏向于低语境文化[9]136。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许渊冲和英国文化的理雅各在翻译《诗经》时出现的差异中有部分其实是高低语境文化差异的体现。 本文将从语境依赖和语言表达两个角度举例分析许渊冲和理雅各《诗经》译本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语境依赖

在高语境文化中, 语境在编译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信息储存在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因此在交际时高语境文化成员多重语境、重“意会”。而在低语境文化中,语境所蕴含的信息相对较少,大多数信息需明确编码表达出来, 所以低语境文化成员在交际时更重言语、重“言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7]。

在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中, 来自不同语境文化的译者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差异必然会对翻译中信息的解码与编码造成影响,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

1. 语境信息vs 文本信息

对比中发现, 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译本在文本信息和语境信息的处理上存在明显差异。

以《鹿鸣》中的一句为例:

例1:

原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鹿鸣》)

许译:If you love me, friends dear, /Help me to rule the State.[10]172

理译:The men love me, /And will show me the perfect path.[11]1

《鹿鸣》是在君王宴会群臣时所唱的乐歌,这句话是君王对客人的致辞。“周行”意为“大道”。对比许渊冲和理雅各的译文,不难发现许渊冲在翻译“示我周行” 一句时更多地考虑到了说话人身份和所处情景等语境信息,将“周行”理解成治理国家的方式,以“Help me to rule the State.” 一句表达出了君王邀请人才辅佐他治理国家的谦逊。 而理雅各将“周行”翻译成“perfect path”, 并在脚注中注释:“周行=大道, or 至道, ‘the great,’ or ‘the perfect way,’ the path of right and wisdom.”[11]3其译文相对而言更侧重于文本所提供的信息, 相关的语境信息并没有通过翻译展现出来。

在翻译中, 许渊冲往往更多地考虑了原文的语境信息,而理雅各更注重通过语言本身来获取信息。作为高语境文化背景的译者, 许渊冲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在翻译时通常会结合语境信息理解文本;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理雅各语境依赖程度低, 交际中绝大部分信息通过文字传达,更倾向于根据文本信息理解和翻译原文。 由此,两者的翻译便产生了差异。

2. 对语境信息的解读

姜欣等[8]提出,汉语典籍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作品,其中所含大部分信息蕴藏在语境之中。《诗经》作为汉语典籍中的典型代表, 文本之外蕴含了丰富的语境信息,这便要求译者在翻译《诗经》时解读隐含的语境信息,结合语境信息理解文本。不同语境文化的译者对于语境信息的解读有所不同, 译本差异也因此而产生。

例2:

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

许译:When I left here, /Willow shed tear. /I ca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10]184

理译: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clouds.[11]17

这是《诗经》中的名句之一。 人们通常认为这一句是描绘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的所思所见,句中将离乡时的春景和归来时的冬景对比, 以景写情,情感深刻。

在翻译“杨柳依依”一句时,两位译者在对语境信息的解读上有所不同。 理雅各译文中所使用的“fresh”和“green”两个形容词表现出了杨柳“依依”的春意盎然,富有生机,对应“春天”这一物理语境信息;而许渊冲以“杨柳落泪”之景描绘柳条垂落之态,在写景的基础上又从侧面展现出了原文未明确表现出来的最初出发离乡之时的依依不舍、离别之哀,增添了一分说话者的心理语境信息。 这是因为低语境文化成员主要是从显性语言中获取信息,更关注“景语”而非“情语”。 而高语境文化成员多寄“情”于文字,“情语”高于“景语”,对语境信息的解读不可忽视。受到自身语境文化背景的影响,两译者对于原文文本背后丰富的语境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 译文也就由此产生了差异。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许渊冲和理雅各译文所表现出的一些差异与两译者的语境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低语境文化的理雅各相比,许渊冲通常更为重视语境因素, 在获取原文的语境信息并进行解读时更为敏锐。这是因为作为高语境文化的一员,结合语境来理解文本含义对许渊冲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而低语境文化背景让理雅各在交际中更习惯于接受文字直接传达的信息, 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弱,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更倾向于理解原文的字面含义, 很难在翻译中时刻注意到文字背后隐含的语境信息。归根结底,这些差异是由两位译者的不同语境文化背景造成的。

(二)语言表达

除了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有差异外,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明显区别。 高语境文化成员更倾向于使用隐晦含蓄的言语编码,将重要信息和语义置于语境之中, 留给听话人来解读与推断。 而低语境文化成员倾向于直接使用外显明确的语言传达信息,将意义表述清楚。

许渊冲和理雅各《诗经》英译版本的差异有部分是源于两种语境文化的语言表达特点不同。

1. 隐晦含蓄vs 外显明确

一般而言, 高语境文化成员在语言编码时言语信息更为隐晦含蓄, 而低语境文化成员所使用的语言更详细具体,语义外显明确。来自不同语境文化的译者所产出的译本自然而然会带有不同的语言编码特点。

例3:

原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

许译:Long, long the way; /Hard, hard the day./Hunger and thirst, /Press me the worst. /My grief overflows. /Who knows? Who knows?[10]184

理译:Long and tedious will be our marching; /We shall hunger; We shall thirst. /Our hearts are wounded with grief, /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11]17

这两句是《采薇》的结尾。 征夫感叹返乡途中行路困难,饥渴难耐,而自身忧伤无人能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许渊冲译文中“Long, long the way; Hard,hard the day.” 一句所传递的言语信息更加模糊,描绘的情景更为抽象概括, 侧重于通过有韵律的表达渲染归途漫漫的艰难气氛。后文“Who knows? Who knows?”以问句形式间接传达了“no one knowsthatmy grief overflows”的含义,语言编码更为隐晦含蓄,但其句式更贴合悲叹之感, 于言语之外传达了征夫悲哀无助的心理语境信息。相比之下,理雅各译文中言语信息更加具体明确, 通过清晰言语信息编码直接表述了“没有人能懂我内心的悲哀”的语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翻译作品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高语境文化背景的许渊冲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言语信息模糊、语义隐晦含蓄的特点,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理雅各在语言表达中言语信息详细具体,语义更加外显明确。译者自身的语境文化背景影响了其翻译中对言语信息的编码, 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2. 以听话人为中心vs 以说话人为中心

在高语境文化交际中, 一般由听话人即信息接收者承担推断语义的责任,听话人需要结合“言外之意”推断文本信息背后的隐含意图。 相比之下,低语境文化交际中由说话人即信息发送者承担清晰沟通的责任, 由说话人负责构建和传达易于听者理解的清晰、有说服力的信息[12]101。

两译本脚注内容差异便体现出了这种文化差异。

为了让译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篇, 许渊冲和理雅各两位译者通过脚注解释了每一首诗篇的主旨和背景。对比两译本脚注的内容,会发现理雅各的注释更加详细。在脚注中,理雅各常常会对诗篇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 甚至在部分诗篇的诗节开头对该诗节所要表达的意图和含义进行整体概括。 如《棠棣》中的第二节、第三节和第七节。

例4:

诗节2:Showing the value of brothers in times of greatest distress.[11]7

诗 节3:Showing the superiority of brothers to friends in emergencies not so extreme.[11]7

诗节7:Brotherly love is necessary to the completion and permanence of connubial joy; A brother should be more than a wife![11]8

可以看到, 理雅各对这三个诗节所要表达的主旨分别做了十分精确简洁的介绍, 帮助读者理解诗篇,获取信息;而在许渊冲的译本中并没有这样的内容。在进行翻译时,许渊冲选择只对诗篇文本进行翻译,再提供一些相关的主旨和背景信息给读者,不对诗篇具体内容做详细解读。 而理雅各在翻译时却常把诗篇中的各种内容在脚注里分析表达得非常清楚,读者不必再自行推断诗篇含义。

一定程度上, 这是因为许渊冲和理雅各分别受到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影响, 在语言表达特点上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区别。 对于高语境文化成员来说,语义是内隐的,很少通过语言编码明确地表达出来。 说话者通常在语言中只会提供部分信息, 意义需要由听话人自行理解。 但低语境文化不同。在低语境文化交际中,语义理解的责任在于说话人,成员们倾向于使用明确的语言编码传达语义,将所有想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等表述清楚, 很少会将信息留给听话人去进行分析。 高语境文化背景下的许渊冲更习惯于由读者自己品读诗篇中的思想感情, 并不需要提供更详细的文本信息给读者来帮助他们理解诗篇的含义。而作为低语境文化的译者,理雅各将诗篇相关信息在脚注中通过清晰的语言编码表达出来,尽可能明确展示给读者。 正因为如此,理雅各的译本脚注内容相对而言非常详细, 而许渊冲译本中少有揭示诗篇内涵的文本。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译本差异部分是文化差异的体现。本文结合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对造成许渊冲和理雅各《诗经》英译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不可忽视的影响。

许渊冲所译的Book of Poetry和理雅各的The She King因受到不同语境文化的影响, 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许渊冲和理雅各分别来自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在理解原文和编码译文时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和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因此,他们的翻译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通过举例说明,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两位译者的翻译确实受到了高低语境文化背景的影响。 成长于高语境文化的许渊冲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 在交际中倾向于获取和解读文本之外的语境信息, 且更习惯于使用隐晦含蓄的语言编码,将语义留给听话人即读者来解读与推断。而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理雅各通常通过语言本身来获取信息, 并倾向于将信息通过清晰编码的语言文字明确传达给读者。语境文化特征反映在译本之中,文化差异带来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译本。

猜你喜欢

雅各许渊冲文化背景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浅谈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