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2022-03-25魏宝丽
魏宝丽
引 言
王维(701-761),字摩诘,又称“王右丞”,精通诗歌、书法、绘画和音乐。他在唐开元和天宝年间以诗歌闻名,特别擅长五言,吟颂山水园林。他的书法和绘画尤为精美,后人将其视为南宗山水画的始祖。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大多是山水田园诗,它们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流露出休闲生活的情趣,诗中充满禅意。
王维禅意思想形成的原因
1.母亲的熏陶造就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的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密切的联系。他深受虔诚的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从小信仰佛教。虽然,儒家的仁政理论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曾在其思想中占据过主导地位,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望和挫折后,佛教和禅宗的观念最终恢复了诗人信仰的主导地位。王维献身于佛教,在禅咏中寻求寄托,实现了自然的解放。他通过禅宗式的朗诵和巡游山水,摆脱了恶政,缓解了内心的压抑,保持了平静的心态,了解了自然,吟诵了自然,理解了禅学,表达了对禅宗理论的深刻理解,虔诚地信仰佛教。他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融佛入诗”,使自己的诗歌充满了禅意、禅学和禅趣。明末清初的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写道:“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他还在《居易录》中评论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眘虚、韦应物祖师语。”这些评论都借助了佛教用语来表述,揭示了王维的诗歌与禅宗的内在渊源和密切关系。
2.受人文、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驱动
在唐代,禅宗盛行,大多数文人与禅宗僧侣和佛教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与禅宗大师聚在一起,谈论佛教和诗歌,因此,在诗歌中使用禅意是自然和流行的。王维将禅意融入自然山水之中,隐匿禅意语言,展示禅学,更加凸显了禅意。表面上看,他只是在描述风景和静谧山水作品,事实上每首诗的每一个夹缝都有佛教梵文的声音。阅读时,可以捕捉诗中描绘的诗意山水和自然风光,获得审美愉悦;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结合诗人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在更深层次上探索诗中蕴含的禅宗哲理,从而引发对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3.避世抒情,禅意浸诗
王维在仕途上的不如意,让他看清了现实政治的腐朽黑暗。尽管现实生活是无奈残酷的,但是他坚持抗争,选择做诗、绘画,寄情于这些洗涤心灵、安逸精神的工具,以求看空世间名利,摆脱生活烦恼,避世抒情,在禅意浸诗、墨色山水中寻求情感的寄托与慰藉。与一些文人雅士不同的是,王维没有完全脱离官场,同时也不用像农夫那样亲力亲为去南山种豆,北山劈柴,为生计发愁,他只是保持着自然超脱闲适的心境。王维以一种禅宗的洞观自若的态度来对待世间的一切,使他对宇宙对人生都能始终保持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将这种心境融入到对一切自然景物的观察当中,融入到对宇宙哲理的思考之中,也融入到自然山水的诗歌创作之中,因而他的诗歌常常显露出一种平淡空澈、心气融合的人生态度和理事无碍、物我圆融的情感心态。以《书事》一诗为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诗中描绘的是细雨刚停、天气转晴、深深静院、门户慢开这一寂静清幽的环境,主人独坐、闲看苍苔、恍兮惚兮、悠然心驰这一清闲静谧的心境。尘世的喧嚣,生活的荣辱,恐怕此时早已忘却,连这青苔也似有若无了。是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还是人心已在青苔色?自然妙趣,宛如天成,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超然境界。
《鸟鸣涧》一诗刻画出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桂花纷落,其境地已是何等的空旷寂寥,而“月出惊山鸟”更是微妙地衬托出夜色中山谷的万籁俱无声,这一瞬间的“动”更反衬出广袤夜空的无比沉寂。这首诗中虽是有动有声,然而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以动态托静态。“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这个“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寂的扩展。桂花轻轻飞落,山鸟啼鸣婉转,更显示出春涧的幽深。这是灵动的气氛,传递出了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这也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深玄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的禅意。
4.适宜的居住环境
王维半隐居在辋川有十几年,即现在的西安市蓝田县中部偏南的辋川镇附近。唐代的辋川山峦绵延,峰峦叠嶂,野藤奇花遍布山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是秦岭北麓一道奇伟瑰丽的风景线。辋川在历史上不仅是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心驰神往的风景胜地,而且还有“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的美誉。蓝田山水的钟灵毓秀在辋川,辋川山水灵性的描画更在王维。蓝田的地理、山水成就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在此期间王维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其中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生活情趣以及闲适恬静的心情。从那时起,他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与禅画
1.学识、才气、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许多画家都爱表现的就是禅宗绘画。禅画,顾名思义,是一种与佛教有关的绘画。王维从小就很聪明。九岁时,他就会书法、作诗、音乐、绘画,年轻时在京城成名,深受禅宗的影响。尽管在修习佛法上,北禅宗注重循序渐进的修炼,南禅宗强调顿悟,但都相信“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所以没有必要专门在山上寺庙坐禅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王维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尽情地挥洒在自然山水之间,他的诗是受他内心的启发而创作的,他的画源于他的思想、感情以及环境,诗画协调,旋律饱满,达到了诗画融合的极高境界。据说他的青绿山水像李思训,水墨山水像吴道子,他的第一幅破墨技法的风景画就消除了以往风景画的浮华气质。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墨分五色,王维只使用水墨,这是在描线的基础上改进了原有山水画,并用绘画技巧促进水墨的发展。他的绘画笔触清新,力度适中,如果细品他的画,自然可以欣赏到优雅独特的艺术品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诗词,为我们呈现出了美丽的山水画图卷,让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有绘画情感的人读他的诗就是品味他的画,看他的画就是品味他的诗情禅意。王维将绘画与诗歌融为一体,他的诗歌朴素简洁,绘画魅力含蓄丰富,意境清晰、开阔、优美。他在作品中勾勒出自己的天地。笔法随意,墨水平静,线条有力而流畅,在他的绘画空间里,意象与笔墨相得益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他以相应的诗歌为文字媒介,表达事物的意义,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世界创造了一个更广阔、更隐秘的艺术空间和自然空间。
2.诗入画,意为先
宋代以前,画上落款只是在画的一角用小字落上画家的名字,没有写诗的传统。而在唐代,王维就“以诗入画”,将诗意融入画中,而不是在画上题诗。尽管他将绘画比作“无声的谚语”,并说诗歌“不亚于绘画”,但他关于诗歌和绘画关系的观点最初影响甚微。北宋的苏轼在评论王维的绘画时首先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书同”。同是北宋的画家郭熙也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从宋代起,擅长诗歌的书画家开始在画上题写诗词,据说“诗、书、画、印四合一”的理论起源于元代,从宋代的苏轼到元代的黄公望,再到明清,诗、书、画、印融合一体的艺术现象,是中国画高雅创作的升华。与西方绘画相比,它的确是中国绘画的一种独特方式。“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也是传统“文人画”的特征。诗、书、画、印的结合,可以融合多种艺术,既可以丰富画面内容,又可以相互反映。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既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王维挥舞着双手追寻着诗情画意,笔间散播着愉悦,笔墨挥洒着骄傲,笔尖流淌着山水,眉间流淌着情感,绽放着五彩缤纷的元素,感受风、霜、雨、雪以及人生的起起落落,展现春、夏、秋、冬不同时节高山流水的魅力,在精美的画卷中演绎才华横溢、悲欢离合的动人传说。王维知识的积累,实现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艺术更加完整而有特色,拓展了绘画领域,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作为南宗山水画的开创者,王维创造了“意先于笔”的写意绘画风格,他的山水诗也具有写意绘画的艺术效果。王维的山水诗从情景交融入手,略去景物的次要部分,突出其主要特点和最动人的部分,努力书写辋川山水的精神、氛围和丰富的个性色彩,表达其审美观念和人生情趣,自然融入诗人所追求的禅宗。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实际的用笔作画之外,往往还有许多空白来表现水面、云彩、天空等,或者单纯的留白,这只是为了在视觉上突出画面的中心内容,所谓“虚拟现实与现实共存,没有绘画的一切都是精彩的画面”,王维无意间开创的南宗画派,也符合南方佛教徒的心意,二者交融于后世的禅宗世界和绘画世界中。作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师,王维受之无愧。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画和画家的影响
王维丰富了山水诗中的禅意,开创了禅意境界的新起点,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和破墨山水,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秦汉时期的绘画形式主要有壁画、石画、砖画和绢画,主要由图形和颜色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体现在艺术中,画中的铭文也是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征。隋代绘画风格承前启后,具有“精、妙、美”的特点。唐代绘画在隋代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山水画相继成熟。盛唐时期不仅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也是一个佳作云集、风格新颖的时代。不同地域文化的绘画手法相互交融和反映,形成了一种流行的新形式。宋代的苏轼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明代董其昌推崇“文人画”,以唐代的王维为其始创者。在明末清初文人画迎来了鼎盛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顶尖的文人画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四僧”,而“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和石涛最为突出。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种元素:品格、知识、才智和思想,有了这四种元素,文人画才能得到提高。文人画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这种“画外之意”是“文人画”的含金量高于“画家画”的根本原因。绘画中的环境是可以描述的,但绘画之外的意境却很难找到,因为“绘画之外的意境”需要丰富的学识和生活积累才能实现。文人画家必须是善诗的文人、任性率直的画家和重视道德的书法家。文人画的特点是诗意、质朴、典雅、清新。在色彩上,重墨轻艳,行笔上洒脱,主题自然野性。它在观点上是写意的,在表达的本质上寻求图像之外的兴趣,而不是注重现实主义。文人画家都以一颗空旷宁静的心,深刻体会大自然的无言之美,也透视生命之根。在万物自由的大背景下,活着的人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也很自在。在这个天人无声交流的契机下,绘画的情感从文人的心中涌出,活跃于画幅上。
王维的《辋川图》为后人诗画并重开了先河。不仅在国内,《辋川图》还在韩国赢得了高度的赞誉,对韩国古代文人山水画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国文人在评价中国文人山水画时,往往以《辋川图》为最高境界或标准。王维的雪景画《雪溪图》为我们探究其山水画的诗境与禅味提供了另一份视觉资料。《雪溪》的构图平缓而遥远,可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三个部分。近景:左下方一座银装素裹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有一条冰冻的溪流平如一面镜子,没有一丝涟漪。远景:河对岸的雪坡、树木和房屋平躺在黑色的水面上,隐藏在茫茫白雪中,使画面更加深远,树木枯萎,人烟稀少。从远处看,小溪两岸有四五座茅草屋。小溪里有一叶扁舟,船夫手握一根撑篙,缓缓前行,画面寒冷凄凉。画家用淡墨晕染溪水,以衬托河两岸的白雪。墨色表现出山坡上的石头水渍,看不出有勾皴痕迹,这也正是唐代山水画的一个典型特征。令人惊讶的是,整个画面采用了俯视法,并且绘制场景的透视非常准确。无论尺度和角度如何,即使用焦点透视作参考,也符合规则。
王维在《山水诀》中写到:“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的山水画技巧、他对山水景物的选择和安排以及对道的追求。
2.对诗人的影响
据佛经记载,过去佛祖拈花,唯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就可以了解整个世界并升天,谁能拥有这样的境界?所以佛陀说:一朵花,一个世界;一棵草,一个天堂;一棵树,一个菩提。所有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如果心一无所有,它就可以度过一个世界、一片草地和一个天堂。通过这些,一朵花和一棵草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像花草一样空虚。在好的山水诗中,禅宗理论和诗歌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如金代诗人元好问所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王维的山水诗是禅诗。这些诗不仅禅意浓郁,而且诗意丰富。它们是王维诗的最高品质,是唐诗的精髓之一。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大致可以概括为:疏远开阔的艺术境界、静谧空灵的意境、“微词”的表意手法、动静对比的表现手法。由于王维的生活方式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审美情趣必然打上禅宗的烙印。王维的思想光辉在于他能够净化环境而不盲从眼前的事实,从而在形式和精神上表现山水风光,将自然美的境界与诗歌的意境融为一体,突出其激动人心的审美意义,使山水诗这一特殊类型的诗歌充分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事实上,早在唐代,人们就认为王维、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风格。的确,禅宗思想不仅引导了王维的精神生活,而且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诗歌“清淡”、“幽雅”的艺术特色,是由于他的禅宗修养,巧妙而无痕地将深邃、晦涩的禅宗和佛教融入山水诗中,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所见的山水中,以山水意象表达自己的内心。禅宗境界与诗意境界在他的作品中达到了审美境界的统一,也深深地影响了他身后的许多研习禅意的诗人。
3.对隐士的影响
隐士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终南山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它也是许多古代文人、官僚和知识分子的隐退之地。王维在诗作《终南别业》中写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并没有描写山川的具体景色,而是着重描写了诗人隐居山中悠闲自得的情感。前六句自然而安静,诗人的形象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者,他不问世事,视山为天堂。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而不必刻意探寻幽静。最后两句介绍了人类的活动,带来了生命的气息,使诗人的形象更加和蔼可亲。这首诗描写了隐士在终南山的悠闲生活,淡泊闲暇,安逸自在,无忧无虑。他已成为一个普通人,为子孙后代追求清静、轻松的生活。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隐士的生活一定是像陶渊明描绘的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终南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虽然为人们在山中栖居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但要想长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还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隐士是人,不是神仙。懒散的人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
结 语
艺术语言是相互关联的。诗歌和绘画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点,绘画理论常常可以用在诗歌理论中。就山水诗而言,好的作品总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是空与实、形与神的有机结合。现在禅宗诗歌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寻找新诗的出路和发展方向。当然,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只有一条出路。虽然有些现代诗人并不公开表示他们的作品也是禅诗,但他们的作品也是简单而有意义的,当中有一股鲜明的禅味气息,这不仅令人陶醉,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无法抗拒。从唐代的王维,到今天热爱禅诗的人们,无不在借助这独特的艺术形式来实现诗意人生。禅意人生,如苍凉人生,如生命,如流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