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发展路径研究
2022-03-25林晟垚
林晟垚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59)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提出的,是现阶段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指挥棒[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了高等院校需要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2]。地方高校是具有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的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所具备的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职能都将会不断助力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特别注意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和发展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该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1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为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指引了方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我国拥有广袤的农业用地,乡村成为了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乡村不仅具有着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着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3]。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乡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农村建设。
2 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任务
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任务的地方高校,作用和责任尤为突出。我国各类地方高校达2000余所,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在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中,就明确要求了地方高校应当将社会服务的任务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来,努力培养服务意识,提高相关能力和水平。教育部所发布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强调了,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当中,重点要优化地方高校自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国家为地方高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也将立足本地区域,迈向高速发展的新周期,并将承担更多的重任。地方高校是教育事业的驱动者,应当同当地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还将影响到国家“三农”问题的发展。
地方高校的高速发展期恰逢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地方高校发展与乡村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教育部所发布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文件中的内容和要求,可以知道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在助力本区域乡村振兴工作上有以下这些任务。
2.1 发挥科研优势与创新能力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具备了就业创业的基石,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地方高校是当地科学研究、人才资源的高地,具有持续提供科技创新硕果的能力,有利于乡村农业科技的发展[5]。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有义务鼓励高校教师群体重点将信息化、物联网、新材料等先进的热门技术与农业学科进行交叉发展,用先进的科技力量来带动农业生产的升级。高校教师需要将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在田地里,将科研做到土地中,这样才能助力乡村的产业振兴和发展。
2.2 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长久以来,人才问题都是阻碍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留不住人才亦或是人才难以利用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的职责和功能,是本区域高素质人才输出主要源泉。地方高校需要紧密结合本地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优化培养模式,塑造精通先进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激励学生们应当具备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精神,培养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建设的勇气与担当。
2.3 促进高校双创资源落地助力乡村创新创业
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创业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样才能焕发活力和动能,其双创项目也应配合乡村振兴的产业需求。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与项目,也拥有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与学生群体,如何让这些资源在乡村落地并且开花结果是地方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教师应积极同现代农业企业与相关行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科技成果与创新项目的转化,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智库资源,发挥智库作用,服务乡村的创新创业工作。同时,高校教师也应当结合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出具备创新型人才。
3 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困难
3.1 高校教师科研成果难以助力产业振兴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具有三大职能,分别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也应当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校职能,推动“三农”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除了相关农业院校以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能够将科研成果应用在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领域的高校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没有将高等院校的智库作用发挥出来,也没有实现高校高层次教师队伍的价值,原因主要在于,所研究学科领域不相关、乡村能够提供的成果落地资源不足,高等院校没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乡村振兴领域的发展等方面,以上问题都是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教师队伍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3.2 高校教师所培养人才难以保证人才振兴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绩,美丽的乡村以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但是在乡村振兴建设人才资源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也是人才问题。如何为乡村振兴培养、塑造有用的人才、发挥智力作用都是地方高校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的难题。通过调研发现,大学毕业生,甚至是村籍大学毕业生,能够到乡村就业及创业的数量是很少的,没有新生力量的支撑,人才振兴难以保证,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乡村与城市在资源、配套、薪资、发展机遇等领域存在差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方向,但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差距正在变小。其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是当地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体,没有针对乡村振兴任务来组建能够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人才的教师队伍,教师水平和能力难以满足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难以符合乡村产业需求
当前,各类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地方高校同样如此,但是,无论是教师队伍、学生层面、创业项目,都很难有效地与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相融合。另外,为了打造创新型国家,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部署,鼓励双创型人才的发展,“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热度也逐年提高。但可以发现其中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创业项目相对来讲是比较少的,更难有能够落地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双创教育工作面临着所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不能完全匹配等痛点。究其原因,并不是三农领域没有好的项目和资源,而是在于高等院校双创教师在教育教学与比赛指导方面没有切实推动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迎合,没有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仅仅将目光集中在高科技、信息化、大数据等热门领域,忽视了地方高校应当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和任务[6]。
4 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建设思路
4.1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立德树人
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发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加强高等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想要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建设一支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校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教师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初心,努力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者[7]。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不仅影响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还关系到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结果和作用。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举办各类师德师风宣传活动,邀请优秀教师和道德楷模做主题报告,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基础。
4.2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助力科研成果乡村孵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实施过程当中,地方高校要组织教师队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去,地方高校更应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好社会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教师队伍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社会服务的能力与科学研究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切实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力量,地方高校的教师一定要积极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中来。目前来讲,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的积极性并不高,难以落地,在鼓励高校教师积极性的同时,可以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政策机制,在职称晋升、孵化扶持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切实激发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乡村振兴事业的主动性。同时,高等院校也要组织教师队伍走出校门,来到乡间,通过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办法和途径,增加高校教师队伍与乡村产品的接触机会,这是一个乡村产业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3 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
根据2018年教育部对《普通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修订内容可以发现,国家要求高等院校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求要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8]。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产教融合,便于开展实践技能教学,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这些都显得更为重要。地方高校应当结合本地乡村振兴的需求,培养校内教师或引进农业农村产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能够更好地输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再者,教师团队在建立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教学内容的时候,也要充分地将与乡村振兴领域有关的知识融入进去,以至于能够切实解决乡村振兴方面的用人问题。与此同时,在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当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检测与总结,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高校教师们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指引下,可以将学生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课题同乡村振兴的需求密切连接起来,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师队伍可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计划与需要来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不断对农业农村产业投入研究精力,对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9]。与此同时,高校教师队伍也要培养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投身农业农村建设的热心和勇气,要致力于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让乡村真正实现人才振兴。
4.4 提升双创教师队伍能力,助力乡村创新创业发展
为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国家相继提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六大举措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相关的要求和政策,目的在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主要力量,能够保证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支撑,助力乡村创新创业发展,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鼓励有创新创业项目的高校教师积极与相关企业产业对接,完成项目的落地与孵化,助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双创教师队伍转变思路,积极发现乡村振兴工作中创新点和痛点,利用自身科研优势,提供解决方案。
第二,作为对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双创教师队伍应该将乡村振兴战略设定为目标,并以其为导向,着眼于当下的实际困难问题,构建带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求高校双创教师队伍为学生讲授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政府对于乡村创业的扶持政策,激发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同时,在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领域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双创教师队伍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进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实现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不仅能够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同时,又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努力奋斗的艰巨任务。本文从人才培养、产业振兴等角度出发,着眼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探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在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思路,进而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师资能力和水平,以致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今后,地方高校应当与当地乡村协同发展,构建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