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2022-03-25刘光辉
刘光辉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440)
1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
1.1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是指在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中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对各种建筑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处理,最终成为建筑制成品的方法与过程。主要包括灰塑、陶塑(建筑陶塑)、嵌瓷(潮州嵌瓷)、彩画、砖雕、木雕和石雕等七种形式。
灰塑以灰泥为主要材料,灰泥由石灰、麻丝、煮熟的海菜、糯米浆、红糖水,搅拌捶打而成,将灰泥捏塑成形,一般以铅丝、铁丝扎成骨架,再以灰泥塑成坯。在灰泥中直接调入矿物质色粉,也可在半干的泥塑表面彩绘。明清时期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建筑盛行用灰塑做装饰。
建筑陶塑主要运用在广府地区传统建筑上,代表了建筑装饰的最高级别,常出现在祠堂、庙宇和一些建筑的屋脊最顶端作为装饰。陶塑一般就地取材,利用塘泥经过发酵、搅拌,加入岗沙、粘土等形成陶塑原材料,经过匠人的塑造,加上釉料的点缀,经过1300度高温,以场面宏大的戏剧场景出现在建筑屋顶,丰富了广府建筑的天际线,同时也有花盆、鱼缸、花座、花窗、影壁等艺术品与建筑相结合。
彩画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装饰,是绘画艺术与建筑结合的产物。岭南彩画与官式彩画比,形式更活泼,色彩艳丽。彩画起稿后运用矿物质颜料与大漆进行调和,同时部分采用贴金进行提亮装饰,历经百年而不腐坏。潮汕地区建筑除了彩画还对祠堂大门进行彩绘,上面的门神庄严威武[1]。
砖雕是以青砖作为雕刻对象的一种雕饰,模仿石雕而来,但是由于砖块较小常进行拼接,是民居中常用的建筑装饰。砖雕视建筑的规模大小和不同的部位,题材和大小不同,多用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表现风格生动活泼,尤其广府挂线砖雕层次丰富,手法细腻,线条纤细,是广府建筑中极有特色的装饰。
石雕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要有园林雕塑、建筑雕塑、雕像、石雕工艺品几大类。我国对建筑石构件进行雕刻历史源远流长,讲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例如狮子、麒麟、龙凤等吉祥题材非常多见。现代石雕也通过一些机器来提高雕刻效率,提升雕刻质感。
1.2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文化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文化主要包括工匠的文化底蕴、工匠的责任担当精神、技艺的科学艺术价值和相互“斗工”的竞技提升习俗等。
1.2.1 文化底蕴
没有文化的工匠只是匠人,匠人的成果往往是简单一律的劳动产品,大多是可以批量生产的。岭南传统建筑技艺虽然已经程式化,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精细特色、地方特色、传承特色,甚至“不可复制”的特色[2]。
1.2.2 责任担当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匠人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做得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认真。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他们对自己每一个产品、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会被看成是匠人之耻。
实际上,司马迁不仅不“先黄老而后六经”,在许多事情上,尤其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上,“至圣”孔子的价值标准还成为司马迁的重要参考,许多时候司马迁甚至直接采用孔子的价值标准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如:
1.2.3 科学艺术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蕴含着丰富科学道理,也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如:灰塑是岭南特色建筑装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灰塑艺术可以与其他建筑雕刻相媲美,它不仅具有建筑三雕所展现的立体感,而且还具有壁画的色彩感,深受岭南人民的喜爱。在整个岭南古建筑里,灰塑大约占据整个建筑百分之十的工程量,灰塑能够解决台风、漏水、吸潮、湿热等问题。岭南地区风湿往上走,屋脊和瓦面起着压制台风的作用,起正面的阻击作用,屋顶上的灰塑在互相平衡中压制台风,其重量压制瓦面,整体屋顶不容易倒塌;石灰吸潮,雷雨天水分可通过瓦片、灰塑去吸收,雨后阳光曝晒,再蒸发出来,灰塑起着平衡温湿度的作用。
1.2.4 竞技提升
在岭南地区,凡是大型建筑工程,如宗祠、寺庙、宝塔、大宅院等,通常会请两班或两班以上由有名工匠带领的工人参加营建,比赛建筑水平、工程质量和手艺技术,谓之“斗工”。想在技术上出人头地的工匠也都乐于接受挑战和应战,建筑工地成了竞技场,工匠穷尽妙思,各显绝技。“斗工”的习俗激励了工匠们的创造激情,促进了他们的技艺水平,也反映了工匠对营造技艺的自豪和民众对建筑技艺的认知和褒奖[3]。这一习俗是传统建筑文化中非物质遗产的重要内容,反应了民众的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取向。
2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文化传承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在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面临文化传承缺乏有机的载体、文化传承没有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文化传承机制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其核心就是缺乏清晰的传承路径。笔者团队提出基于“学做融创”理念的“双线三阶段”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文化传承路径(如图1),将岭南建筑文化传承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图1 “双线三阶段”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路径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文化是一种隐形文化,需要技能大师、技艺等显性载体才可以传承。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做中学、学中做”,将岭南建筑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职业学校引进和培养技能大师,技能大师通过工作室向师生传授精湛技艺传承岭南建筑文化。
2.1 通过挖掘岭南传统建筑技艺资源、建设岭南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基地,建立了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文化传承载体
一是对岭南传统建筑技艺进行田野调查,挖掘散落于民间的岭南传统建筑技艺原始资料,梳理并著书立作,便于学生学习和老师指导。大多数传统建筑技艺掌握在民间工匠之手,以口述和亲手示范的形式存在,而大多数工匠年事已高,技艺面临消亡,非常迫切需要田野调查获得一手技艺资料,挽救传统建筑技艺。并对技艺原始资料整理、梳理、归纳和总结,编著成书,出版教材,建设传统建筑技艺资源库(文字、图片和视频),以便从业人员和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和学习[3]。
二是建设岭南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基地,让师生能够体验和传承岭南建筑技艺文化。岭南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基地是师生感受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文化的重要场所,基地包括岭南传统建筑技艺展示馆、技艺实训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内容,可进行正常教学、文化宣传,也可开展课题研究和承担工程项目。
2.2 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形成双室联动机制,校企共同制定文化传承方案
一是学校引进和培养技能大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是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德艺双磬人才,具有精湛的技艺和工匠精神;也可是从学校培养但在社会上有较高声望,并为同行所认可的技能人才。
二是选择优秀的学生,组建学生工作室。学生工作室是由学生按照学校相关制度组建而成,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指导下,传承传统建筑技艺文化和工匠精神。
三是形成“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学生工作室”的联动机制(双室联动机制)。学生在技能大师的指导下学习技艺和专业知识,大师安排相应的实际工作任务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学生工作室独立完成大师工作室安排的项目或者对外承担项目。“双室”相互支撑,相互合作,共同传承岭南传统建筑技艺。
四是学校与大师共同制定文化传承方案,将文化传承融入技艺学习和工作过程。依据岭南建筑文化背景、技艺流程、专业与课程建设、传承基地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与技能大师共同制定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传承方案,将文化传承融入技艺学习和工作过程,实现岭南建筑文化的传承。
2.3 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分互换制度,构筑“双线三阶段”文化传承路径
一是学校与技能大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工作室学习或工作可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分互换。依据文化传承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学习或参与工程项目给予相应学分;学生的创意、创新和创业可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应课程进行学分置换,获得相应学分。
二是构建了文化传承机制。以双室联动机制为保障,以项目任务(虚拟或真实)为依托,技能大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通过项目任务学习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项目运营,学生工作室负责管理学生,学生在大师工作室“学”,大师工作室带领学生“做”,传承岭南建筑文化。项目任务既是教学课程又是工程项目,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为完成工程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带领学生完成工程项目传授精湛技艺和工匠文化,也可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学生工作室可独立对外社会服务。
三是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双室联动”为保障,以岭南传统建筑技艺为载体,将文化传承与技艺传承相融合,构筑“双线三阶段”文化传承路径(如图1)。“双线”即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双线并行,内容相互融合。“三阶段”即为传承载体形成、工作室文化传承、文化引领“三创(创意、创新和创业)”三个阶段。学生在大师工作室通过项目任务“学”习技艺和专业知识,技能大师通过项目任务带领学生“做”工程项目,学做一体,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在融合中提出创意,创意逐渐转化为创新,经过积累和孵化,逐步发展为创业(三“创”)。
3 结语
岭南传统建筑技艺文化传承必须依附于传承载体才能实现传承,展示技艺的传承基地、传承技艺的技能大师和活化技艺的创新模式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文化传承即要保留古制,又需要不断科学研究,不断创新,与社会发展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