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传统彩陶纹样再设计*
2022-03-25张彤彤
张彤彤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原始彩陶的造型和装饰均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相关。原始社会席地而坐,因此彩陶器物底部较小,便于放置在地面的坑洞里。装饰纹样多为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将其运用到日常使用的器物上。本次设计选取现代造型中最基本的器物形态,与传统彩陶相比,器型整体线条简练,将器物底部突出表现,与小底鼓腹的彩陶器型形成对比。通过对彩陶纹样的分析研究,提取原有纹样元素并将其分解放大,重新组合。采用颜色釉进行装饰,主要体现彩陶纹样的现代形式美感。结合彩陶纹样,对器物表面进行空间划分,确定装饰区域及既定适合纹样。在确定的空间形态内进行再设计,对纹样进行变形处理,以更好地应用到具体的器物装饰区域。
1 创作构思
彩陶文化尤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根据其地域性和时代性,学术界普遍将半坡和庙底沟作为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类型。而马家窑彩陶根据其时间先后和艺术风格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主要类型。本次设计选取仰韶文化中鱼纹、水波纹以及马家窑文化中四大圈纹为主体纹样元素进行再设计。
1.1 鱼纹
鱼纹是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彩陶十分流行的装饰纹饰,不仅有许多写实形式的鱼纹,也以几何形纹的象征形式出现,还有很多简化的形态。此次设计选取几何形纹象征形式的鱼纹,改变传统形态中鱼纹横向相对装饰的布局,而采用整体纵向相反的方式进行装饰。将鱼纹变形拉长,增强视觉冲击力,更好地适应直筒器型形态的装饰部位要求。鱼纹以剪影的简化图案形式来表现,古代器物装饰多为吉祥图案,图案讲究言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表面整体环绕装饰为十条鱼纹图案,更能体现出“十全十美、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改变以往传统的装饰部位要求和装饰布局。在釉色选择上,半坡彩陶的鱼纹多以观念象征形式而出现,代表“上帝”的使者。而且,在远古时代的大谐声时期“鱼”字与“尧”为同音相谐互代字。因此选取代表帝王的黄色为主色调,相接处采取暖白色,和鱼纹色调相统一,以黑色打底更好衬托出鱼纹的装饰图案(见图1)。
图1 鱼纹
1.2 水波纹
水是人类社会中和生存有关的永恒主题,尤其在原始社会中,更是先民们的生命源泉和生存依赖。但是在无情的洪灾面前,人们又惧怕其力量,因此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水自然十分敬仰,这集中反映在马家窑型彩陶文化大量水波纹图案的陶器上。选取原始水波纹元素纹样,根据器型相应装饰部位将其重新组合排列。器型设计的造型为弧线形,并在器物表面根据装饰纹样做出相应水纹凸起,更能直观地感受出流水的波动起伏之感,有别于单一平面釉色装饰。此次水波纹图案设计(见图2)的颜色釉主色调为绿色,绿色让人感到健康、自然,更能响应当今绿色环保、青山绿水之意。
图2 水波纹
1.3 四大圈纹
随着农耕文明的产生,半山类型时期的先民逐渐从对水的崇拜转移到对土地的崇拜。人们把对农耕生活的赞美和祝福通过彩陶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此求得神灵的喜悦和欢心,也诠释了从水波纹向大漩涡纹到四大圈纹的演变过程。选取四大圈纹为主题元素,在纹样本身美好寓意基础上,对每一个圈纹图案进行再设计,深入丰富纹样的内涵。保留纹样中每一圈纹的弧线连接以及三角纹图案(见图3),使整个纹样更加完整,具有动态美感。简化其装饰线条,突出主体图案元素。颜色釉设在为三角纹区域,用美工刀画出马家窑彩陶文化中象征“种子”的“X”线条纹样。釉色选用深蓝色,更加符合大地的沉稳厚重之感。
图3 四大圈纹
2 制作过程
2.1 泥料选择
对于陶瓷艺术创作,泥料质地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于最终作品的呈现效果至关重要。这需要创作者综合考虑作品的表达理念、成型方式、烧制工艺,来选取最适当创作的泥料。本次设计创作在景德镇完成,景德镇是我国的瓷都,专业性强,资源丰富。景德镇的瓷泥根据不同白度可以分为大件泥、中白泥、高白泥和特白泥。由于此次作品形式主要借助颜色釉来表现,因此初步选择景德镇高白泥来制作。但越白导致可塑性越差,成型难度越高,成品率越低。所以不同泥制作瓷器的大小和工艺就不同。考虑到作品体积较大,且底部最宽,考虑到最终的烧成问题,在经验丰富的师傅建议下,选择用大件泥(当地称红泥)来制作。
2.2 塑形
本次创作设计和以往成型工艺有所不同,因此塑形过程可以大体分为成形、晾坯、刻划装饰、二次晾坯、修坯、烘干。
陶瓷成形方式有多种,包括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模具成型和手工拉坯。本次方案选择手拉坯方式做出造型,相较于其他成型方式,手工拉坯更能体现原始和现代的一种互联关系以及器物的自然之感。
根据图纸作出器型后,要进行晾坯。由于需要在器型表面刻划装饰图案(见图4)。因此,掌控好坯体表面干湿程度极为重要。室外暴晒容易导致水分蒸发过快和干燥不均等问题。因此选择放在室内自然晾干,并时刻注意观察干湿度。通过试验得出在坯体四分干时,具有一定支撑力且不会出现较大程度变形。
图4 刻划装饰图案
待坯体达到一定硬度时,根据图纸简单划分出装饰区域,并用修坯工具将表面修饰平滑,以便于下一步的刻划。其次是选择恰当的工具,本次方案所选择的工具有竹刀、木刮板、美工刀、打孔器。选用竹刀刻画出装饰花纹,相较于陶刀,竹刀更为轻便、易操作。而且不容易划坏器型表面,便于修改。在确定好的装饰图案上使用美工刀划线,美工刀较为锋利、小巧,便于画出有弧度的线条。借助打孔器在线条相交处打洞,防止在后续成型过程中泥坯会顺线条裂开,而且增加一层装饰语言。最后,借助陶片工具从器型内部按照划线的装饰花纹慢慢向外顶出,使外部呈现花纹凸起,增强划线条纹装饰的视觉效果。
2.3 上釉烧成
本次设计作品以彩陶纹样元素为主题,因此选用无光釉料体现彩陶自然淳朴之感。以黑色为主色调,每个器型选取相适应的无光颜色釉来搭配,简单之中又有变化。以符合当代审美取向,具有现代美感。陶瓷的上釉方式可分为刷釉、浸釉、喷釉、淋釉等多种,主要根据造型的大小和装饰来选择。由于器型表面不同图案的花纹变化,因此上釉变得极为复杂。多次试验之后,采用喷釉的方式上釉,釉料借助气泵的冲击力而雾化,器物在转盘上匀速转动,釉料便会均匀覆盖在表面。小面积的装饰图案使用隔离剂来辅助喷釉,将它涂在器皿所不需要装饰的颜色部位或者已经喷好的釉面上,涂抹的地方便被遮住隔离开来,等喷完将其揭下。对于大面积的图案装饰,采用遮挡法上釉(见图5)。先用一张透明塑料纸,贴于所需装饰的图案表面,印画出轮廓,然后转印到报纸上,用笔描画花纹,最后用剪刀把图案剪下。将剪好的图案依次粘贴在器型上,全部粘贴好后便可以上釉,根据颜色数目重复进行上述工序。
图5 花纹遮挡
喷釉结束后还需要修补整理,是由于釉层有一定厚度,隔离剂在揭开时,与釉料边缘接触的地方会粘掉一部分的釉料,因此最后还需要用毛笔对边缘地方进行修整,以达到最佳釉面效果。
3 作品展示
作品高温烧制后,再对其进行釉上彩装饰。选用陶瓷金水料勾勒线条,增加图案花纹的表达层次,提升视觉冲击力,使装饰纹样更具灵动性。而且适当加金的运用,更能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见图6),有别于传统的装饰手法,具有现代美感。
图6 作品展示
4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首先,在初步装饰划线的过程中,没有掌控好泥巴的干湿程度及切割过深,导致整个器型支撑不住而坍塌(见图7)。后期进行调整,在泥坯处于半干状态之前,还有一定的变形程度。此时泥巴不至于太软而坍塌,也不会因为太硬而无法装饰。在后期晾干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观察坯体的干湿程度,以免错过最佳制作时间。
图7 器型变形
其次,是上釉装饰,由于装饰部分较多且图案不规则,使用色剂更方便于装饰。但由于作品面积较大,色剂涂料涂刷不均,因此选择釉料装饰。尝试的第一批试片颜色烧成效果均不理想原因是:
(1)由于泥料颜色较深,釉层太薄而导致发色不佳。
(2)没有注意窑温问题,烧成温度过高,导致无光釉烧出光泽。
试片中还尝试了用毛笔刷釉,烧成颜色并不均匀。因此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均使用喷釉法上釉,适当增加釉层厚度。并且提前一天与烧窑师傅沟通,预留出最下层的窑位。找到问题之后,重新做了一批色釉试片,烧成效果明显改善。之后作品的上釉方式和烧窑位置与试片同步,最终达到最佳釉色效果。
5 结语
设计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本次创作设计选提取原始彩陶中的纹样元素为创作题材,取元素符号,将其分组重构,变形处理。在保留原始美好寓意的基础上,运用当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使现代设计更具文化内涵,个性更加突出,使其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得彩陶图案元素从原始形态中跳脱出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当今社会形态下,让人们得到新的解读。这对于发扬民族艺术,传承民族精神,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通过此次创作设计,对于中国彩陶纹样背后所蕴含的装饰意义有了新的认知与感受。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再传统的东西也有当代的影子,再当代的东西也有传统的根基。对于中国传统图案的研究与探索将会永无止境,也必定将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今后也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