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次生季雨林木本植物多样性与种间联结性
2022-03-25吴林芳李维标李珊珊吴铸琦周世凤苏宏新黄潇洒
吴林芳, 李维标, 李珊珊, 吴铸琦, 周世凤, 苏宏新, 黄潇洒
(1.广州林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520; 2.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1)
生物多样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多样性受威胁较严重的国家之一[1-2],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生态环境部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广西的生物多样性位居全国第3位,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3]。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广西已建成了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金花茶保护区)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干扰,原生植被基本被破坏殆尽,现存的植被主要为次生林及人工林[4-5]。本研究参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在金花茶保护区建立1 hm2次生季雨林动态监测样地,通过分析样地内的物种组成、α多样性、群落的结构和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6],以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且保留大量区域特色物种的次生林为模板指导当地大面积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为科学评价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防城金花茶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南部沿海、热带北缘、十万大山的蓝山支脉,东起深坜岭下的防城江,西至蓝山支脉的大坜隘,北起松柏屯旁的防城江,南至黄榄坝旁的东山江,地理坐标为108°02′33″—108°12′52″E,21°43′34″—21°49′39″N,属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干湿季节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00mm,年均气温为21.8 ℃。保护区内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砖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水稻土等。在海拔500 m以下,原生的天然植被主要是北热带季节性雨林,局部湿热的山谷则多为沟谷雨林,季节性雨林的组成种类主要是常绿阔叶乔木植物,但大面积的成片分布目前已极少见,仅见零星的小片状次生林,多数被人工植被八角(Illiciumverum)林、肉桂(Cinnamomumcassia)林、湿地松(Pinuselliottii)林、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以及大量的农作植被所替代;500~800 m区域主要分布着山地常绿阔叶林(包括季风常绿阔叶林),如米椎(Castanopsischinensis)林、马蹄荷(Exbucklandiapopulnea)林、湖南杨桐(Adinandrabockianavar.acutifolia)林及暖性落叶阔叶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林;800 m以上的山顶、山脊常分布着山顶矮林,如石斑木(Rhaphiolepisindica)林等。
2 试验方法
2.1 样地建设与调查方法
在防城金花茶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选取典型次生季雨林群落,建立100 m×100 m的正方形样地。以样地西南角作为原点,东西向为横轴(x),南北向为纵轴(y),利用全站仪将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二级样方;在每一个样方的4个直角处分别使用有编码的石材界桩进行固定标记,再用红色塑料绳进一步划分为16个5 m×5 m的小样方。
对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挂牌编号,在距离木本植物基部1.3 m处刷漆标识胸径测量位置,调查记录每个个体植物的名称、胸径、树高、位置坐标等信息。对于无法现场鉴定到物种的个体,需要拍摄植物照片并采集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植物辨认及分类分析,补充记录完善表格。
2.2 植物区系分析
参照《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7]和《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8],分析样地内的植物区系。
2.3 个体胸径、高度分析
参照孟祥楠等[9]对乔木树种胸径的划分标准,将金花茶保护区样地内胸径≥1 cm 的木本植物个体分为 7 个径级,即:Ⅰ为1.0 cm≤DBH<3.0 cm,Ⅱ为3.0 cm≤DBH<7.0 cm,Ⅲ为7.0 cm≤DBH<11.0 cm,Ⅳ为11.0 cm≤DBH<15.0 cm,Ⅴ为15.0 cm≤DBH<19.0 cm,Ⅵ为19.0 cm≤DBH<23.0 cm,Ⅶ为DBH≥23.0 cm;将个体的高度分为7个高度级,每3 m为 1 个高度级,即:Ⅰ为3.0 m≤H<6.0 m,Ⅱ为6.0 m≤H<9.0 m,Ⅲ为9.0 m≤H<12.0 m,Ⅳ为12.0 m≤H<15.0 m,Ⅴ为15.0 m≤H<18.0 m,Ⅵ为18.0 m≤H<21.0 m,Ⅶ为H≥21.0 m。统计样地木本植物中各径级和各高度级的个体数,绘制等级结构图。
2.4 多样性指数分析
本研究选择重要值(IV)及4种α多样性指数来表征物种多样性[6,10]。
相对频度(RF)=(某个种在统计样方中出现的次数/所有种出现的总次数)×100%
(1)
相对显示度(RC)=(某个种的胸高断面积/所有种的胸高断面积之和)×100%
(2)
相对密度(RD)=(某个种的株数/所有种的总株数)×100%
(3)
重要值(IV)=(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相对密度)/3
(4)
物种丰富度(S)=样地内出现的物种数
(5)
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DS):
(6)
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指数(H):
(7)
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P):
JP=H/lnS
(8)
式中:Pi为第i个物种的重要值;S为样地内物种数。
2.5 种间联结性
利用样地调查数据,根据每个样本中是否存在物种,构建物种对之间的2×2列联表。用2×2列联表统计每对的具体数据,用联结系数AC来说明种间联结程度的相关系数。用X2统计量来分析样地中重要值排在前15名的木本植物物种间的联结性[6,11]。
(9)
式中:a为A、B2个物种同时出现的样方数,b为A物种出现B物种未出现的样方数,c为B物种出现A物种未出现的样方数,d为A、B2物种均未出现的样方数。n为小样方总数,当X2<3.841时,种间无联结;当3.841≤X2<6.635时,种间有联结性;当X2≥6.635,种间联结性显著。
这里采用联结系数(association coefficient,AC)进一步定量分析种间联结性强度[6,12]。
当ad≥bc时,则AC=(ad-bc)/[(a+b)(b+d)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