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句考异

2022-03-25路晓涵

青年文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考究古本王弼

路晓涵

《老子》作为我国文化经典,在数千年中,衍生出了很多成语,如出自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的“和光同尘”,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的“大器晚成”,以及出自第六十四章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和光同尘”“大器晚成”,还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成语的意思皆与《老子》的原意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然而,出自《老子》第九章的成语“功成身退”却在后世的演变中,无论是其文字,还是其意思,皆有了改变。世人皆知“功成身退”“名成身退”,而不知“功遂身退”;皆知追求功成名就而后明哲保身,而不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对此,本文将以“名”“成”的有无为出发点,从版本探寻、字义与释文考究两方面,探讨得出“功遂身退”乃最接近祖本的版本,其表达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是一致的,而成语之意偏离了《老子》本意的结论。

一、版本探寻

今本王弼本《老子》第九章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其中“功遂身退”句,而今能够整理到的版本总体情况为,“景龙、易玄、庆阳、楼古、磻溪、孟頫、河上、顾、范、徽、彭、邵、司马、苏、吴、彭、志、焦等诸本皆作‘功成名遂身退’;景福本與之同,唯最后有‘也’字,作‘天之道也’;傅奕本作‘成名功遂身退’;邢玄、遂州二本作‘名成功遂身退’;帛书甲、乙均作‘功遂身退’,与王本同”。

本文根据《老子》版本的亲缘关系,如图一所示,按照其抄写时代先后,将重点版本进行梳理。王弼本、严遵本与帛书本、竹简本相同,皆作“功遂身退”。而河上公本则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又有傅奕本作“成名功遂身退,天之道”,想尔注本、敦煌本作“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与河上公本略同,如图二所示。

图二  “功遂身退”句重点版本梳理

刘笑敢先生认为:“王弼本是较晚的传世本,却与竹简本、帛书本相同,这是少有的情况,是从古本到通行本演变中的例外。”受此启发,本文将“功遂身退”句的重点版本按照今本或通行本、传世古本、古本(出土)来分类,可发现,作为今本或通行本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分别代表了两种走向。

前者“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与后者“功遂身退,天之道”相比,唯多“成”“名”二字。往前追溯之,再看作为传世古本的想尔注本、傅奕本、敦煌本皆有“成”“名”二字,唯有严遵本可以和王弼本的“功遂身退”衔接上。从概率上看,有“成”“名”二字的版本数目众多,脉络清晰,又有成语“功成身退”“名成身退”作为呼应,似乎更为接近老子祖本。

然而,作为出土古本,抄写年代早于公元前278年的郭店竹简本,抄写年代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的帛书甲本,以及抄写年代在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69年的帛书乙本中,其版本皆为“功遂身退”,显然,更权威、更古老的出土古本版本更为靠谱。并且,本文就先秦、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后世其他著作对于各版本的引用做出总结—对于“功遂身退”版本的引用:在先秦两汉时期,《汉书》1次、《东观汉记》1次、《文子》2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次、《蔡中郎集》2次,共计10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后汉书九十卷附续汉志三十卷》2次、《弘明集十四卷》2次、《王子年拾遗记十卷》1次、《张华集二卷》1次、《梁武帝萧衍集八卷》1次、《卢思道集二卷》1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2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1次,共计11次。而对于有“成”“名”二字的版本的引用,仅《文子》1次。显然,从引用的频率来说,“功遂身退”版本更为广泛、可靠。

所以,本文赞同学界所普遍认为的“功遂身退”乃《老子》祖本的观点,并将探讨“成”“名”“功”的字义与释文,以进一步佐证“功遂身退”乃与《老子》本意相符合的版本,并探讨由此而生成的成语“功成身退”“名成身退”之原有含义。

二、字义与释文考究

根据“成”“名”的有无,本文将竹、帛、严、王一脉归为“成名”类,想、傅、敦、河一脉归为“未成名”类。现从“成”“名”二字进行考究。

根据《说文·戊部》:“成,就也。从戊,丁声。”甲骨文表现为以斧头劈物体,本意表斩物结盟之意。引申为完成、实现。后又引申为成功、成为、成全的意思。

根据《说文·口部》:“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甲骨文中左为“口”,表嘴巴,右为“夕”,表夜晚。夜晚看不到别人的相貌,所以呼喊其名字来确认。后引申为事物的名称,后又作为成名、名声讲。

在“成名”类中,想尔注本释文曰:“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寂灭,故道诫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谦信,不隐身刑剥,是其効也。”显然,在此注中,“名”与“功”即功业、名声之意。其注强调世人应向范蠡效仿,在功成名就后隐退。其中,“身形”之概念,即人的外在形体、肉身。“身灭”与“功成”是相悖的关系。

又有严遵本释文云:“砥心锐志,运筹策蓍,智能爵尊,名达身进神去,安可长保也?(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富贵之于我也,犹登山而长望也;名势之于我,犹奔电之忽过也(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引);金玉之于身,而名势之于神,若冰若炭,势不俱存,故名者,神之秽也;利者,身之害也。养神之秽,积身之害,损我之所成,而益我之所败,得之以为利,失之以为害,则彼思虑迷而趣舍悖也(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引);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患生于我,不由于人;福生于我,不由于天(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引)。”此注中,加入“神”,即人的内在精神之概念,即名成之后,切不可贪图,因“名”与“货”有损我“身”与“形”。

由此可见,“成名”版本中的“名”是名声、名誉之意,“成”是完成、实现之意。其皆强调取得功名,而后要隐世而去,与成语“功成身退”“名成身退”意思相近。

然而,无论是“成名”类,还是成语,其都建立在“成”“名”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的。名声、名誉,是与“身形”“神”相联系又相悖离的概念—它們皆是社会性的,是在群体活动中方能得到的反馈。那么,这样的理解真的和“以自隐无名为务”的《老子》的思想相契合吗?

显然并不契合。

那么,“未成名”类中的“功遂身退”可否与《老子》相契合呢?我们可对比研究—“身退”之“身”依旧是身形之意,故具体可从“功”来考究。

在《说文·力部》中的“功,以劳定国也。从力从工,工亦声”,本意是筑墙等技能,泛指各种工作。另外,《老子》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功”与“事”相对,即文事、武事、劳役等工作。“成”与“遂”相称,即完成。“功成”乃“事遂”之意,即工作完成,也即《老子》本意,并非通常所理解的“成功”之意。

那“功遂”与“身退”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是工作完成后“身退”?还是工作过程中,强调“身退”呢?在《老子》第七章中,“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后其身”“外其身”与“身退”之意相仿。又有《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身后之”亦与“身退”之意相近。根据“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等语句,可见在《老子》中“身退”并不是“功遂”完成后的行动,而是“功遂”的必然条件。即,只有以“身退”的态度处事、工作,才能够“功遂”,这里的“退”并不是退出之意,而是谦退,顺其自然,即“功成弗居”,无我,无“身”,强调在自然中而非社会中的状态。

显然,“功遂身退”版本所表达的意思与《老子》思想是相契合的。

“功成身退”(同“名成身退”)在字典中解释为:“成功之后就抽身回来,指功业建立起来就主动辞去官职。”《老子》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王弼注本作“功遂身退”、傅奕本作“成名功遂身退”。本文认为,后世对该成语意思存在误解,乃是对《老子》“功成身遂”版本缺乏考究的结果。正如周次吉曰:“盖‘老子以自隐无名为务’,安得复许人以‘成名’乎?”“功遂身退”乃《老子》古本之旧,其原意应为:万物自生,万事自成,人无私无我,自在地处于自然发展之中。

猜你喜欢

考究古本王弼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目录考述——兼谈《古本戏曲丛刊》的目录学意义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存世筝谱集古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研究
“主体性”视角下的王弼“本无”思想研究
Bidirectional highly-efficient quantum routing in a T-bulge-shaped waveguide∗
关于《潍县大观》档案的几点解析——从地方志层面考究
康区察瓦龙历史沿革及其地名称谓考究
——基于对口述史料的文献分析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风致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