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味儿与年关

2022-03-25韩飞子

青年文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衣爆竹味儿

韩飞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儿。那么,什么是年味儿呢?我曾写过一首散文诗,题目就叫《年味儿》,是这样写的:

年味儿,是贴在窗棂上的大红剪纸,是张贴在大门上的春联,是一首唐诗。

年味儿,是小孩子手里挑着的红灯笼,是穿在身上的新衣,是扎在女孩儿脑后的一根红头绳。

年味儿,是家里吊挂的一块腊肉,是汤圆,是年糕,是香喷喷的饺子,是沾满红枣的白面馍花。

年味儿,是响在空中的爆竹,是人们聚在一起的欢笑。

年味儿,是母亲忙碌的身影,是父亲心头的一份愁绪!

我在这首诗里表达的年味儿,首先是一种节日的气氛,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其次是一种期盼的心理。每当快过年的时候,我便会心里默默咏诵这首小诗,想起小时候那充满浓浓的年味儿。

进入岁末腊月,腊八一过,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山西晋城有首民谣这样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子们盼望过年,是盼望着能早一天穿上新衣服,吃上平时吃不上的好东西,还有各种风味的零嘴儿。家里养了一年大猪的人家,则会盘算着如何处理那头猪,是出售还是自家请人屠宰,有的会盘算着做些腊肉。据说,腊肉一定要腊月里做才能不被虫腐。过年用的粉条、粉皮之前都已加工好,储存了起来。有的人家为了防止老鼠咬啮,会将地里刨出来的花生用袋子装着,吊挂在房梁上,逢人便夸:“看,这都是留着过年用的!”也有将一条羊腿连同早早宰杀好的鸡鸭,一同吊挂起来,专等着过年。每天大人、小孩儿看上一眼,便会沾沾自喜,掰着指头,计算着过年的日子。

随着日子一天天挨近,集市上越来越热闹了,售卖商品的品种也日渐增多,一些平时市面上难以见到的东西,如今悄无声息地冒了出来。乡下人冬天麦子种下地,麦苗儿被积雪覆盖着,便没了事儿做,会经常去赶集,遇到看上眼的东西,便会提前备下年货。如山西的大枣、青岛布满盐渍的海带、浙江舟山的小眼睛带鱼,腊八过后,便会陆续出现在市面上,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买回家中,进行清洗、晾晒,然后吊挂存放起来。

最先畅销的自然属布匹了,站在布匹摊位前,你会听到吵吵嚷嚷品评布料花色、质地的声音,你一言我一语的挑选、议价;接着便是“呲”的一声响,伴随着双方爽朗的笑声,那是撕布的声音,买卖双方成交。售货员一边奉承着买家眼光好,会过日子,一边手脚麻利地将布料折叠得方方正正的,递给买家。

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的老家豫东地区年前市面上的情景,每年过了腊八之后,市面上的热闹,已经非同寻常了。

中国人遇上重大喜事有个传统,一定要换上新衣,以示喜庆和重视,过年自然更不会例外。人们都希望穿新衣过新年,也有新年新气象之寓意。那些买了布料的人家,便会四处找人缝制新衣。穿上新衣服的人,自然是喜气洋洋,心情大好。若是遇上哪个人过年没有穿新衣,便会被人说笑这人太过俭省,都过年了,还不舍得花钱。末了,不忘夸他一句带有嘲讽意味的话语:“真会过日子!”

小年祭灶之后,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过年的各种准备工作,便正式紧锣密鼓展开,人们购置年货不再观望犹豫。中国人南方和北方过年的习俗差不多,区别无非是在气候和物产上。气候决定了生活习惯的差异,物产决定了饮食方式的不同,但大体规矩还是一样的。在南方,年糕早已做好,山里人家平时积攒下来的山珍野味,这时也全都拿了出来,进行晾晒、泡制。生活在浙东沿海的人家,则会趁着年前出海的日子,提前备下海鲜,制作干鱼片儿,将长长的海鳗切割得一片一片的,挂在太阳下晾晒,空气中散发着海水的腥味儿。福建闽南人则会将储存已久的桂圆干儿拿到集市上售卖;女人们则聚在一起,一边双手团着雪白的汤圆,一边谈论着男婚女嫁;男人们不会忘记预备一两坛高粱烧酒,此时最好的理由是待客,其实多为自家小酌之用。北方人过年,会蒸上很多馒头。腊八前后,要趁天好出太阳,提前晒粮食、打面。过了小年,便开始蒸馒头了。因为天气冷,发面得用一两天的时间,亲戚邻居会互相走动帮忙。人口多的大户人家光蒸饅头前后要三五天。蒸好后放在院子里进行晾晒,大馍、枣山、枣花儿,满满的几大笸箩,上面沾满了红枣,看上去让人心里喜洋洋的。晾晒之后,大大小小的,分类储存在一种芦苇编织的草箱里。

这样,忙碌了一阵子之后,年也就到了。除夕这天,人们见面便会满怀欢喜,互致问候:“过年准备好了吗?”马上得到回答:“齐了,过了今晚,啥都好了!”

要说过年最忙的两天,便数除夕和初一了,这也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两天,从天明到天黑,都有着严格的程式和庄重的仪式。腊月三十上午张贴春联,敬天谢地,自不必说。除夕下午,人们便会迎着落日的余晖,顶着凛冽的北风,踏着簌簌的积雪,带上爆竹、祭品,纷纷上坟祭祖,告诉过世的亲人:过年了!

除夕当晚,一般是早早吃过晚饭,早早睡觉,然后准备早早起床。在北方,过年起床,叫起五更,守夜过年。这个时候,会有一个仪式,庭院大门的前、后门会横放一根木棍,叫绊门棍;各家会燃放三声爆竹,称封门炮,然后就关上门,不再开了,直到再开门时,便是起五更,开始过年了。家长们会提前和孩子商量好起五更的时间,但是小孩子通常这个时候是睡不着觉的,这倒不是贪玩儿,而是因为刚穿上新衣服,腰里装着长辈们刚发的压岁钱,别提多高兴了,似乎一年就为等着这一天,心里喜洋洋的,自然是睡不着觉了。这个状态,大人们会称为小孩子“鬼年”。这里的“鬼”是个褒义的说法,是说心里鬼,机灵、高兴的意思。小孩子们钻在被窝里,听着长辈们在灯光下谈论着一年的收成,进行着最后一次的年终总结,不知不觉也就睡着了,毕竟白天玩得太嗨,可是,刚睡着不久,便会被外面爆竹声响吵醒,于是又激动得热血沸腾,一下子睡意全无,便吵吵嚷嚷要全家人起来,起五更过年。家里孩子多的人家,被小孩儿吵闹得没法,也就早早起了床。那个时候,小孩子过年,多是整夜不睡觉的。

起五更守夜,是过年最为庄重的时刻。起床后,会有一套隆重的仪式和程序。先是燃放三声爆竹,称作“闪门炮”,就是大门闪开的意思,以告慰天地神灵,这一家人开门了,新的一年开始了。邻居听到,也都陆陆续续起来。接着是烧锅做饭,下饺子。饺子是头天晚上包好的,烧好汤直接下到锅里就是了。祭祀用的供品,头天晚上已经摆放在桌案上;插在蜡台上的两支大红蜡烛,这时候可以点燃了。烛光照得室内红光发亮,比平时明亮多了,庭院里瞬间喜庆起来。有的人家大门外还会挑着一对纸糊的大红灯笼,雪花飞舞,烛光摇曳,很是喜庆。

在举行过隆重的敬天地仪式之后,全家人便可以围在一起吃饺子了,这时会有人吃到一个提前包在饺子里的喜钱儿,便认为是家里全年运气最好的人。每年吃年夜饭时,我会看见父亲手里捧着一个白面馒头去喂拴在西屋的那头老黄牛。饲养老牛的屋里也点上了油灯,昏黄的灯光下,平时卧在草堆里一动不动不时喘口大气的老牛,此时也起了身,伸过牛嘴来咀嚼主人手里的白面馒头,那场面很是温馨。

坐在家里,望着金色的烛光,耳听外边的天空“嘟嘟嘟”的响着爆竹,那心情真是无比的激动。这就是过年啊,是一年中最难忘的时刻!

最热闹的要数全村大拜年了。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基本是全体出动,晚辈们三五成群,去村里长辈家里拜年。长辈们早已乐开了花,人没进门便听见朗朗笑声,拖着嗓音柔和地问候着来人:“您家过年好哇!”笑眯眯地拿着玉米花儿、麻叶儿、糖果、花生给晚辈们吃。

拜过年,走出院子,迎头便会看见椿树上斜贴着红春联:“出门见喜,大吉大利。”让人看了,心里陡然生出无限的欢喜。

这就是浓浓的年味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种年味儿,从心理上讲,是一种期盼,盼望着过年,就是盼望着过一种美好生活。当然,那些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也是构成浓浓年味儿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这些期盼,通常是对孩子们来说的。对于家长,过年则是过关。以往腊八过后,人们见面通常会感叹:“年关到了!”小孩子们“鬼年”,喜欢过年,是因为可以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东西,可以伸手向家长要这要那,全然不会想这些东西从何而来,只知道到了过年的时候,自然会有,好像北风一吹,天上自然会飘下雪花一样。家长们可就不一样了,日子过得紧巴的人家,过年如过关,眼看年关一天天挨近,就会陡然生出许多憂愁,会想尽办法也要把年关挺过去。所以,每逢过年时,便会出现亲戚邻居之间借钱借粮的事情。河南太康县有个民间剧种—道情,作为地方剧种,太康道情只有一个传统保留剧目,叫《王金豆借粮》,讲述的是一位穷书生王金豆因家中贫穷,过不了“年”这一关,便去未过门的媳妇家借粮,受到热情款待。女方父母不在人世了,家中由兄嫂做主。嫂嫂为人大方,非常爽快地借给了王金豆很多过年的钱粮。整个故事充满喜庆、温馨和人间亲情大爱。一个剧种只有一个保留的传统剧目,一个剧目救活一个民间剧种,全国大概只有太康道情吧!这个剧目,之所以多年来久唱不衰,深受民间欢迎,除了别具风味的优美唱腔和欢快动人的婉转旋律外,大概还是因为剧情一反以批评嫌贫爱富为主的戏曲模式,颂扬亲戚间互帮互爱行为,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吧!

如今的人们,尽管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不得不说生活还是较以前富裕多了。人们不再把吃饭、穿衣当作期盼中的新鲜事儿,不再眼巴巴盼望着到过年才会有新衣穿,那年味儿逐渐淡化,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猜你喜欢

新衣爆竹味儿
空气爆竹
虎年春来年味儿浓
“土味儿”拼多多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味儿
挑新衣
初春,为肌肤换新衣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三件久侯的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