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勤王台
2022-03-25朱艳红
朱艳红
中国历史上,勤王的例子很多。一说到勤王,可能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举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特别是其《过零丁洋》里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激励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这里所说的勤王台,位于我的家乡莲花县六市乡山背村,它的确与文天祥勤王有关系。当年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吴希奭(1237-1279),时任庐陵主薄,他带头联名上书枢密院,并在书中慷慨陈词:“今主上危难,岂能苟且偷生?惟舍资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报国。”其爱国之心溢于言表。随后,回到故乡六市山背村,毁家纾难招募勇士数千人,组成勤王之师,在家乡附近的山头上,筑起了“勤王台”,誓师抗元勤王,策应文天祥扶宋救国。
辛丑大暑前一日,笔者一行从县城出发,走319国道,过马脑下,去山背村,不久便看到掩映在一片青松翠柏之中的勤王台。
我们拾阶而上,来到一个宽敞的平台,平台的两边分立两块白玉兰石碑,右侧是勤王台简介,左侧是李其昌的《勤王台有引·七古歌》。再次拾阶而上,来到一个较小的平台,左侧是吴希奭一家三十余人的合葬墓,右侧立有《勤王台重修记》等三排九块黑色的石碑。勤王台在清乾隆二十五年和道光三年曾两次修整,2017年,当地政府拨款重新规划修缮,现列入市级保护文物名录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对面最高处便是吴希奭之墓,墓地左右两侧各有一组台阶,中间那块石碑上书“勤王台”三个大字。此台是宋代忠烈吴希奭捐募勇士,响应文天祥起兵勤王,筑台誓师之处,也是吴希奭全家三十人为国捐躯的墓地。
吴希奭从小就学诗文、习谋略,他带兵很有方法,注重整肃军队,鼓励将士誓死收复宋朝山河,初次率兵出击便收复袁州(今宜春)、萍乡等地,从此,这支勤王之师军威大振。南宋王朝为表彰吴希奭收复失地的功勋,敕封其为湖广招讨使,挂忠勇元帅印。后来元军举重兵与吴希奭军激战,吴希奭迎头痛击,愈战愈勇,多次大败元军,并乘胜收复醴陵、衡州等地。
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沦陷时,吴希奭“一死以报国”的忠心并未改变,抗元的壮志并未动摇,继续浴血奋战。1279年,元兵大举进攻莲花,吴希奭率众抗击,激战十五昼夜,身受十余伤,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一家三十余人都为国捐躯,谱一曲“勤王悲歌”,成千古绝唱。他的两个儿子带兵去外围抗元,当行至坊楼乡与闪石乡交界处一坳口时,马泣不前,不久就传来父亲殉难的噩耗,吴希奭的两个儿子便自刎殉国,后人将此地取名“泣马坳”并立祠纪念。吴希奭起兵勤王的事迹,已载入《宋史》。如今,吉安市“文天祥纪念馆”,吴希奭作为僚属及忠义之士,位列馆中且有详尽介绍。
勤王台山下,右前方筑有一梯形台,台顶上架有威力无比的战斧和狼牙棒两种骑兵兵器,较窄的两墙面分别上书“古兵器”三个字,较宽的两墙面每隔一段距离,插有方便铲、单月方天画戟、少林长桀、羊角戟等十来种步兵兵器,把把锋利无比,直指苍穹。右侧,建有兩栋房子,靠前的那栋灰白城堡为穿越楼,靠后的那栋红墙蓝瓦房则为莲花血鸭文化展示馆。
莲花血鸭的起源也与勤王台有关。当年文天祥从吉州亲赴山背村参加吴希奭勤王誓师大会,各路豪杰饮血盟誓,厨师炒鸭子时,误将未喝完的血酒当成酱油倒了进去,从而成就了“莲花血鸭”这道名菜。当文天祥听说这道味道鲜美的菜叫“血鸭”时,慷慨激昂地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喝血酒,吃血鸭,盟血誓,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展示馆大门口两边的长廓上各架有一面硕大的红鼓,不知何时,随行的小孩使劲地擂起了大鼓。霎时,穿越楼上旌旗猎猎,“咚咚咚咚”的鼓声响彻云霄,恍惚间,似乎能看见勤王台的官兵们正在紧张地操练……
肃立在高高的勤王台上,极目眺望,对面山顶上有座后人为纪念吴希奭修建的“忠烈祠”,祠前塑有一尊将军手握长茅,身着飞舞的战袍,骑着一匹飞跃而起的战马的雕像。没有战马的嘶鸣,只是耳边不断地响起李其昌当年前来拜谒时所作的诗句:“怅望桥山剑为空,祇凭台畔吊英雄。摩沙断碣荒烟里,墓草当年溅血红。”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七百余年过去,如今浩然正气的勤王台依然矗立,英烈千秋,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