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护坡技术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运用
2022-03-24谢斌华
谢斌华
(常州市武进区水利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嘉泽分中心 江苏常州 213153)
传统的河岸护坡设计中,一般采用硬质护坡作为主要的形式,硬质护坡会破坏正常的景观环境,还并不具备生态效益,容易造成水体水质恶化,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虽然在防洪、泄洪、耐久性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城市生态建设的理念要求。为了满足生态建设的需求,目前,对护坡的建设都以生态护坡为主,可以改变河道的生态建设效果,提升河道生态的稳定性。由于生态护坡的结构更为复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河道建设的各方面需求,确保生态护坡的建设效果。
1 我国生态护坡技术运用的现状
河道除了具有航运、泄洪等功能,还具有生态调控和涵养水源的功能。但是传统的河道治理工作多单纯重视航运和泄洪的效果,对生态调控和涵养水源并不重视,因此,无法生长动植物的硬质护坡就成为了河道护坡的主要形式。虽然硬质护坡的寿命长、结构稳定、耐冲刷,但是会降低河道的生态调控和涵养水源功能,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会对周围产生比较严重的破坏。
1.1 硬质护坡对景观环境的破坏
很多景观都在河道的附近设置,景观建设中,需要景观和自然环境结合,才能获得最好的景观建设效果,由于硬质边坡会导致景观远离自然环境,因此,景观建设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例如,很多地区的河道边坡都会给城市居民提供亲水环境,但是硬质边坡很难给城市的居民带来良好的亲水体验,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亲水需求。因此,目前需要使用生态边坡强化河道周边的生态建设,配合景观设施提升景观建设效果。
1.2 硬质护坡对动植物生命环境的破坏
传统的硬质边坡会占用生态环境的空间,而且并不会发挥生态作用,因此,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原本的水生、陆生动植物生存环境被混凝土覆盖,生物因此失去了生存环境[1]。河流、浅地下水、地表水之间的交换直接被硬质边坡所阻断,不能实现自然渗透,河岸也失去了原有的过滤功能,河水中会淤积大量的污染物质,造成河水十分浑浊。很多地区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传统边坡的不利影响,而且河流岸坡使用石料、水泥等材料进行修筑时,原本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功能的水生生物不能生存,导致河流的自洁能力严重降低,并且导致水质出现进一步的恶化问题。阳光的作用下,由于缺少其他生物竞争水中的营养,水中微生物会快速生长,使得水中容易滋生蚊虫、病菌等。硬质护坡不能有效消解水流动的动能,会导致水流速过快,水中生物大量减少,以及岸上的天然植物缺乏,进一步影响了水鸟的生活。结合目前的调查结果,在建立硬质边坡之后,水生生物减少了一半以上,沿岸的物种也大批量减少。
1.3 硬质护坡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硬质边坡的建设项目施工中,会在混凝土中加入大量的是试剂,如减水剂、膨胀剂、早强剂等,随着建设结束,由于硬质边坡和水接触,导致这些外加剂会溶解在水中,给河水环境、水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硬质边坡失去了天然的植物过滤、吸附功能,导致很多地表有机质经过水径流的作用汇入到河流,会对水体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虽然边坡并非导致环境出现恶化的关键因素,但是自然原本的环境被硬质混凝土结构所覆盖,会严重影响人文景观的和谐,很难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2 生态护坡技术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运用策略
生态护坡技术是涉及水力学、生态学、景观学、土壤学等多门学科的技术,因此,目前在学界对意义并没有普遍共识。一些学者认为生态护坡技术就是在坡岸上种植植物,但是这种认识方式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不能概括生态护坡在整个河道中的作用。结合目前的理解,认为生态护坡要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水位变动控制、保护地区水土资源的功能[2]。因此,一般将生态护坡概括为在保护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具有预防水土流失、保证河道稳定的系统,即生态护坡。生态护坡能够实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物质交流,是一个和周边生态系统联系密切的开放式系统。通过建设生态护坡,可以满足河道生态系统平衡的需求,完善河道两侧的生态建设。在生态护坡的系统内食物链十分复杂,可以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生态护坡也可以实现水流、地下水、地表水系统之间的交换,岸坡和水流之间也有冲刷和阻碍关系,属一种动力式的生态系统。在社会作用上,由于生态护坡的存在,实现了生态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城市社会建设和生态系统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由于建设生态护坡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开展建设工作。
2.1 生态河道护坡技术的应用原则
通过在袋体内固定植物的生长基质,以及通过生长基质和植物根系的配合,可以产生锚固作用,有利于实现生态护坡的稳定性,抵抗周围水流冲刷。合理的生态护坡建设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节约城市环境保护的投资,是目前在河道建设中广泛使用的治理方法。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性。生态护坡具有保护河道安全的作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安全性设计的要求,包括具有较强的防洪、护岸能力,控制成本时,也要充分考虑安全需求。
(2)生态性。生态护坡必然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态特征,需要实现水生、陆生、水陆两生动物、植物的生长空间建设,并且不能在建设中错误选择动植物导致生态入侵问题。所以,设计之前,需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水文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确保生态设计的合理性。
(3)美观性。生态护坡是城市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建立河岸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环境的美观程度。所以,设计人员需要加强生态护坡在视觉方面的设计,比如,合理使用柔性设计和提升生态护坡的层次感[3]。
(4)亲水性。为了避免由于生态护坡建设导致二次污染应该使用自然材料,根据亲水性要求,选择合适的护岸类型,满足城市居民对亲水性的需求。
(4)环保性。生态护坡的建设应该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在建设时,应该合理选择材料,避免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影响水体。
2.2 生态护坡绿色植物的选择
生态护坡的植物选择需要考虑植物的锚固作用,充分利用植物的根系和茎叶,提升土地的结持力和降低由于雨水、河流对护坡的冲击。因此,生态护坡在选择植物时,需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要分析植物系统控制侵蚀的力学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分析植物系统在控制水侵蚀的水文机制。植物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两大类,这两种植物的生态特性并不相同,在力学特性上也有很大不同,作用机理也有非常大的区别。结合植物根系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草本根系和木本根系。木本根系可以进一步分为水平根系和垂直根系,从力学角度分析,可以分为浅根系和深根系两种类型。
浅根系拥有加筋作用,通过植草根系,可以在土中形成盘根错节的结构,构成边坡土体在延伸范围内形成和草根的复合材料,草根可以视为有预应力的三维加筋材料[4]。浅根系的锚固作用中,木本根系的垂直根系主根比较粗壮,能扎入比较深的土壤中,垂直深根穿过边坡的软弱层或者滑动面,可以锚固产生锚固作用,实现对边坡的加固,构成锚杆或者抗滑桩的结构。
植被的地上部分的茎叶、枯枝、落叶能够减少降雨对地面的直接接触和冲击,草本植物具有非常强的控制土壤侵蚀能力,利用降雨截留、土壤增渗、土壤固结等作用,能提升边坡的稳定性,延长边坡的寿命,还能改善边坡的小气候,降低土壤表面的侵蚀问题。
选择植被时,需要考虑建设植被的群落,确保在一定生长条件下某些植物是可以构成稳定的生态体系,提升植物植被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特有的内部环境。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植物群落在构建时也需要遵循生态多样性原理,以便可以产生边缘效应[5]。由于不同季节植物群落的形式不同,而且植物群落的发展也会导致群落演替,在建立生态护坡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植物群落替代的过程,建立植物的更替路径,并确保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依然能满足生态护坡的建设需求。
植物栽植之前,需要对工程区域的植被类型进行充分调查,然后考虑植物的适应性、安全性、景观效果、生态平衡等问题,进行选择。树种应该满足当地的气候条件要求,而且要避免出现生物入侵损害,确保抵抗病虫害的作用。为了确保生态边坡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需要确保植物拥有足够长的生命周期。根据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要选择易于管理的植物,保证环境的美化效果。
2.3 生态护坡建设结构的选择
2.3.1 护岸形式
目前,常见的硬防护形式包括坡式、坝式、墙式护岸。使用坝式,能够实现控制主流、稳定河势、保证河岸稳定的作用,但是也会影响水流的流动,河岸原有的平顺状态也会由于坝式护岸改变,造成水流的冲击力增加,容易造成对河道两岸更严重的破坏。墙式具有强度高、耐用性强、占地面积小的特点,但是施工工序比较繁琐,工程建设比较困难,而且造价非常高。坡式护岸是最传统的护岸形式,这种护岸结构会在一定范围内敷设耐冲击材料,构成连续覆盖式的防护,对河床的影响比较低[6]。
2.3.2 护岸组成材料
通常,生态护坡的材料包括土工格栅、连接口、生态袋、辅助材料,也可以将植物种子、肥料、土壤混装在纤维网中直接固定在边坡表面进行绿化。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生态袋,生态袋的常用材料为PE膜,这种材料可以回收、无毒、抗紫外线、孔隙度较高,而且强度很高并且不会降解,能满足内部填充物透水性的要求,保证所有的材料都在生态袋内部填充,可以确保喷洒和播种的效果,提升绿化水平。在河岸生态护岸工程中,会大量使用软性岩土材料,能够给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各种永久结构在土建时也要尽量减少水泥、混凝土、石头等不利于动植物生长的材料,避免高污染硬质材料的使用,确保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2.3.3 结构设计
生态河道护坡一般包括加筋结构和不加筋结构两部分,根据现场情况,可以转换两种结构,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材料的使用,并且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护岸的建设效果,满足生态防护的需求。近年来兴起了三脚架结构设计,可以向三脚架中加入各种合适的材料和土壤,完成基于三脚架的绿色植物种植,方便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选择结构时,需要考虑土木工程和植物系统之间的构造和结合,通过建立一个再生的自然防护系统,保证植物在土壤表面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对生态护岸造成的影响,控制河道水流对护岸的冲击力。结构设计工作中,也要有效减少对混凝土的材料的使用,以及考虑在不同季节下生态护岸的造型变化,满足各类植物的生长需求。
3 工程实践
3.1 工程概况
某河岸的生态治理中,对河岸进行了全新的建设,新建堤防4800m,对原有堤防加厚1090m,新建总长12 000m的河道换,根据50年一遇的标准进行防洪规划。
3.2 护岸材料选择和设计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采用了坡式护岸的形式,常用材料包括干砌石、混凝土板、水工连锁砖等。护岸的防护轴线位置结合现有的护岸情况,通过实现上下游之间的平顺衔接,保持河道原本的流向和状态,避免建设过多导致出现大量填方和挖掘工作,从而保证河道的稳定生态状况,减少建设对河道的扰动。为了保证提供通畅的泄洪渠道,将护岸工程分成了五段,即三段左岸和两段右岸,护岸使用了绿滨垫护岸,护岸下设置绿滨垫进行水平防护,尺寸为4m×3m×0.3m,所使用的网箱孔尺寸为80mm×80mm。
3.3 经济效益比较
通过分析,使用混凝土护板坡相对比较贵,而使用干砌石护岸最为便宜,并且结合之前的建设情况,使用了具有较强抗冲击力而且生态效果更好的绿滨垫边坡进行施工。
3.4 建设效果
通过建设表明,采取生态护坡,相比传统的护坡设计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有效避免了传统护坡过于呆板、僵硬的特征,更有利于环保、绿化、工程结构的一体化。通过在不同季节搭配不同的植物,有效提升了护坡的美观程度,大量植物的种植使得该河段的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河水的水质相比以往更好,能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而且边坡的成本非常低。在后期管理和维护上,由于植物能自行生长,通过生态建设让植物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更替,因此,维护压力相对很低,降低了生态边坡的管理费用。
4 结语
生态护坡是现代河道建设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硬质护坡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生态建设要求,并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设计人员必须从生态建设角度开展生态护坡的设计工作。实际设计中,应该合理进行生态护坡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守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根据现场地质条件、生态条件,使用合适的生态护坡结构,确保生态护坡可以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提升生态护坡的稳定性,为城市建设更为和谐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