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红色文化大众化路径研究
2022-03-24李明震
●李明震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同创造的独特文化,后又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添加了建设文化和改革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对于国家而言,红色文化大众化对于凝聚群众政治共识、激发群众民族意识、提升群众精神状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对红色文化进行时代化的解读,深入地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对于丰富文化建设体系、维系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重大意义。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载体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开辟红色文化大众化的新路径。
一、新媒体对红色文化大众化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媒介具有交互性强,辐射面广的特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新媒体时代,对红色文化进行时代化的解读,必须牢牢掌握住新媒体的宣传平台,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媒介,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赋予红色文化更强的生命力,从而达到对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大众化有着显著的优势。
(一)文化内容丰富,传播形式新颖
媒介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在文化传播中有着重要作用,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扩大了文化空间,给予文化更多的内涵。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有着强大的传播作用,这种传播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制粘贴”式传播,也包括人们对待不同信息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每一个获取过信息的人都可以是一个新的自媒体,通过个人账号、个人社交平台进行再次传递。相对于传统媒体,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等来说,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辐射面更广。新媒体作为一个传播平台,有着大量的信息存储空间。红色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电子信息向公众传递,例如电影、电视剧、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红色文化以一种更加生动的、直观的,更加易于公众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加上声音的吸引,让整个红色文化变得活泼起来,促使红色文化的内容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满足人们对信息直观性的需求。
(二)拓宽群众参与路径,提升群众参与度
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历史观中曾谈及到,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中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获取的,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古至今,精神文明的创造和传承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在过去的文化传播中,文化传播主体无法根据受众的反馈进行传播内容调整,传播出去的文化是不是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难以确定,观众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但是具有强大交互性的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借助新媒体信息可以实现双向互动,观众可以更自由地表达意见,阐述观点,消解了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距离感。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群众的参与感得到提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在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意愿必须得到展现。红色文化大众化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在这一基础上,人民群众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入到红色文化大众化的具体实践中,人民群众以一种主人翁的状态参与到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提高了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大众化过程中的参与度。
(三)信息获取便捷,传播效率增强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猛,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文化传播的界线,公众对信息的获取有着前所未有的便捷性,文化传播速度迅猛。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手机进行上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文化的电子信息进行搜索和获取。在大数据背景下,文化传播主体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根据不同群体的喜好进行精准的文化信息推送,从过去的人找信息到现在信息自动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成本,增强了传播效率,这对信息传播双方都有积极的影响。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为红色文化大众化提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持。
二、新媒体下红色文化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已经意识到人们在和平年代红色文化信仰的缺失,正在不断地结合实际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这对红色文化大众化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红色文化大众化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新媒体开放性较强,多元文化冲突增加
“互联网+”发展模式的迅猛发展加速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提升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但是新媒体这种特性也导致了现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现如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化交流也愈渐频繁,不同文化的频繁接触促使人类必须去理性地看待文化的沟通,多元文化下的文化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国家群众的价值观念如果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那么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如何保持中华民族文化不受冲击,积极应对西方霸权主义思想的入侵,对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严峻的考验。红色文化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需要在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被激发。
(二)文化内容把关不严,有过度娱乐化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市场作为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文化作品创作的方向。伴随着多元文化作品不断出现,宣传主流价值观的红色文化作品影响力下降。为了获得商业利益,各种低质量的红色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对历史缺乏尊重,对红色文化缺乏敬畏之心,文化过度的商品化会导致文化自身的变质。红色文化作品应该以还原历史为主,还原那段艰辛惨烈但又不屈不挠的历史,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激起民族意识,弘扬爱国情怀。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应该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承载着太多的记忆,传承着一个国家文明的轨迹,也传承着一种民族精神。一个国家只有尊重历史,正视历史,才能走好接下来的路。
(三)主流媒体权威受到挑战,网络管理体系不完善
主流媒体在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有公信力、有权威的主流媒体去承担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具有科学技术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正确地合理地运用它,让其成为红色文化大众化的有力助手。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是优秀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我们需要用法治来引导整个网络环境的向好。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过快,相应的立法、执法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甚至缺位,进一步导致网络空间基本法治秩序的缺失。[4]良好的环境需要从三方面共同努力:文化传播主体传播的内容需要高质量,广大群众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权,国家用法律手段进行根本保障。关于网络立法的细节十分繁琐,所以健全网络法律机制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考验。
三、新媒体下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路径
(一)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强化红色文化阵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5]意识形态工作永远是国家最重要的工作,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民族的衰败甚至灭亡,往往是先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网络平台上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渗透,无形中改变着人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党要牢牢把握住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保证红色文化不变色,这是实现红色文化大众化的关键。我们要强化红色文化阵地意识,形成有自己独特优势,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阵地。在文化大繁荣的现在,要保证红色文化传递到公众手中不变质,我们可以从多方入手解决。可以打造专门用来宣传红色文化的网站,在这些网站中,我们要推送一些易于大众接受的高质量作品,配备专业人员定期维护,保证红色文化内容的质量。根据群众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文化作品推送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强化网络监管力度,补齐网络立法短板
新媒体在给大家带来获取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内容筛选不严的情况。由于对网络监管的力度不够,在网络上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的事情屡有发生。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健全网络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网络立法,补齐网络立法短板。开放性的新媒体不是给一些违法乱纪的活动随意诋毁国家形象,引发社会动荡的言论提供虚拟场所和平台。在互联网平台的规范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例如,《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保护法》和《个人数据保护法》等基础性的法律可以为中国的互联网治理提供基础性的支撑性的指南。[6]只有健全网络治理机制,完善网络立法,我们才能过滤掉不符合主旋律的内容,净化整个互联网大环境,为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打造独特红色文化品牌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消息的获取十分便捷,可以跨越时空,随时随地获取,但是随之而来的“碎片化”问题开始显露出来。红色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海量的内容加上更新速度快,人们对红色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只是过眼云烟,群众对这样碎片化的信息产生依赖性,人们的惰性增加,不加思索地对红色文化进行浏览。在这一过程中,加剧了对红色文化本身价值的消耗。克服红色文化“碎片化”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将红色文化生活化,让人民群众把红色文化与社会生产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现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又增加红色文化产业的收入。创新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赋予红色文化现代化特性。例如,可以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旅游布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打造有独特优势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力宣传。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讲好红色故事,可以引起游客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在游客的记忆深处留下印记,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例如,山东各地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旅游+研学”相融合,进一步发展了红色文化旅游模式。要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