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2-03-24云宇彤庞海云
●云宇彤 庞海云
一、同辈教育的相关概念
同辈群体又称伙伴群体,它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同一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因兴趣爱好相同、情感融洽,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较为相似的人群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同辈教育是利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教育,利用群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帮助他们进步的一种方式。同辈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社会化因素,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极为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超过了教师和家庭成员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重视同辈群体的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二、同辈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有利于青少年的多元化发展
在新课改热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强调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多元化发展,强调采取多种方式把青少年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现代化人才。同辈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例如: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同辈教育运用在思政教学中会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使其功能价值能够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不仅提高了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习的热情、兴趣,同时让教育者真正成为教学的引导者、领路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利用同辈教育开展思政课堂教学,使课堂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青少年成为自己的教育者,通过同伴教育者的影响,青少年也能够加深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此时教育者就要对青少年进行观察与尽其可能对青少年进行帮助与指导,促成高效课堂。
(二)年龄相仿,有利于同伴之间的双向沟通
在我国学校教育绝大部分以班级授课制为主,那么就意味着一个班级都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同龄人之间的基础大致相同,他们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无障碍地进行沟通,交往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氛围融洽,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进行平等交流、交往,对增强少年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空间。在同辈群体之间,由于对价值取向有着相似性和对问题理解的互通性,所以学生群体之间多了特别的融合感和理解性,同时满足青少年的社会性情感要求。他们在同辈群体之间感受到了平等与自由,这就不同于平时的家长和教师的权威命令式交往关系。平等交往这一诉求首先就在同辈群体之间得到满足,让青少年感受到了归属感与尊重。例如:当同伴群体中的一位青少年遇到困扰和难以抉择的事情时,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自然成为他的倾诉对象,在倾诉过程中,青少年获得了理解和支持,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得到了升华。在思政教学中更应该利用好同辈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实现高效课堂。
(三)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下,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自我教育的力量,强调青少年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辈群体成员数量规模较小,成员之间有着较高的互动性,群体成员之间的观点、行为有着较高的参照作用,那么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互为参照对象,他们之间具有比较功能和规范功能,通过此功能能够使青少年更加了解自己。通过开展同伴群体的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任务。事后组织青少年进行反思,完成自我教育,目的在于让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中完善和发展自身能力,不再由教育者全权负责整个活动,把进行自我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传统的大班教育效果很难根据学生之间的个别差距进行教育,所以在进行教育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一些青少年进行调查,向他们询问“你认为谁对你的生活影响最大”,很多人选择的是同班同学或者是好友等,可见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辈群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没有代沟,有共同话题,真正的为实现了群体的自我教育、互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四)学生之间相互协助,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境学习理论提出,个体的学习行为最容易产生在与之相适应的实际情境中,而且最容易发生在外在信息与具体情境紧密相关且能立即付诸于实际应用的情境中。意味着学习不是学习者的单独行为,而是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活动与对话。因此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的有利学习环境,注重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同辈群体教育时,组织青少年在群体之中交流合作。交流合作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互帮互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发展。学生在同辈之间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同辈群体之间尤其强调互通的作用,不管是给予他人帮助还是被他人所帮助,都能够通过互动获得一些经验和方法,形成一些价值观念,促成了青少年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可能性。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使青少年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学生的认知也能得到发展,通过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和水平,满足青少年“社会学情感需要”和“归属需要”,加速青少年融于集体,增加凝聚力。
三、同辈教育在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同伴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学生获得一些课程以外的知识的重要途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仅来源于书本上的知识,除课程以外的地方,他们也具有强烈的兴趣。例如,对于社会性问题的是非对错,对心理和生理产生变化的疑惑和惊恐,这些问题的探索并不总能够从课程、书本、教师、家长中得到解惑。那么同辈群体之间的谈论能够满足少青年这一方面的诉求,成为他们获取一些知识的相关途径。现代课堂教学更关注知识的传递,忽视同辈群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这一观念会影响青少年合作能力、与他人交往的社交能力,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整体来说不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同辈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强调同辈群体之间的合作,可这种合作往往仅局限于小组讨论和合作。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同辈教育的理解方式极为简单,仅仅把同辈教育理解为小组合作,肤浅的从文字层面去理解同辈教育,实施同辈教育方式方法局限、单一。
(三)对同伴教育缺乏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如今对青少年进行思政教学时,没有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措施。缺乏评价与反思的弊端就在于“有头无尾”,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使教育活动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青少年的同伴群体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根据同伴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和结束时的完成情况做出反馈、评价,对于在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行为制定对应措施。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优异的青少年给予嘉奖,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稍加欠缺的青少年给予帮助和指导,并组织青少年进行反思活动。
四、同辈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学会挑选合适的同伴
进行同辈教育时要给青少年树立群体教育的价值理念,新时代的青少年具有时代特征和特色,他们朝气蓬勃、精神充沛、富有激情、热情好动,积极而充满希望,是具有能动性、可塑性、创新性的新时代青年。进行思政教育就要传递给他们一种积极健康的思想,同时也要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氛围,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和行为习惯。学生之间的同辈群体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对于青少年来说类似于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群体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地位,加入同辈群体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自己同伴的过程。首先,青少年应该具有正确的交友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能仅依据相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语言作为择优的标准,要善于交良友、益友。其次,要提升个人素质与道德修养,要进行自我规范,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去做别人的“良友”“益友”,用自己良好行为习惯影响身边的人。最后,在同辈群体进行交往时,要指导青少年选择合适的人进行参考比较,要具有明确的认识是非的能力,真正去选择一个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同伴进行交往,共同进步。
(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同伴活动
开展多样的活动,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目的在于通过多彩的活动影响青少年的情感观念价值观,使他们积极向上。在组织活动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策略,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意识,着重在于激发青少年的团体合作意识,他们之间年龄相似,更有共同语言,更容易产生思维和语言上的火花。因此在进行同辈教育时,以伙伴之间相互教育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说教为主,打破了传统单向教育产生的局限性。青少年之间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形成良好的氛围,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因此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另外,小组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广泛收集相关的信息,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协作,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谈,同辈教育的教育模式为成员提供了行为上的榜样,和思想上的参照。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青少年可以以伙伴的行为作为考量自己行为的尺码,因此在活动中,同辈群体之间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合理运中这两者的角色,使青少年得到了持续性发展。在组织思政教学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禁止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标准与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从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利用小组团体走进社区、街道;或者组织青少年参加团建、开展游戏,使思政元素的教育走进青少年的生活,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客观全面对活动进行评估,以保证同辈教育的时效性
组织青少年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活动结束后要对青少年进行及时的评价,健全评价反思机制,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创新发展、平等交流,为青少年提供有助于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通过对学生活动的正面评价,缓解同伴之间的恶性竞争,让他们明确学习活动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对于青少年追求物质奖励要进行指正,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观和交友观。
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同辈教育时应先选择一些非正式群体的核心成员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认识,由此感染身边的伙伴群体,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组织青少年进行同辈教育活动,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开展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其次,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活动;最后,对活动进行总结。教育者要重视对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以此保证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开展同辈教育活动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
在组织同辈教育活动时,应当考虑青少年的实情,将活动设计的更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发挥活动的有效性。笔者建议开展如下几类同辈教育活动:第一种、学习互助小组,让成绩好一点学生和学困生结对子,关心学困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使班集体的成员更融洽,有助于青少年形成集体主义精神,更加热爱集体,为集体贡献力量。第二、根据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划分成小组,组织他们经常开展兴趣活动,既有利于青少年的个性成长,又给学生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
五、结语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青少年的个性和特点,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教育。因此在进行同辈教育时,必须要考虑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使青少年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