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年轮式社区党建 增强社区治理主体合力
2022-03-24郑燕敏
●郑燕敏
作为群众密集生活、安居乐业的港湾,社区就像是整个中国社会巨人的细胞个体,是中国社会有序运作的基础单元。从社区这一反映国家社会变化的“小窗口”,社区治理的成效可以窥探国家治理现代化一重要的侧面,可以说社区善治就是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缩模型。社区构成的复杂性、需求的异质性、利益的多元化,必然衍生社区治理要由多元主体共同作为的要求,甚至社区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就在于多元主体的合力强大与否。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力量的凝结势必要紧紧依赖于基层党建火车头的引领,那么构建强而有凝聚力的社区党建就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主体保障。
一、党建凝聚社区治理主体合力的重要意义
1.实现社区治理主体合力的领导核心。城乡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部分,是依靠社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主体,依法依规及依照社区公约、规范等要求,通过协商、联动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社区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可见当前城乡社区治理主体已从原有的单一主体发生转变,变成了多元治理主体共同作为,并在社区治理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基层党组织既是社区治理主体之一,更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区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实现社区主体合力的领导核心。如果这些多元主体缺乏有力量的领导核心,就会失去共同体意识,力量分散而合力弱,社区治理就会散乱无效;如果有强而有力的“火车头”统领,多元主体的力量得以科学整合,拧成一股绳,社区治理就会有序稳定,做到更加精准的治理和服务。来自于多元主体的多股力量需要在党建引领下整合,为社区治理现代化奠定良好的主体基础。
2.化解社区治理窒碍的现实需求。当前,社区治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社区治理主体的参治意识不强,共同治理的意识更不强,无法形成强大合力来共同治理社区,就是重中之重的现实问题。来自于社区多元主体的治理合力的强弱和大小对解决社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行业关系、利益关系的和谐有重要影响,影响社区治理的成效、影响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影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细枝末节的落实。社区主体力量分散,甚至不发挥,使得社区治理主体的“应然作用”与“实然作用”存在较大差距。在此种现实情况下,通过强化强而有力的社区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凝聚作用,化解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冲突,优化主体间的良好关系,搭建联动桥梁,整合主体力量,强化治理实效,是化解社区治理窒碍的现实需求。
二、党建凝聚社区治理主体合力的现实问题
1.政府主体单一作为,社区党建发展力有限。当前多数社区仍然以政府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单一作为,应对纷繁复杂的社区治理细节时常常拙襟见肘。有的基层政府只实施宏观治理,往往通过行政命令或强硬手段简单粗暴地控制社区的治理工作,最后伸向社区的实效力往往因为力不从心而较弱,实实在在的具体实践较少;有的基层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忙于具体治理细节,忽略对治理大局的主导,以较少人力治理居民数量大、关系复杂、需求多样的社区,往往焦头烂额,被迫流于任务式或简化式服务的治理。近年来,随着基层党建的大力推进,社区基层党组织建立完备,但社区党组织自身力量有限,引领力作用无从谈起,没有发挥好“火车头”作用,无法起到凝聚主体合力的作用。
2.社区治理各主体参治共治意识低,党建动员力缺失。文化素养的限制,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较弱,误认为社区治理的责任主体完全是政府,大多数处于被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状态,自主动能缺失。社区治理力量往往不足或者不专业,治理决策能力较低。单一主体的社区治理中负担过大,使得应有的功能不能体现,出现公共服务不全面、不精细,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与能力普遍不高也未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社区内或周边企业、社会组织治理主体意识也是缺失的,没能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社区文化建设尤其是社区自治文化、精神文明的建设不足,文化宣教工作不够。在各主体参治共治意识薄弱的前提下,社区党建影响力弱,动员力缺失。
3.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党建引领力不足。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纵向垂直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有所改观,但各部门横向职责分工并不明确,疏忽对社区治理协同联动机制的思考和建立。社区治理中多元化、多层次问题的应对需要来自多个部门、机构、组织的协作匹配,然而多元主体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各组织、各部门仍存在一定的狭隘偏向,仍然认为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与各个部门关联不大,还没有形成社区治理体系的大概念。社区党建的引领缺失或者薄弱,各主体分散,各做各的,参与共治的主动性和发挥的作用都不大,基本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联动机制,社区多股治理力量无法形成合力,削弱了社区治理效果。
三、党建凝聚社区治理主体合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社区党建自身建设,做强社区治理核心原点。一是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组建应严格按照择优选能的原则,依据规范程序进行推选。要从社区内部挖掘内生资源,可从退休党员领导干部、退役军人等党性觉悟高、党务能力强的人才为挖掘主向。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党性教育培训,围绕指导思想开展体验式交流学习,提升素质与能力。科学落实领导班子的监督考核,建立班子内监督、组织内监督、社区内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建立以党建工作真抓真落实、引领社区治理实效表现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二是要为社区党建工作去形式化,实实在在把社区党建落实到位。积极对接上一级指导,跟进精进党务工作;建立社区党校或社区党课讲堂,紧跟学习党的理论思想和大政方针,抓好政治素养提升,做好思想建设;严格按照组织建设程序,注重后备力量培养,提升组织力;坚定以社区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方针,抓好作风问题,严明党纪要求,以各项制度落实社区治理,使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至社区末端,达到无死角、零空白。三是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党建网格化,以党建网格化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精细化的末端治理。在社区范围内把党建分“格”,再编织网络。发掘小区、楼院内党员资源,发挥社区内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线上沟通、线上培训,使得每个党员成为层级不同的网格员,激活网格神经末梢,建立全面覆盖、管理灵活的党建网格。接入社区治理网格,统筹优化网格结构,统筹整合网格事项,解决社区治理需求,使各项治理措施精准落实到社区相关的楼、层、户、人。建立社区党建网格,让党建力量扩大并深入社区各处,凝集社区较为分散的主体力量,既加强自身建设,又落实社区治理实效。四是党建文化蕴涵强大的精神力,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员的意志品质,都是社区干事创业的必需。把党建文化植入社区,以党建文化力培育社区治理文化,增强社区治理主体意识。社区主体自治意识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思想前提,影响着社区、物业和居民协同的和谐程度。宣传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增强社区居民社区治理意识,让公众形成社区治理准备的思想自觉,从参与意识逐渐发展到责任意识。立足中国国情、根植本土文化以及社区居民特殊的地方性,把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优秀地方文化纳入社区文化建设,以符合公众喜好的形式加强社区文化宣传,运用传统和新鲜载体丰富社区文化宣传教育。
2.刚柔并济引领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业主委员会及物业管理企业协同合作,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首先,为社区减负增效,保障人力并提升人力。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专业培训,提高社区直系治理人员的本领和能力。利用激励机制建设素质优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推进社区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管理规范化。其次,走好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营造轻松和谐的民主治理氛围。实施社区公约,开展社区文明建设,充分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以居民个体为反应剂,产生自我治理意识,强化共同体意识,产生强大的动员力。发掘社区党员、能人、带头人,借助专业力量例如民警、城管、医护人员等职业人群,使全民参与达到最优化。再次,以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方为社区治理好帮手,纳入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主体团队,对其组织无偿地指导、培训和演练,提出法制化、条例化要求,并做出检查和考核,把党建文化、红色基因注入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从中发展党员后备力量,建强战斗堡垒。
3.辐射社区周边商业服务,健全治理主体构成。以社区为中心,周边的餐饮企业、百货超市、药店诊所等驻社区市场主体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其共治的主体地位同等重要。在兼具利益下充分调动社区周边商业主体参治积极性,形成联合的、整体的、系统的社区治理大联动的态势,这是党建政治领导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融合的表现。发挥党员力量渗透,沟通协调一系列工作,根据社区周边的产业缺失状况引导和调剂市场,完善周边商业服务。着重引导健康产业落地开花,支持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业、“治未病”的中医调理产业及心理咨询、治疗、救援行业的发展;着重提升特殊群体尤其是数量庞大、身体健康处于弱势的老年人群所需求的养老服务产业,建立人员信息档案,精准对接。
4.联动机关党组织、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集合党建向心力。首先,以就近原则与党建工作水平较高的机关党组织建立帮扶关系,指导党建业务开展,引导党建活动举行。开展在职党员干部到所在地社区报到常态化,走进社区、深入群众,实行共同建设社区,参与社区治理。其次,社区治理中主要需求的职能部门例如公安、住建、文明办、医疗等建立联动机制,联动组建协助社区治理的志愿服务队伍,为社区治理需求特别是突发需求提供多种职能对应的志愿服务行动。职能部门专职干部挂钩社区,时刻关注社区相应方面的动态趋势,以做出最灵敏的反应。再次,与社会组织巧妙联动,基于社区需求构成的阶段性调研,寻求满足需求特别是满足特殊需求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发挥整合资源、实现服务的作用。
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有效、高效有赖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实践,构建以社区基层党组织为原点的年轮式社区党建,可以产生外圈推动力下层层加码的强大主体合力,使社区治理主体联合体成长为强壮结实、遮风挡雨的大树,为社区治理解困,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