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下健康管理服务变革

2022-03-24李苑莹许章塬杨培贤

经济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居民医疗

●李苑莹 许章塬 杨培贤 陈 燊

一、“互联网+医疗”的定义及发展情况分析

(一)“互联网+医疗”的定义

“互联网+医疗”利用互联网“连接、智能、体验、跨界”的特性,解决医疗行业资源分配不均衡、信息不共享、用户体验差的问题,从而优化医疗健康资源分配、提升医疗健康使用效率、实现医疗健康数据互通互联,创新医疗健康服务的产品类型与供给方式。[1]

“互联网+医疗”有多种实现模式,较为普遍的主要有网上咨询、挂号、缴费等医院信息化相关的智能应用。还有针对慢性病的应用管理终端,智能硬件与互联网结合进行实时监测和用药就医提醒。

(二)“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发展概述

1.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数据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截止2017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25亿元,同比增长45.7%。[2]

2.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前景向好。Mob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到4500万人,行业渗透率为6.6%。2018—2019年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渗透率持续上升,未来将保持增长势头,用户规模还将持续扩大。

二、“互联网+医疗”市场现有产品分析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医疗平台是发展互联网医疗的重要关键。[2]当前,中国健康管理服务公司数量已超10000家,多以健康体检为主,仍没有出现标杆类产品。

美年大健康和慈铭体检等公司本质是一个体检机构,通过体检衍生出其他服务,其服务范围都以中、低端为主。且只注重线下业务,在线上业务相对较少。

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二者共同提供的服务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在线问诊;二是提供较简单的健康信息查询,如查询用药方法和禁忌,在线学习健康知识等。

以“阿里健康”为主的巨头,由于其强大的资源和整合能力,使他们具有完备产业链。覆盖的业务范围较广,有电商、医药、医疗、消费等。

三、“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机遇

(一)行业市场容量分析

中国居民患慢性病风险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释放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市场需求。结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推动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期间医疗健康类APP与网页月度有效使用时间明显增加,其中医疗健康类APP增量显得十分迅速。

健康管理服务公司可利用健康体检结果,将业务向后延伸,进行健康评估和改善建议,进而实现健康干预、健康随访业务发展。伴随国家医疗体制市场化,居民就医习惯转变和5G及硬件技术突破与加持,未来健康管理服务业务将由健康体检向健康干预、健康随访延伸,预计2023年其市场规模可实现4178.7亿元。

(二)用户及其需求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51周岁及以上调查者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用率最低,为46.15%,其他年龄区间使用频率在63%至75%之间。硕士及以上学历被调查者使用率高达88.89%,本科学历被调查者使用率为76.55%,大专学历被调查者使用率为66.33%,高中及以下学历被调查者使用率为45.45%。

年轻群体比年长群体更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更愿意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学历越高的被调查者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情况越多。

此外,用户的主要需求点在偶发性小病,如感冒、咳嗽等,其次是慢病管理。[3]而我国糖尿病、骨质疏松、哮喘、COPD等潜在患者数量巨大,慢性病仍有广阔需求空间发展。

(三)双循环经济环境下分析

“互联网+医疗”行业全方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国家经济双循环战略,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对内提升运营效率,对外优化客户体验。借助“互联网+医疗”产业基础,扩大领先优势。除此之外,针对行业采用“一企一策”精准培植,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场地等问题,形成区块链技术输出。

四、“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一)居民意识不高,使用情况存在个体差异

根据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9中国成人健康管理白皮书》调查研究报告显示,36岁之后居民开始重视心脑血管和肺部健康,46岁以上群体开始注重骨骼、心脑血管、呼吸道和听力方面疾病。结合在福州仓山区的居民统计调查,34.81%的居民只是偶尔参加体检。以上研究数据都能够反映,我国大多数居民的保养意识不足,多是在出现疾病征兆时才开始关注疾病。

(二)后续跟踪服务不完善,居民整体满意度不高

当前市场上智能检测机器人并不少见,但普通居民不具有读懂报告的能力。因此,在“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下,应该将机器人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提供报告给专业团队为居民解读,针对受检者在报告中体现出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从而实现远程疗诊的便捷性与专业性,推进医民服务提升。

同时,在网络化管理的便利之下,搭建健康跟踪系统,融历史病历管理、疾病预防提示管理、健康保养方案管理等功能,利用系统算法,对居民健康情况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给出专属饮食建议和体检时间建议。

(三)健康数据收集与利用不充分

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引入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社区中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4]目前,建设运行智能机器人的时间较短,资源互通的融合程度较低,在居民社区中各种业务尚未整合,缺乏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造成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存在大面积信息孤岛,缺乏全面准确的基层数据平台。而对这些健康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和再利用,健康大数据的整合再利用,对于身体状况监测、疾病预防和健康趋势分析才是健康大数据的意义所在。

(四)政府投入有限,“互联网+医疗”模式难以立足

我国“互联网+医疗”模式健康服务发展相对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行业的条件和规范尚未得到相关政策约束。若要保证“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能够较为顺利开展,要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还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对人、财、物的投入。单单依靠企业个人或者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难以保障该服务模式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

五、“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居民接受度

健康观念和态度决定健康行为,健康行为可以阻断慢性病形成的自然进程。[5]而在国内,亚健康人群占比高达70%,但多数人群不会主动进行自身的健康管理。由此可见,提高我国居民健康观念和态度是阻断慢性病形成进程的重要环节。

多运用体验式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等方式,让健康教育走入群众生活和工作中,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健康的热烈氛围,大幅度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加强健康教育,利用广泛的媒体宣传“三减三健”理念。政府、社会、个人都要加大对健康的投入,进一步激发健康需求市场的活力。[6]

(二)推进服务优化,用户体验回访,提高居民满意度

通过对智能机器人的检测数据进行健康评估,以及专人回访和效果评估,制定相关计划和方案等一系列的服务有助于建立起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使客户可以客户随时查看和后续干预的详实保养资料。预知健康隐患针对客户健康危险因素开展相关疾病风险评估并做出综合判断和评价,预测其5~10年内的健康走向,提前做出健康干预。同时,定期对用户群体进行体验回访,记录用户的感受与需求,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善与解决,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创造价值。

(三)助力打通医疗服务“最后1公里”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谈到如何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时,提出了全新要求“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1公里”,其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社区和谐稳定才能够保持城市繁荣与安稳。在该模式下,设立社区健康小屋,便于居民就近检测,结合构建健康小屋、社区医院、合作医院三级服务体系,共享检测数据,减缓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大大提高基层服务效率。

(四)规范医疗管理,坚守原则问题

作为新兴发展的行业模式,“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例如网络安全、数据共享、医保支付、医疗法规、知识产权等政策和监管都有所缺失。[7]

为了更好地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政府必须加快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相关问题的立法速度,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加以完善,尽快解决当前市场法规滞后、监管缺失的问题,否则将会影响甚至阻碍其有序发展。

医疗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是增强用户黏度、提升潜在用户的重要指标。[8]信息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签署保密协议,依法依规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恪守职业道德,拒绝隐私泄露。

六、结论

“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是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技术的一种新型结合,本文基于“互联网+医疗”的模式下,深挖市场问题并结合当下社会环境进行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后疫情时代,更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要把以疾病防控体系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变革摆在突出位置。[9]“互联网+医疗”发展推动传统医疗行业模式转型,为医疗卫生健康行业提供巨大的发掘潜力和探索空间。

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要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加速经济转型与升级。为了“互联网+医疗”的顺利发展,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如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投入,居民个人的健康意识需要提高,企业还应该提升自身实力,赢得居民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支持。

猜你喜欢

互联网+医疗居民医疗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什么是医疗告知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