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思考
2022-03-24郑德志李明张扬
郑德志 李明 张扬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1 农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成效
1.1.1 农学专业学生普遍认可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820万人,2019年毕业生达到834万人,2020年毕业生突破840万人,就业压力和难度不断增加。2019 年政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层面,强调各方面要高度重视就业,全方位支持就业,凸显了就业工作的现实性和紧迫感。农学专业职业需求有限,职业类型较少,使农学专业学生就业更加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贯通整个教育过程,提升农学专业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多渠道就业,例如:学生可通过注册开办企业,入股农村合作社等适合自生的创新创业方式,进而实现就业。
1.1.2 农学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开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农学专业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理念,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强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素养。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提升学生职业选择和就业能力。2016年,在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创新创业课程正式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明确规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加以体现,制定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课时,规范教学内容,这都体现了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度重视[1]。
1.2 存在的问题及困境
1.2.1 创新创业教育与农学专业教育融合不足
在各高校农学专业中,侧重专业教育,专注培养学生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的基本能力。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仅仅开设相关课程,没有结合农学专业,体现专业差异特点,专创教育融合过程中,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农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有效融合。
1.2.2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高等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需要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站在高等教育新的起点上,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知识广博,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知识横向跨学科拓展。并且,教师实践经验、教学水平、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直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效产生较大影响,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目前,大部分农学专业由于专业特点,普遍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本上由辅导员担任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管理学、经济学相关专业的由经管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个别专业存在教师简单培训后担任,这其中绝大多数教师管理学理论和教学功底深厚,但是缺少创新思维、创业经历,影响教学效果。而多数高校教师学历结构单一,来源多元化不足,缺少理论和实战相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1.2.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非常重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产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农学类学科专业竞赛、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管理,专业自行组织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较少,缺乏专业特色和个性。
2 农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农学专业均开设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高校办学理念、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课程设置形式不同,教学内容丰富程度不同,甚至流于形式,很难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所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专业理论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创业管理、创业理论等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专业实践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开设项目训练(如农作物品质改良、种植、推广等)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拓展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专业课程开放体系基础上,开设双学位(双专业)选修课程[3]。
2.2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农学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当前经济环境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专创教育有效融合是有效途径。专创教育的关系,从专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优化,培养学生专业领域所需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不偏离专业的同时,引导学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思考专业创新、专业创业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它不是单一的创业能力培训,需要有专业理论为依托和基础,需要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整合和重构,实现创业。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是未来最具前景的产业,需要大量农业专业人才,农学专业将专创教育有效融合,是高等学校农学专业实施认证和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然之路。农学专业可以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在树立价值共创为目标的教育共生理念,构建以农业学科集群为核心的教学共生模式,实现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4]。
2.3 建设多元化的农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农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内在需要。学校是否有一批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对农学专业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目前,农学专业很多教师本身创新创业经验不足,并且在现有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职称评定模式下,教师需要大量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用于专创融合教育研究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因此,为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投入,必须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给出更科学的评价奖励体系。
2.3.1 “业内人士”走进课堂
“业内人士”是指有行业、企业背景,自主创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从业人员。“业内人士”是行业、企业创业专家,他们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掌握创新创业理论和知识、实践、技能聘请“业内人士”走进农学专业课堂,可以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3.2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
通常情况下“校外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是由校内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在企业独立完成实习。实习过程校内教师给予指导,但是没能走进企业与学生一起完成实习工作。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对的环境变化莫测,高校内的教师不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现状以及创业过程,所以不能够给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供针对性、可行性的指导。
3 农业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提高农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必须站在专业角度,从整体、全局出发,实行特殊问题特殊对待。一是要建立健全“理论+实践+拓展”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发挥教学功能,推动课程改革和良性循环,促进专业建设和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二是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农学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专创教育融合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课程、教材等微观方面进行融合,而应该是从高等教育理念、管理、资源等宏观视角探索二者融合的成效[5-6]。
4 结语
面对国内外复杂深刻的经济环境,以及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现状,高校人才培养应与时俱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步,在加强其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养。具体到农学专业,高校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色发展和差异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探寻切实有效的教育新模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