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与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融合模式的探索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22-03-24马文静王心琦徐翠冉周海嫔王悦马玉恒

安徽化工 2022年5期
关键词:考研制药工科

马文静,王心琦,徐翠冉,周海嫔,王悦,马玉恒

(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安徽 滁州 239000)

新工科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方向,符合我国战略发展新态势、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为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1-2]。医药产业是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焦点,许多国家都把医药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3-4]。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滁州学院制药工程本科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以“理论厚实、能力本位、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校企政协同、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具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扩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1 课程概况

为充分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制药工程专业教育相融合,本院设置“创新药物研发方法与策略”课程。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方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药物设计学》,作为制药工程系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32学时,于第六学期开课,在前期各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部分学生积极备战考研,对其他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程,该门课程需在学习完“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5],因此开设时间较晚,于第六学期9~16周开设,此时部分学生专心于考研的专业课程,存在“其他课程不重要”的狭隘思想,对其他课程内容学习兴趣不高。

1.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双能型教师缺乏

本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创业实践深入不够,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弱,限制了学生们创造力的形成和创新习惯的养成,导致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没有实质性开展。“创新药物研发方法与策略”是一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强大的教学技术,以及具备坚实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目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具备专业和创新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以及全面的经济学、心理学、企业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专职教师。滁州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大学,其核心需求要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学科布局来发展当地的产业和技术。由于发展不足,导致学科建设与本地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匹配度不高[6],不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不足就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的需求。

1.3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全面,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大三学生面临考研和工作选择,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形式过于单一,还是按照传统的考试制度、评价标准,单一刻板,因此严重限制了学生们创造力的形成和创新习惯的养成,不利于高等教育阶段创新思维及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开发。

2 课程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新工科背景下滁州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应用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针对自身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及专业培养目标,在制药专业的新工科建设中,摸索出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

2.1 以学生为中心,多维度整合教学内容

课前,针对18级制药学生是否考研、考研专业、考研学校、考研科目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考研学生占82.1%,考公或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占4.8%,工作的同学占13.1%。其中考研学生占比较大,另外一部分学生抱着从众的心理。在考研的同学中,大部分考研方向以药学和制药工程为主,也有部分跨专业考研,学业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更要从不同层面对学生未来的考研、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在鼓励学生考研的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为使学生对药物研发的整体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进一步学习药物从发现到上市的全过程,将现在药学研究热点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与药学有关的新知识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动向、新进展,拓宽知识面。在授课的过程中,紧扣药物研发过程,结合现有的时事热点,例如新冠疫情中疫苗、瑞德西韦、青蒿素等,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结构优化、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以及新药研究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着重学习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临床前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前药的设计与应用、构效关系、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方法,将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知识点串成知识面,多方面、多维度整合完整的药学知识框架,在帮助学生复习考研专业课的同时,也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充分利用“雨课堂”等智慧课堂,实时推送药学前沿视频,以课前调研、课上互动、课后复习总结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本门课程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对于考研的学生,在整理知识点的同时,帮助同学们复习专业课,也是帮助其学习思维、学习方法的形成,为进一步从事药物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对于工作的同学,将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对药物研发的各个过程与所学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一一对应,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有关药物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概念,厘清自己的就业方向,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通过多维度整合教学内容,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有利于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2.2 加强与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教学内容实践化

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章节教学模式,以工程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建立立体化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学科中的一些纯理论知识配合实践案例讲解,着重培养学生的线下实践和创新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设计思维、工程思维的培养。将理论知识和现有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夯实创新创业发展的基础,提升实践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创业孵化基地等,加强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的综合体验,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的作用,例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大学生趣味实验”等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并安排实力较强的教师对学生实施大创项目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训练,从实施效果较好的项目中培育学科竞赛项目,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走向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专业拓展和创新创业的道路。

提高教学保障能力,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聘请高水平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双师同堂”等,另一方面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来源于企业的横向研究课题,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同堂”和学术讲座展现出药学领域的发展前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紧跟市场信息,获知最新的药事政策。结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调研结果,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度,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性;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多方协同育人。

2.3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OBE理念将考核形式拟定为“比赛型+调研型”,注重将课程考核向多样化转变,与学生的考研、就业及兴趣特点相衔接。对于比赛型,鼓励“以赛代考”,通过“平时成绩+课程汇报”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调研型,通过“平时成绩+论文撰写”的方式进行考核。依据学生的考研和工作情况,进行个性化论文考核:对考研的同学,以“××药物的研发及发展”为论文题目,具体深入调研某一药物的研发过程,包括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结构优化、构效关系的研究、药物与靶点的作用机制以及me too药物的发展,在论文书写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药物研发工作流程的了解,清晰自己未来的研发方向;对于工作的同学,以“某类型药的研发、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为主题,重点调研药物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着重数据的调查与分析,在论文撰写的同时,强化学生对药物市场的敏锐度。根据不同学生的考研、就业方向,可以灵活地变动题目名称,例如,跨专业考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以“《药品管理法》在假药、伪药方面的界定问题”为题目,将自己未来从事的方向与药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的科研、就业方向有着深入的思考。从论文选题、文献引用、论文规范性、论文内容及信息、论证、工作量、语言等方面全面评价论文的质量。

3 结束语

随着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新工科教育改革为契机,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制药工程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出路,多维度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药学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将现有的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充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线下实践和创新应用能力。建立健全适合创新教育的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创新习惯的养成。重点抓好学生创新、工程能力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建立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的人才,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考研制药工科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我的考研故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皮尔法伯制药(中国)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