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法治研究的“川渝特色”
——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
2022-03-24李后卿
李后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张立哲教授的著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基于新时代的中国区域法治发展的理论视角,梳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四川省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重要文件精神,总结四川和重庆两地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大责任的法治经验,对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保障方案,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理论视角的转换:从区域经济研究转向区域经济法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属于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议题。从理论研究脉络看,区域经济研究基于全球化与本土化,内容主要体现为优势区域(国家)与欠发达区域(国家)关系探讨,强调特定区域政府、政策、创新、人口集聚对经济的影响,是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交叉研究的重要议题。20世纪80年代,随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地方公共事务外溢性凸显,学者意识到公共管理是跨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以公共管理学研究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20世纪90年代,“软法”理论兴起,以“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作为概念标识,为区域经济提供了规范研究视角。基于“回应中国本土重特大现实问题”以及“重大战略驱动”的倾向,成果呈现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区域经济法治研究的转变。在理论工具的使用方面,作者援引了“软法”理论对两地政府行政指导行为给予了合法性解释,但区域经济法治保障是一项综合性研究,尚需其他理论支持,因此在全书中,作者还综合使用了其他理论,包括:以法治理论解释空间区位在区域治理中的特殊性、以组织法理论解释央地、府际主体关系,以法社会学理论检验法治保障的信度效度等研究等。这些理论主要基于中国独特的法制文化传统和区域经济法治实践,是对区域法治理论的丰富。同时,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建设纳入法治研究范畴也是法学对社会经济发展新现象、新问题的积极回应。
二是研究方法的推进:从经验研究到实证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法治保障这一命题蕴含着完整的逻辑体系,本书为解决新时代区域经济“为何需要法治保障”“如何进行法治保障”以及“怎样评价法治保障效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实证经验支撑和理论研究基点。作者提出成渝经济发展不仅具有法治范畴的一般性,也具有区域法治的特殊性,以成渝经济与法治关系为切入点,集中讨论区域法治地域性、公平性、保障性,为理解成渝经济一体化寻找可靠的概念工具。在思辨研究的基础上,全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比国外、国内不同区域的比较研究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为进一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法治保障效果,改进优化法治保障策略,全书通过法治评价方式,提出假设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提升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三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从顶层设计到规划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保障方案,对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法治目标实现方面,作者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地方法治实施保障实践分析,构建了一个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相适应的法治保障框架,围绕交通设施、现代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法律体系展开。在法治实践经验总结方面,全书以行为法和组织法在宪法框架下论证区域法治合法性,对京津翼、粤港澳、长三角地域同样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在制度实践方面,成渝地区在协同立法、协同协议基础上,开展协同监督、协同代表,联合执法,打造际区域经济法治化样板,为区域协同提供了制度范本。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专题讨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建设的专著,通过法治研究回应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等着眼于新发展阶段、经略西部腹地、完善区域布局、促进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成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建设的阶段性总结。笔者得知,张立哲教授的第二部反应川渝法治建设的著作也将于今年出版,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系列著作中,继续提炼和彰显区域法治建设的“川渝特色”,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川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