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改变下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研判
2022-03-24王革非
王革非
区域环境改变下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现状与趋势研判
王革非
(北京服装学院 商学院,北京 100029)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正呈现从注重国际产业转移向区际产业转移再到区域内产业转移转变。本文对产业转移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与评述,并基于区域环境改变对区域内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实践与趋势进行研判。研究表明:区域中心城市崛起带动城市群发展并进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助推了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实践与研究关注的转变,区域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向外转移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在顺应环境变化的前提下正发生着改变。
区域环境;纺织服装产业;产业转移;京津冀;长三角
0 引言
在产业发展与演变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以产业结构演变与发展阶段、产业区域分工与转移所受到的关注最多。其中,在产业结构演变与发展方面,霍夫曼定理(1931)、配第-克拉克定理(1940)、库兹涅茨法则(1945)[1]以及标准产业结构理论(1960)较有影响;在产业区域分工方面,以比较优势理论(1817)、绝对优势理论(1776)、新贸易理论(1977)以及产业聚集理论(1991)最受认同;在产业转移方面,以雁行模式(1935)与边际产业扩张等理论(1978)最受关注。在上述研究中,以产业转移理论在近年受到的关注最多。如将产业发展与演变理论研究收窄到区域协同发展层面,产业竞争力研究与区域内产业转移研究在近年受到了更多关注。
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为例,特别是伴随区域内城市群协同发展、区域内中心城市非城市核心功能疏解以及区域中心城市未来发展总规划的出台[2-3],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实践与理论研究也已由最初的跨国转移关注向国内区域内转移关注转变,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实践与理论研究视角和内容也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
1 产业转移研究现状
1.1 国外情况
产业转移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其研究体系、方法、技术手段与研究内容基本同当时的经济环境相契合[4],更多结合了经济学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结构与发展理论,并以对企业层面、产业层面以及国家层面的研究关注为多[5]。在企业层面较有代表的研究有罗斯特朗(1958)的收益性空间界限理论、斯蒂芬等(1960)的垄断优势论、巴克莱(1969)的内部化理论、刘易斯(1977)的小规模技术理论、邓宁(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拉奥等(1983)的技术本土化理论。在产业层面较有代表的研究有赤松要(1935)的雁行模式、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弗农(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1978)的边际扩张理论、巴拉萨(1979)的梯度比较优势理论、坎特威尔(1990)的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小泽辉智(2001)的增长阶段模型以及赫特施莱因特(2009)的跨产业扩张。在国家层面较有代表的研究有劳尔(1949)的中心-外围理论、缪尔达尔(1957)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赫希曼(1958)的极化涓滴效应、博格(1969)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以及刘易斯(1984)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国外研究多同产业发展模式及阶段、国际市场及全球产业价值链关联。其中,(1)同产业发展模式及阶段关联的研究有产业层面的雁行模式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家层面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及企业层面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早期的中心-外围理论即重点关注了产业增长与发展阶段的具体变化[6],且各发展阶段因资源要素流动性差异而致各产业阶段特征各具特点,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关注的是转移机制问题;(2)同国际市场及全球产业价值链关联的研究有产业层面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企业层面的技术本土化理论。其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关注的重点是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过程、动因与路径,而技术本土化理论因关注到企业内部发生的创新而推动了基于产业价值链内嵌优势的形成。
国外研究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研究多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无论是雁行模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还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均如此,并以对某一国家层面之内的转移关注为多,对产业于国家间的转移关注仍显局限,研究深度还不够,研究空间尚未完全打开。但前期研究已开始从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向纵深拓展,其部分研究已具有普遍意义和一定的学术性。前期研究的不足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关注不够,对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关注不足,对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指导有限。后期研究虽仍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关注为多,但研究视角趋多,新经济地理视角[7]、跨国公司视角、产业链及价值链视角得到了更多关注。虽然后期基于经济理论视角开展的研究增多,但多为非纯经济行为,仍以对成本效率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关注为多,并已取得研究成效。后期研究的不足在于对区域内转移及升级的关注不足,对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外转移的关注有限,对产业转移后留下的产业环节如何升级关注有限。
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虽已在从对发达国家的关注转向发展中国家,但对发生在某一国家某一区域之内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关注依然不足[8]。虽然研究能够从宏微观层面切入转移机制问题,但对具体的转移问题仍缺少解决办法。其中,(1)雁行理论(1935)在同实践结合时依然面临制度挑战,尚无法解决产业在转移完成后所面临的由转移至升级所出现的实际问题,而转移升级在我国已是很受重视的领域;(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1977)虽然关注到以怎样的方式改进承接地区的产业结构,且可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调整带来借鉴,但因过于强调边际产业向外转移以获取比较优势而致其不足依然明显;(3)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1984)虽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的发展规律与转移动机和路径[9],但未能关注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还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4)国际生产折中理论(1977)的指导性虽有所增强,但对影响转移的宏观因素关注不够,对区域间和区域内转移还缺乏指导性;(5)中心-外围理论(1949)虽然被引入区域经济学中,但其对以产业转移方式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认知还缺少更深入研究。整体而言国外研究虽各有侧重并兼具亮点,但也均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
1.2 国内情况
国内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无论是对国际层面的研究关注还是对区际层面的研究关注,其开展的时间均不算短。国内研究部分借鉴了国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成果,并以对产业转移概念、动因(含比较优势和产业集聚动因)、模式、效应及影响因素(含经济和区位选择因素)开展的研究为多。国内研究基本涵盖产业梯度转移(夏禹农和冯文浚等1982)、转移路径(夏禹龙1982)、转移效应(卢根鑫1994)、转移动因(陈建军1998)、技术转移与投资模式(张洪增1999)、东道国利益博弈(杨建龙2000)、转移模式(汪斌和魏后凯2001-2004)、区域产业转移因素(刘满平等2004)、集群视角下的转移路径(朱华友和沈潇等2008)[10]、转移因素与动力机制(宋炳林等2014)[11-12]、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许树辉等2015)。上述研究基本可归入到产业转移中的基础研究、动因研究、模式研究、效应研究与升级研究几个大类,并以产业转移基础研究、模式研究和动因研究成果为多。
国内研究基本认同产业转移是产业调整、产业升级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主要方式,并已关注到产业转移给承接地区带来的资源环境承载问题,且认同在产业转移进程中伴随发生的空间移动、市场与生产要素扩张。这一点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发生的产业转移研究中已有明确体现。对比国外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还不具有特别的系统性。国内研究在实证检验方面因能够关注到区域经济与政策变化而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层次,其相关研究已能够结合转移现象与路径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其中有关要素、政策、路径与模式的理论研究已有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的不足是缺少基于决策机制、产业链升级、转移后效果评价以及新经济地理方面的更深层次的纵向研究,对梯度转移与反梯度转移、产业集聚、转移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尚有争论,对产业承接和资源约束的研究开展还需完善。当前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首的区域城市群在快速发展,区域内城市群协同发展、环保、要素成本、清洁生产、社会责任标准与制度因素[13]推高了区域内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关联和互动[14-15],其相关研究体现了对协同发展的关注,并对产业转移研究视角与内容形成了新的推动。
2 区域环境改变推动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实践
同国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所不同,近年发生在我国部分区域内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主体已不仅是转移产业本身,政府参与亦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多是以“疏解区域中心城市非城市核心功能”和“解决区域中心城市大城市病问题”为战略出发点,并以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优化为前提,这已被确认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均强调了区域中心城市非城市核心功能,如纺织服装产业加工环节与劳动密集型环节以及区域服装批发市场等环节的向外转移,这已成为京沪两地城市发展规划所强调的内容。当前,纺织服装产业部分环节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外转移已不是转移产业本身对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也非过去简单式的空间移动,而是呈现出多种因素:(1)纺织服装产业本身;(2)区域政策;(3)产业转出与承接地区差异等。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协作与博弈的结果。
2.1 转移产业本身
纺织服装产业本身维持力量多体现在转移企业技术溢出、利润获取、沉没成本以及转出地区产业高端发展与集聚。近年来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京沪两地纺织服装产业链前端高附加值环节的集聚式发展与升级对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向外转移形成的强力推动是可关注的例子。从产业转出地区看,区域中心城市如京沪两地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产业链前端高附加值发展导向与集聚的增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空间与政策制约都成为重要的推动性力量,而转出的产业环节在转出地区的商圈沉没成本成为制约性因素。从产业承接地区看,承接地区市场需求、较低的成本要素、转移企业潜在收益成为拉动性因素。对比区域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高端集聚对群内企业形成的协作式网络支撑,转移到外省的产业环节并非是全部网络,而承接地区现有产业配套、环境与产业发展方式给转移中的纺织服装企业带来的支持程度尚难同中心城市相比,这成为制约性因素。
2.2 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包括政府经济行为、行政干预与政策引导,而且可影响到同转移产业相关的各方主体如产业转出与承接地区政府以及转移产业本身[16-17],京沪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服装批发市场向外转移即受到国家政策的较大影响。国家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发展以及区域产业调整出台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对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推动明显,这其中也包括诸如《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调整指南》与《上海城市功能疏解总体规划》这样的行政手段。同时,区域协同发展如京津冀和长三角多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京沪两地非城市核心功能如纺织服装产业加工环节以及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为前提,而转移的纺织服装产业又是以区域协同发展为再发展契机,这凸显了区域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向外转移相关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北京2035与上海2040城市发展规划在明确城市定位的同时,也推动了对纺织服装产业向外转移等相关理论研究的开展。
2.3 产业转出与承接地区差异
从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转出与承接地区差异看,较明显的差异体现在产业与经济极差、要素成本、市场、投资软环境与人力资本吸纳等方面。在产业与经济极差方面,区域中心城市经济生产总值与经济梯度高于承接地区,由其引发的产业与经济势差推拉了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以及纺织服装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外转移的进程和相关研究。在要素成本方面,两地水电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差异、环保与经营成本差异加大了转移产业在两地间的利差,打破了转移产业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区位均衡。在市场与软环境方面,区域中心城市较高的产业综合能力、效益以及承接地区因承接转移而得以提高的产业配套、技术、资金与管理增强了本地承接意愿,而承接地区滞后的产业配套、商业氛围、非经济产业集群以及中心城市在商业环境与基础设施上的优势共同对面临转移的纺织服装产业环节形成制约。在人力资本吸纳方面,区域中心城市较强的人力资本吸纳增加了纺织服装产业对中心城市的依赖,而承接地区因承接转移所改善的本地劳动力素质、管理能力与资金支持又可对产业转移形成拉动。
3 区域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趋势
我国区域合作以及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自上世纪末即已开展,不仅研究成果较丰且理论研究在产业优化方面已进入较深阶段。当前区域内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部分环节与区域服装批发市场向外转移的研究涉及比较优势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以及发展经济学研究。其中,比较优势研究涉及区域内要素资源禀赋与流动性获取,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涉及区域空间集聚与优化,发展经济学研究涉及国家经济对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部分环节向外转移的关注。区域中心城市对纺织服装原有布局和既有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规划有力推动了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环节与市场向外转移的进程。这表明,区域中心城市非城市核心功能纺织服装产业部分环节向外转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推动了研究方向与内容的改变。伴随区域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高耗能环节、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专业服装批发市场与区域性服装物流中心向外转移提速,纺织服装产业转移重点已变为集中疏解与集中承接,转移的背后也必有来自区域环境、劳动力、企业、政策、区域协同与中心城市定位调整的推动,这已成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的新变化。
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产业均衡发展、生产要素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区域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前端升级提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研究多以对区域内密集型加工环节的转移关注为多,专注于产业链前端升级提质的实证类研究还不多,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宏观调控、区域中心城市政策推动、区域经济管理、纺织服装产业优化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较大影响。虽然国内外有关区域内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关注在近年有所增多,但发生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内的纺织服装产业部分环节转移实践还是无法找到特别契合的理论解释和文献参考。
虽然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呈现转移方式多样化与主体多元化特征,但区域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部分环节向外转移的理论研究并未过多局限于空间转移,对转移过程中的升级关注也占据了一定比例,其中区域中心城市和承接地区基于比较优势所推动的产业结构梯度差异已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助推因素。伴随区域政策调整、区域内要素成本差异放大以及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的加强,纺织服装产业部分环节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外转移效应将不断增强,与之相关的研究关注也会发生改变。当前,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理论研究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有关转移驱动与成效的案例研究在增多,有关转移策略、路径、资源约束、产业生态系统与政策解读的研究关注在持续增强。
4 结语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丰,关注层面较高,但实证研究不多,对区域环境改变所至的区域内纺织服装产业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外转移的研究关注有限。国内产业转移研究以实证居多,针对性较强,有关转移路径与对策的研究较为成熟,研究体系在形成中。区域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向外转移受区域中心城市挤出效应或挽留政策以及承接地区承接或限制性政策的影响较大,且包含了产业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区域中心城市产业链前端高附加环节发展集聚、区域政策解读、区位选择、产业转出与承接地区差异这样一个多因素理解过程,并通过共同作用于纺织服装产业这一转移主体而发挥作用,其研究关注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新内容。伴随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纺织服装产业部分环节向外转移的实证与深层次理论研究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有关要素关联与互动机制、协同发展、区域资源配置优化、转移粘性弱化与同构、产业链低端锁定、承接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产业转出效应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关注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1] 赵利,卢洁.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劳动就业的理论演变及作用机理分析[J]. 理论导刊,2016,(3):54-59.
[2] 朱苏加,李佳,齐银娟,等. 产业转移研究现状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34(6):100-105.
[3] 廖红伟,张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3):85-93.
[4] 马子,朱绍辉,蒋璇.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升级:一个文献综述[J]. 生产力研究,2012(1):186-188+248.
[5] 张传意,张杰,徐振宇.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176-179.
[6] Raúl Prebisch.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 opment Countri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9,49(2):251-273.
[7] 赵建吉,茹乐峰,段小微. 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2014,34(1):1-6.
[8] 段小薇,李璐璐,苗长虹,等. 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2016,36(5):681-690.
[9] 孙浩进. 基于劳动力流动和比较优势的国外产业转移理论比较研究[J]. 经济研究,2011,(4):65-68.
[10] 沈潇. 国际产业集群式转移的经济动因的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5,(4):153-156.
[11] 梅林,张杰,杨先花.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与对接机制研究——区际产业链视角[J]. 区域科学发展,2018, 35(3):29-34.
[12] 高云虹,任建辉.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动力机制及其推拉力耦合[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29(2):87-93.
[13] 陈国生,张亨溢,赵立平,等.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对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影响[J]. 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2018,38(9):168-175.
[14] 许树辉,王利华. 区域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综述[J]. 热带地理,2015,35(2):284-290.
[15] 孙晓华,郭旭,王昀. 产业转移、要素集聚与地区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2018,34(5):47-62.
[16] 刘新争.基于要素错配的产业转移效率缺失及其纠正[J].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5):55-62.
[17] 朱苏加,李佳,齐银娟,等. 产业转移研究现状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J].经济地理与旅游环境,2018,34(6):100-105.
The Transfer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under the Chang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Judgment of the Status Quo and Trend
WANG Ge-fei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transfer is changing from focusing o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o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n to intra-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tudies and judges the practice and trend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transfer in central cities in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chang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ise of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n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which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focus on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transfer, and the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outward transfer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n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is changing under the premise of 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gional environment;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ndustrial transfer; Beijing-Tianjin-Hebei; Changjiang delta
王革非(1970-),男,教授,研究方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JDJGA009);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JDYJA007);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140009).
F426.8
A
2095-414X(2022)05-0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