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农机化高质高效发展探索
2022-03-24于秀河丁存银王有全
于秀河 丁存银 王有全
“十三五”期间,临沂市农业机械化迈入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渡。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机化总体情况
(一)农机装备产业现状
1.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临沂市是农机装备制造大市。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临沂农机装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动力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产业区域集群,培育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临沂市农机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50亿元,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企业数量达30家。
2.农机装备研发水平不断提高。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上得到了应用和探索,农机产品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着力引导大马力拖拉机、花生联合收获机、谷物烘干机、高效植保机械、大蒜播种机等农机装备转型升级,聚焦主要农机产品更新换代、效率提升,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百多个,一大批优秀研发课题研发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30多个农机新产品已实现量产。
(二)农机装备应用现状
临沂市是农机装备应用大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3×106kW,拖拉机保有量49.8万台,配套机具69.5万台(套),联合收割机1.86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花生、薯类、大蒜等主要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0%,山区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短板和制约环节正在取得突破,农村各业态机械化正在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阶段迈进。
1.农机装备增量结构逐步优化。全市农机装备结构随农机补贴政策变化而不断优化。2012—2021年期间,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26亿元,补贴机具34.5万台套,有效推动了全市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
2.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成效显著。一是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产地烘干率突破30%,高效植保水平突破60%,秸秆机械化处理水平突破80%。二是经济作物等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三是农机农艺融合进入快速发展期。农机农艺融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初步总结形成了小麦、玉米、水稻粮食作物和花生、薯类、大蒜等优势经济作物的农机农艺适配技术路线,并承担了全省花生机艺融合示范项目。
3.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农机装备支撑作用显著。在春耕备播、“三夏”“三秋”重要作业季节,年检修各类农机具近25万台套,上阵农机具近30万台套,有效保障了全市农机化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粮食机收减损工作稳步推进。“减损就是增产”的意识深入人心,“粮食机收减损主题月”宣传和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效果突出。三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亮点纷呈。
4.农机安全生产持续加强。近年来,全市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构建安全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力度,确保了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开展。
二、面临的问题
(一)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农机发展结构不平衡,农机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主要表现在: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高,山区丘陵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产中高效植保、产后粮食烘干和经济作物种收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二)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一是高端农机装备占比较低。全市新能源动力达7.69×105kW,占全市农机总动力的9.25%,新能源占比偏低。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偏低,截至2021年全市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在5万台左右,占拖拉机总量的10%左右。二是经济作物等作业械数量仍然偏低。经济作物等非粮作业机械增量占比仍然较小,在一些产业领域和一些生产环节还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问题。三是机具存在闲置浪费现象。在关键农时季节,动力机械上阵作业机械仅占机械保有量的1/3左右。拖拉机千瓦作业不到0.35hm2,动力利用率不高。农机具动力配比1.35,配比偏低。
(三)农机装备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临沂市农机装备企业以中小型居多,大型企业较少;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原创性科技成果少,有很多关键技术难题需要突破、需要掌握;农机产能过剩与缺门断档并存,部分农机产品为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差,新兴、空白领域产品创新“供不足需”;产学研推用结合不够紧密,研发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存在重设计制造、轻试验检测的现象。
(四)农机服务激励政策匮乏。机构改革后受涉农资金统筹、相关业务归口等因素的影响,农机部门的激励措施十分匮乏,农机惠农项目只剩下农机购置补贴和土地深松作业项目。改革前广泛实施的省级农机装备研发项目、省级现代农机化转型升级推进工程项目、省级规模化作业项目、市级农机装备研发项目、市级合作社奖补项目、市级秸秆切碎还田等项目政策全部取消或者统筹使用。这种情况导致农机化工作缺少有效抓手,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五)与农机化不匹配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目前在作物种植、蔬菜栽培、畜禽养殖、产后加工等方面都存在种植标准不统一、作物品种不适应、机具适配不合理等农机农艺融合不密切的问题。二是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许多地方特别是丘陵山区,田块比较细碎,机耕道路缺乏,种植经营分散,导致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存在“有机难用”的问题。三是农机合作社用地难。合作社农机库棚用地难以落实,农机具露天存放问题明显。
三、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实施农机化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智能农机的广泛应用。发挥购机补贴的引导作用,放大其“结构杠杆”作用,按照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的原则,引导农机装备增量向高端智能化、高效节约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有条件的县区可针对关键、紧缺机具实施财政累加补贴。
(二)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工程,解决制约农机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继续实施市级农机装备研发项目,加大省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项目的申报和争取。提升全国最大园林植保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端智能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粮食烘干机等重要环节短板装备的研发创新,推动全市农机装备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三)实施规模化作业推进工程,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水平。坚持规模化作业为主,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路子,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农机合作社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尤其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土地的规范化经营。另一方面,引导规模化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的力度,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
(四)实施农机农艺融合工程,发挥农业机械的最大效能。实施机艺融合财政扶持项目,分作物、分区域建立机艺融合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机艺融合试验,推进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规模的农机装备配套标准、机械化技术模式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实现农机作业、作物品种、栽培模式相互适应、深度融合,达到机械性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作物产量的最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