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研究
2022-03-24张晓冬
张晓冬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一、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1.成员缺少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指的是组织或者团体成员发自内心的意愿,作为各成员间共享优质资源、共同完成组织整体目标的根本和保障,对成员起到凝聚和激励作用。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构成复杂,主体为学校专任教师,还包括专业学者、行业专家以及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在成员构成复杂的情况下,如果共同体未确立统一目标、制定共同愿景,整个团队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影响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因此,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要求参与人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并以此为核心共同奋斗,共同体成员利用线上学习探讨、相互交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建设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存在共同愿景缺失的问题,部分成员在相互交往中,只注重个体利益的得失而忽视了共同体的整体利益,未能真正做到合作协商、资源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同体成员的组织认同,不利于共同体的发展。
2.缺少教师协同发展氛围
当前,教师间的彼此孤立已成为阻碍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高职教师群体缺乏协同发展的氛围,那么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也将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换言之,共同体成员只有在协同发展的环境中才能够实现自我成长,才能与其他成员协同发展。教师协同发展氛围主要包括建立合作共享理念,树立平等交流意识,它强调共同体成员要开放合作,积极发表观点,进行良性竞争。但是,受传统高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教师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时仍习惯于从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相关人员间缺少沟通,也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即便有交流,部分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也有所保留,研论流于“形式”、基于“场合”需要敷衍了事,未能真正做到信任与鼓励。因此,目前建设共同体过程中缺少教师协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限制了教师之间在学术领域的沟通合作,对教师个人发展也造成严重阻碍。
3.缺少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高职教育持续革新,并让高职教育的相关从业者认识到自身不足而反思改进。然而,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支持。如,未建设完整的终端设备与基础设施,使用的平台稳定性较差;未聘用专业人员管理与维护后台系统,未及时更新与升级软件,无法有效发挥平台作用;未第一时间整理生成性学习资源,造成共同体共享资源库更新不及时。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思想上抵触信息技术,未能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对各种教学软件未能熟练操作,以上问题均阻碍了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也制约了高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
4.缺少共同体管理制度
规范的制度让共同体成员在开展相关学习活动时有据可循,也能合理约束成员的言行。然而,当前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开展专题活动时缺乏相关制度,严重影响了活动效率。参与共同体学习的教师群体网络学习时间较短,大多呈现“边缘化参与”的状态,未能转化成日常学习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由于相关制度缺失,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还存在话题类型少、网络资源更新慢等问题。此外,互联网为高职一线教师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但并非代表网络“无禁区”。教师在陈述自身观点或提出意见建议时,务必注意言语恰当,更不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
二、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
1.搭建共同的愿景
面对共同愿景缺失,共同体凝聚力低的问题,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必须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平等的“我们型”的成员合作关系,基于平等沟通和相互理解,构建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具体来说:一是构建友好互动的精神环境。由于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众多、来源广泛,不仅包括不同区域、学校、学科专业的专任教师,还包括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确保共同体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有必要建立良好的交往环境和平等的环境氛围,引导各成员彼此尊重、平等对待、和谐交流,唯有这样才能为成员共同愿景的搭建打下基础。二是建立积极沟通、相互理解的氛围。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应充分听取各成员的意见,鼓励与引导各成员积极发言,避免“一言堂”。三是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制定决策,亦或是线上开展研讨活动,共同体都应给予每个成员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应综合考虑各个成员的根本利益,做到公正公平。
2.增强学习合作观念
美国学者劳蒂认为,教师个人主义严重会限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拥有这种消极文化理念的教师往往更在意个人得失与成就,从而抵触或者不愿意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深入合作。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致力形成健全的合作文化,教师要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发展理念。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由多元主体构成,成员在完成个人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应融入集体,实现思想的碰撞、迸发全新的理念。目前,教师一般只是在相同学科的组织人群中进行集体研讨,研讨人员过于单一。要进一步扩展研讨人群与范围,跨越学科、学校、区域的界限。共同体应充分发挥合作沟通优势,增强各区域、各院校间的深度合作,集合更多优秀的教师共同学习,沟通教学灵感、创新教学模式、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成员个人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2]。
3.注重优化信息技术环境
网络平台是高职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平台。在共同体层面,技术环境的优化需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与维护交流平台的硬件设备,并定期升级、更新平台软件,保证学习交流平台的顺畅运行,为共同体成员相互交流沟通提供技术保障。在教师层面,技术环境优化需要购买符合要求的终端设备,安装教学所需软件,学习有关网络知识,熟练操作终端设备上的软件。如今,信息技术作为考核高职教师能力的一项指标,也是高职教师从业的基本技能,教师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持续不断地学习。教师加入共同学习活动后要能熟练使用便携电子设备,对于经常使用的学习软件熟练操作,同时可以在学习平台灵活上传、查询、保存及下载数字资源。因此,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个人的信息化水平,树立信息化教学观念、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学校层面要通过优化校园信息化环境、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完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等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各项活动[3]。
4.制定网络学习共同体规范
基于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所有社区均期望制定一套本社区的规范准则,虚拟社区也不例外。在虚拟社区中制定共同体准则,可保障共同体成员在一致的社区准则约束下和平共处,加强成员归属感。建立系统、完整的规则制度体系是推动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共同体正常运行的保障。首先,构建合作学习制度。教师加入共同体必须具备高度的自觉性。教师根据制定的学习制度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共同体规范,以此约束个人行为,保证其行为不越界。其次,建立科学多元的教师学习评价体系。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与各成员交流,获得学习成果,这里的成果既包括显性学习成果,也包括隐性学习成果。因此,评价教师学习成果应从多方面考虑,以免评价结果过于片面。
5.构建优质共享资源库
共享行为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共享优质资源,其对共享行为价值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当前评价与判断优质资源并无统一标准。因此,共同体首先需要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明确优质资源的评价标准,以此对优质资源进行筛选、鉴定,建立数字化的优质共享资源库。其次,运用用户积分管理模式对生成优质资源有一定刺激作用,也能鼓励成员进行深度共享。共同体成员应注重生成性学习资源,第一时间整理并上传,对资源的表现方式与种类结构持续优化,让优质资源生命周期得以延长。最后,如今网络技术已融入人们的生活,QQ、微信、抖音等通讯软件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有效的条件。该类通信软件的优势包括信息传输速度快、功能简单、使用方便,完全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要求。此外,建设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可创建多个群组,如课改群、教学研讨群等,学习共同体成员可从个人需求出发有目的地选择进入不同群组,在群组中共同讨论某个话题,最终形成一个以网络技术作为支撑的学习型社区。